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嘛!哪一法不是法身?所以你要是懂得佛法,一切法都是佛法;不懂佛法,应化身是虚妄之法,报身也是虚妄之法。所以不用功,去起惑、造业,将来堕落三恶道,那还不算冤枉,因为他不用功。你用功,不了解佛法,你天天拜佛,天天念《金刚经》,不了解这个道理,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,那才真冤枉呢!你不贪名,不贪利,天天拜佛,天天念《金刚经》,结果不了解,你拜的那尊佛是什么佛?你拜的佛,不是木头雕刻的佛吗?不是泥巴塑的佛吗?那个佛是法身如来吗?你天天拜他干什么呢?你念的《金刚经》,白纸印的黑字,你天天念它干什么?那这么一说,你这个心没有地方搁了,你说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,我上哪儿拜法身佛?这就要你透过那泥塑木雕的佛像,你不要去执着,乃至于释迦佛生在印度对着须菩提说话,当面问须菩提:「你可以在我这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中见到法身如来吗?」须菩提就悟到这个道理,不可以,同样的,你可以依着白纸黑字念的《金刚经》而懂《金刚经》吗?也不可以。白纸黑字是个生灭法,可是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,一切法都是佛法,白纸黑字印的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就是文字般若,《金刚经》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,怎么不念呢?你天天念,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念《金刚经》,那个利益得的大了,不可以同日而语啊!一切法都是佛法,你说那泥塑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吗?不是佛的法身,佛的法身徧一切处,还徧不到那泥塑的佛像,不徧到木雕的佛像上吗?法身还缺那一块吗?你懂得这个道理,你拜的泥塑佛,就是法身佛,你拜的木头刻的佛像,也就是法身佛,这就是「若见诸相非相」的话,「即见如来」,你见到法身如来了。这个道理不是很容易了解,讲起来玄奥,可真玄真奥,所谓「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妙有不有即是真空。」就在这个地方讲。「诸相非相」,就是真空,可是真空不是断灭空,不是没有了,因为见到法身如来,怎么是断灭没有了呢?法身如来,不是报身如来,不是应身如来。报身、应身都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之法,这法身如来就是妙有,妙有不有就是真空,就是那个「诸相非相」,你在哪里见到法身如来?就在「诸相非相」那个地方见到,不是离开一切相,另外去见到法身如来。所以:「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;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这个样子,你就见到法身如来了。懂得这个道理,那你再用功,跟你不懂得的用功,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《金刚经》第三分、第四分、第五分,离开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,我另外有一个研究,第三分离相度生,是教导我们发大愿,发弥勒菩萨偈颂那四种心,发了大愿后,还得立大行。第四分无住行施,是「立大行」,对一切众生布施,行什么布施?行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在哪里行呢?对一切众生行,但是不许住相,住就错了,不住相,天天行布施,这叫无住行施,无住行施叫「立大行」。到了第五分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这叫「证大果」,我发了大愿,不是空愿,依愿引行,引出第四分的无住行施,以行填愿,填满第三分的大愿,结果功德圆满,你不成佛吗?我度众生要离相,我行布施不住相,那不是「若见诸相非相」吗?为什么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「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「诸相非相」嘛!我为什么行布施?不住一切法,不住六尘?「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」因为「诸相非相」。我这样发愿离相度生,这样立行,无住行施,结果「即见如来」,证得大果。讲到这里第五分,全部《金刚经》的道理都有了,发愿、修行、证果,统统有了,那么下面的经文还要不要讲呢?就看你是不是个上根利智,你是上根利智,不要讲也可以了,可是中下之根呢?不讲还是不行呢!这三分所讲的发大愿,你是发了,立大行,还没有做,证果还没有证。这三分合起来就是第六分,点明是要我们生清净信仰心的,这个信仰心还没有建立起来,信、解、行、证第一部的功夫还没有得到,所以要讲第六分,把前面第三分的经文要义,都把它记清爽,要把它记到心里。

  「正信希有分第六」,「正信」者不偏于空,不偏于有,正信之心「希奇少有」,不容易发出来,而要发生出来,故说「正信希有」。

  【正信希有分第六

   丁二、成就信心(分四,戊一、显信具德,戊二、展转征释,戊三、结示进信,戊四、重释伏疑) 

  戊一、显信具德(分二,己一、深生实信德,己二、一念净信德)  

  己一、深生实信德(分三,庚一、当机问信,庚二、如来答有,庚三、显示其德)  

  庚一、当机问信

 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

  「颇有」两个字是轻疑之词,不敢说没有,恐怕没有,疑惑是疑惑,疑惑得很轻,不太严重,故用「颇有」两个字。因为须菩提听《金刚经》,听到第五分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唉呀!太好了,太好了!但是太玄太妙,其他的众生够得上吗?替众生担忧。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」如来在世的时候说的法,叫「言说」,结集经藏,结集出来,叫「章句」,就是指前面第三分「离相度生」,第四分「无住行施」,第五分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这些「言说」、这些「章句」,详细说,包括前面三分的经文,标其纲要,就是「离相度生」,「无住行施」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这几句,能不能生起真实信心呢?他替众生担忧,下面经文佛就呵斥他。

  庚二、如来答有

  佛告须菩提:莫作是说!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;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

  「佛告须菩提:莫作是说!」你不要这样讲,你这样讲,你轻视众生,看不起众生。「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」「如来灭后」,须菩提,你不要讲这话,先截断他的疑惑,这话你讲得不当,你瞧不起众生,看不起众生,轻视了众生,不但如来在世,有众生「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」;「如来灭后」,那个正法时代、像法时代的众生能生信心,乃至「如来灭后」,到了最后「后五百岁」的众生,对于这个「章句」还能以生信心的,可见众生得《金刚经》利益的人太多了。

  再讲「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」的「后」字,先按普通的解释,如来的法运一共有一万二千年,如来灭度以后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正法,跟如来在世时佛法一样的兴盛,叫正法。过了一千年就差了,像法,佛法还是在世间上很兴盛,「像」者相似,相似正法,但不是正法,故名像法。过了两千年以后,入了末法时代,末法一万年,末法的法垂末了。于是再把如来的法运,再分五个五百岁,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岁,是「解脱坚固时期」,正法时代,是释迦佛的弟子都能以解脱生死,都能了生脱死,得了解脱。「解脱坚固」,「坚固」就是不动摇、决定的意思,决定得到解脱。第二个五百岁,「禅定坚固时期」,都能以修如来的大定,像《楞严经》的楞严大定,法华经的法华三昧,都能得到大乘的禅定,禅定决定能得到,不动不摇,叫「禅定坚固时期」。再过一个五百岁,正法时代一千年过去了,入到像法时代,也就是第三个五百岁,是「多闻坚固时期」,如来的弟子出了些大法师,三藏十二部,都研究得很透彻!都能讲经说法,做了很多的注解,这就是像法时代第三个五百岁,多闻坚固时期,这个时候要是按历史上讲,佛法进入中国,你看中国出多少大法师,建立了八大宗派。到了第四个五百岁,是「塔寺坚固时期」,多闻坚固时期都在那里求智慧,到了第四个五百岁,求智慧的善根没有了,要求福报修塔修寺,寺院修得大,塔修得高,塔寺坚固,喔!越修越多,越修越大,越修越高,建筑了很多大寺院、大的宝塔,你看大陆上那些大丛林、大寺院,你一进山门,跑到后面的法堂里,跑了两个小时,走得腿酸,那真是够伟大的,那都是塔寺坚固的时期。到了第五个五百岁,像法过去,到了末法时代了,是「斗诤坚固时期」,佛弟子间本来是和合众,一点都不和合,你跟我斗争,我跟你斗争,斗争调解就好了,调解不来,斗争到底,坚固不动。非跟你斗争不行,你嫉妒我,我嫉妒你,你障碍我,我障碍你,这一个地方两个寺院,你听吧!讲起话来,这个寺院讲那个寺院不好,那个寺院就讲这个寺院不好,出家人跟出家人聊天,你听吧!讲的全是出家人的坏话,那个出家人说这个出家人怎么坏?这个出家人就说那个出家人怎么不好?没有讲到好的,讲到好的不要斗争了嘛,斗争,你劝解还劝解不来呢!斗争还坚固,要不,怎么叫法运垂末呢!也不研究解脱,也不研究禅定,也不研究多闻,你发心去修塔、修寺也好,培点儿福。没有这功夫,有功夫就嫉妒障碍,有功夫造口业,可怜不可怜?台北有一个观音山,那时候有一个大陆来的老和尚在楼上睡觉,我不说那老和尚的名字,这观音山人少,有些外省居士夏天没有事,都到观音山借住几天,可以嘛!你供养常住几个钱,反正吃的饭不会吃常住的,住几天,一住那个地方,你好好研究佛法嘛!到了晚上天热睡在楼下,外面有石头椅子凳子,大家坐在那里聊天,都是些大居士,大居士都有皈依师父,坐在那里一聊天,就聊他师父了,这位居士不说他师父的坏,他说某位法师怎么样坏?怎么样不好?说了一大堆的罪状,正说的是那个居士的皈依师父,那个居士听不来了,他说,你知道这个法师是谁不知道?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父,你皈依过吗?你没皈依过,你皈依的是谁?我皈依某某法师,你那个皈依的师父才没有价值,于是就说,你那个皈依的师父怎么坏怎么坏?这样越说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