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嘛!哪一法不是法身?所以你要是懂得佛法,一切法都是佛法;不懂佛法,應化身是虛妄之法,報身也是虛妄之法。所以不用功,去起惑、造業,將來墮落叁惡道,那還不算冤枉,因爲他不用功。你用功,不了解佛法,你天天拜佛,天天念《金剛經》,不了解這個道理,結果得不到真實的利益,那才真冤枉呢!你不貪名,不貪利,天天拜佛,天天念《金剛經》,結果不了解,你拜的那尊佛是什麼佛?你拜的佛,不是木頭雕刻的佛嗎?不是泥巴塑的佛嗎?那個佛是法身如來嗎?你天天拜他幹什麼呢?你念的《金剛經》,白紙印的黑字,你天天念它幹什麼?那這麼一說,你這個心沒有地方擱了,你說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,我上哪兒拜法身佛?這就要你透過那泥塑木雕的佛像,你不要去執著,乃至于釋迦佛生在印度對著須菩提說話,當面問須菩提:「你可以在我這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中見到法身如來嗎?」須菩提就悟到這個道理,不可以,同樣的,你可以依著白紙黑字念的《金剛經》而懂《金剛經》嗎?也不可以。白紙黑字是個生滅法,可是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一切法都是佛法,白紙黑字印的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文字般若,《金剛經》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諸佛,怎麼不念呢?你天天念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念《金剛經》,那個利益得的大了,不可以同日而語啊!一切法都是佛法,你說那泥塑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嗎?不是佛的法身,佛的法身徧一切處,還徧不到那泥塑的佛像,不徧到木雕的佛像上嗎?法身還缺那一塊嗎?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拜的泥塑佛,就是法身佛,你拜的木頭刻的佛像,也就是法身佛,這就是「若見諸相非相」的話,「即見如來」,你見到法身如來了。這個道理不是很容易了解,講起來玄奧,可真玄真奧,所謂「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妙有不有即是真空。」就在這個地方講。「諸相非相」,就是真空,可是真空不是斷滅空,不是沒有了,因爲見到法身如來,怎麼是斷滅沒有了呢?法身如來,不是報身如來,不是應身如來。報身、應身都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之法,這法身如來就是妙有,妙有不有就是真空,就是那個「諸相非相」,你在哪裏見到法身如來?就在「諸相非相」那個地方見到,不是離開一切相,另外去見到法身如來。所以:「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;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這個樣子,你就見到法身如來了。懂得這個道理,那你再用功,跟你不懂得的用功,不可同日而語。
《金剛經》第叁分、第四分、第五分,離開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,我另外有一個研究,第叁分離相度生,是教導我們發大願,發彌勒菩薩偈頌那四種心,發了大願後,還得立大行。第四分無住行施,是「立大行」,對一切衆生布施,行什麼布施?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在哪裏行呢?對一切衆生行,但是不許住相,住就錯了,不住相,天天行布施,這叫無住行施,無住行施叫「立大行」。到了第五分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叫「證大果」,我發了大願,不是空願,依願引行,引出第四分的無住行施,以行填願,填滿第叁分的大願,結果功德圓滿,你不成佛嗎?我度衆生要離相,我行布施不住相,那不是「若見諸相非相」嗎?爲什麼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「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「諸相非相」嘛!我爲什麼行布施?不住一切法,不住六塵?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」因爲「諸相非相」。我這樣發願離相度生,這樣立行,無住行施,結果「即見如來」,證得大果。講到這裏第五分,全部《金剛經》的道理都有了,發願、修行、證果,統統有了,那麼下面的經文還要不要講呢?就看你是不是個上根利智,你是上根利智,不要講也可以了,可是中下之根呢?不講還是不行呢!這叁分所講的發大願,你是發了,立大行,還沒有做,證果還沒有證。這叁分合起來就是第六分,點明是要我們生清淨信仰心的,這個信仰心還沒有建立起來,信、解、行、證第一部的功夫還沒有得到,所以要講第六分,把前面第叁分的經文要義,都把它記清爽,要把它記到心裏。
「正信希有分第六」,「正信」者不偏于空,不偏于有,正信之心「希奇少有」,不容易發出來,而要發生出來,故說「正信希有」。
【正信希有分第六】
丁二、成就信心(分四,戊一、顯信具德,戊二、展轉征釋,戊叁、結示進信,戊四、重釋伏疑)
戊一、顯信具德(分二,己一、深生實信德,己二、一念淨信德)
己一、深生實信德(分叁,庚一、當機問信,庚二、如來答有,庚叁、顯示其德)
庚一、當機問信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頗有衆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
「頗有」兩個字是輕疑之詞,不敢說沒有,恐怕沒有,疑惑是疑惑,疑惑得很輕,不太嚴重,故用「頗有」兩個字。因爲須菩提聽《金剛經》,聽到第五分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!」唉呀!太好了,太好了!但是太玄太妙,其他的衆生夠得上嗎?替衆生擔憂。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頗有衆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如來在世的時候說的法,叫「言說」,結集經藏,結集出來,叫「章句」,就是指前面第叁分「離相度生」,第四分「無住行施」,第五分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些「言說」、這些「章句」,詳細說,包括前面叁分的經文,標其綱要,就是「離相度生」,「無住行施」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這幾句,能不能生起真實信心呢?他替衆生擔憂,下面經文佛就呵斥他。
庚二、如來答有
佛告須菩提:莫作是說!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;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
「佛告須菩提:莫作是說!」你不要這樣講,你這樣講,你輕視衆生,看不起衆生。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」「如來滅後」,須菩提,你不要講這話,先截斷他的疑惑,這話你講得不當,你瞧不起衆生,看不起衆生,輕視了衆生,不但如來在世,有衆生「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」;「如來滅後」,那個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的衆生能生信心,乃至「如來滅後」,到了最後「後五百歲」的衆生,對于這個「章句」還能以生信心的,可見衆生得《金剛經》利益的人太多了。
再講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」的「後」字,先按普通的解釋,如來的法運一共有一萬二千年,如來滅度以後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正法,跟如來在世時佛法一樣的興盛,叫正法。過了一千年就差了,像法,佛法還是在世間上很興盛,「像」者相似,相似正法,但不是正法,故名像法。過了兩千年以後,入了末法時代,末法一萬年,末法的法垂末了。于是再把如來的法運,再分五個五百歲,如來滅後第一個五百歲,是「解脫堅固時期」,正法時代,是釋迦佛的弟子都能以解脫生死,都能了生脫死,得了解脫。「解脫堅固」,「堅固」就是不動搖、決定的意思,決定得到解脫。第二個五百歲,「禅定堅固時期」,都能以修如來的大定,像《楞嚴經》的楞嚴大定,法華經的法華叁昧,都能得到大乘的禅定,禅定決定能得到,不動不搖,叫「禅定堅固時期」。再過一個五百歲,正法時代一千年過去了,入到像法時代,也就是第叁個五百歲,是「多聞堅固時期」,如來的弟子出了些大法師,叁藏十二部,都研究得很透徹!都能講經說法,做了很多的注解,這就是像法時代第叁個五百歲,多聞堅固時期,這個時候要是按曆史上講,佛法進入中國,你看中國出多少大法師,建立了八大宗派。到了第四個五百歲,是「塔寺堅固時期」,多聞堅固時期都在那裏求智慧,到了第四個五百歲,求智慧的善根沒有了,要求福報修塔修寺,寺院修得大,塔修得高,塔寺堅固,喔!越修越多,越修越大,越修越高,建築了很多大寺院、大的寶塔,你看大陸上那些大叢林、大寺院,你一進山門,跑到後面的法堂裏,跑了兩個小時,走得腿酸,那真是夠偉大的,那都是塔寺堅固的時期。到了第五個五百歲,像法過去,到了末法時代了,是「鬥诤堅固時期」,佛弟子間本來是和合衆,一點都不和合,你跟我鬥爭,我跟你鬥爭,鬥爭調解就好了,調解不來,鬥爭到底,堅固不動。非跟你鬥爭不行,你嫉妒我,我嫉妒你,你障礙我,我障礙你,這一個地方兩個寺院,你聽吧!講起話來,這個寺院講那個寺院不好,那個寺院就講這個寺院不好,出家人跟出家人聊天,你聽吧!講的全是出家人的壞話,那個出家人說這個出家人怎麼壞?這個出家人就說那個出家人怎麼不好?沒有講到好的,講到好的不要鬥爭了嘛,鬥爭,你勸解還勸解不來呢!鬥爭還堅固,要不,怎麼叫法運垂末呢!也不研究解脫,也不研究禅定,也不研究多聞,你發心去修塔、修寺也好,培點兒福。沒有這功夫,有功夫就嫉妒障礙,有功夫造口業,可憐不可憐?臺北有一個觀音山,那時候有一個大陸來的老和尚在樓上睡覺,我不說那老和尚的名字,這觀音山人少,有些外省居士夏天沒有事,都到觀音山借住幾天,可以嘛!你供養常住幾個錢,反正吃的飯不會吃常住的,住幾天,一住那個地方,你好好研究佛法嘛!到了晚上天熱睡在樓下,外面有石頭椅子凳子,大家坐在那裏聊天,都是些大居士,大居士都有皈依師父,坐在那裏一聊天,就聊他師父了,這位居士不說他師父的壞,他說某位法師怎麼樣壞?怎麼樣不好?說了一大堆的罪狀,正說的是那個居士的皈依師父,那個居士聽不來了,他說,你知道這個法師是誰不知道?這個法師是我的皈依師父,你皈依過嗎?你沒皈依過,你皈依的是誰?我皈依某某法師,你那個皈依的師父才沒有價值,于是就說,你那個皈依的師父怎麼壞怎麼壞?這樣越說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