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吵起架來,吵得那個外省老和尚簡直睡不著覺,下了樓來把他們臭罵一頓,你們都皈依過是不是?都是大居士了,你們皈依過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你以佛法僧爲師父,你罵了半天,不是罵你師父嗎?這一說,大家都不開口了,到觀音山這個道場來,你們不好好用功,在這地方毀謗僧寶,互相罵你們的師父,你皈依僧,哪個出家人不是你師父?這老和尚一喝斥,大家不開口了,趕快去睡覺,都靜靜的了。爲什麼居士這樣,鬥爭堅固嘛!談起話來不贊歎功德,盡說罪過,爲什麼?他的心裏沒有功德法,心裏全是些亂七八糟罪過法,所以你叫他講經說法,他講不來,你叫他毀謗人、罵人,不要本子的,不要看注解,越說越多,越罵越熱鬧,到了末法時代,都犯這個病,我們大家都要忌諱到,要清淨口業啊!講到這裏,我們不依兩部注解,講到後一個五百歲,不能用。爲什麼不能用?按我們的中國佛教曆史,已經叁千年以上了,按南洋小乘佛教的曆史,已經是兩千五百二十二年了,五五二千五,那五個五百歲都過去了,那麼對于《金剛經》不應機了,《金剛經》上釋迦佛到最後五百歲還有人生信心,最後五百歲,就是第五個五百歲,第五個五百歲過去了,連小乘佛教的曆史也過去了,那麼《金剛經》不要講了,再生不起信心來了,那不是完了嗎?
你要曉得,不能按那個古老的注解,死板板的來講那「後五百歲」,如來的法運不是有一萬二千年,末法有一萬年,他只說五個五百歲,以後第六個五百歲,第七個五百歲沒有說,沒有說可是法還在,還有九千五百年,那都是什麼名堂?都叫鬥诤堅固,反正是越來鬥诤越厲害就是了。那麼最「後五百歲」怎樣解釋呢?就是那一萬二千年最後的五百歲,還有佛法在,還有《金剛經》流通,那麼有善根的衆生,他對于《金剛經》,還能生起來真實信心,要這樣解釋,我們現在是剛剛過了五個五百歲,是第六個五百歲的衆生,我們一定能生起來信心,所以這樣子才能攝受衆生,不然,你按古人的注解,解到五個五百歲是那最後的五個五百歲,那麼現在佛教的曆史已經講到第六個五百歲,怎麼辦?不能攝化衆生了,這個記到,這樣的解釋、這樣的講法,我們看注解采取注解的長處,注解的短處我們不采。前面解釋「無余涅槃」也是的,你依著《心印疏》解,全解錯,他指定「無余涅槃」是第叁個涅槃,那解到小乘的「無余依涅槃」去了,不是錯了嗎?不能依他。依著《新眼疏》是解釋大乘的「無住涅槃」上,但是他還不敢變更名字叫「無余涅槃」,因爲其他的大乘經都叫「無住涅槃」,《金剛經》就是大乘經,就叫「無余涅槃」,上哪兒找材料印證呢?「無余涅槃」就是大乘涅槃,大乘涅槃怎麼叫「無余涅槃」?我的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有,他的四種煩惱都斷盡了,無余,兩種生死都了,無余,它不叫「無余涅槃」嗎?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的研究,要研究到心裏去。
這就把須菩提的懷疑給破掉,你不要懷疑衆生沒有人相信我所說的妙法,這個語言、這個章句,不要說如來在世有衆生能生信心,如來涅槃以後,正法時代有,像法時代有,到了末法時代,乃至到了一萬二千年最後五百歲,還有衆生,能生信心。
以下開示同學,第叁分講度生要離衆生相,這個已經明白了,那麼無住行施也明白了,可是上施諸佛,現在叫上供諸佛,這個上施諸佛、上供諸佛它是真實之相,那怎麼不住相呢?這樣生疑,佛就給他解釋,第一種義,你上供諸佛是應化身佛,這個應化身,也是虛妄之相,所以你去上供諸佛,還是無住行施,上施也不能住,這就把第一種義解釋清爽了。第二種義,佛跟他推廣來說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!不但應化身佛是虛妄,連報身佛也是虛妄,報身佛也是有相,有相就是虛妄,那麼他轉過來又生疑,那麼報身佛也是虛妄的,那麼我們學佛要成佛,不是無佛可成了嗎?生這個疑惑,要起斷滅見,那更不得了,于是佛就跟他說,你懂了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!你就能「若見諸相」皆是「非相」,「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你正可以見到法身如來,不會叫你落到空,這是顯示第二種義。要簡單明了,把科目說清爽。
丁二、成就信心,分四科,這四科的第一科,戊一、顯信具德,分二科,己一、深生實信德,下面再分叁小科,庚一、當機問信 ,庚二、如來答有,庚叁、顯示其德。己二、一念淨信德。戊二、展轉征釋,下面再分叁科,己一、承征承釋,己二、轉征轉釋,己叁、再征再釋,戊叁、結示淨信,這個科文自己要對著經文,最好把它寫到小本子上,一段一段寫清爽,我因爲現在眼睛看不見,沒有詳細對著科,你們自己要負責任把它對,第一、須菩提來請問,前面講到第五分止,講降住其心,答複完了。第叁分就答複,雲何降伏其心?降伏其妄心用什麼方法呢?第叁分答複你去度衆生要離相,離相度生,安住其心,雲何安住?你行布施,行布施不要住相,無住行施。第四分答複住心之方,到了第五分,就把前面第叁分第四分之語意再加深一步,再推廣開來說,一切都不能住相,不但你布施不能住相,度衆生不能住相,連上供諸佛也不能住相,結果是你把一切相都空掉了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!你能見到法身如來,這還是解答降伏其心的問題。這一科文上要解釋生這個信心,正宗分分四大科,第一科,略明降住生信分,簡略的說明,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,叫我們生信的,所以你念的經文是通理大師研究出來的,他讀經讀出來的,我們看了他的科,我們去研究,我們去讀經文,經文上說得明明白白,解到生信上,一點都沒有錯誤,一點沒有牽強,確確實實是解釋叫我們生信心的。先講降伏妄心怎麼降?安住真心怎麼住?你得把這信心生起來嘛!這個經文很清爽,到了第六分,須菩提再問生信心,如來就答生信心,所以我們佩服通理大師研究得正確,我們自己要死心塌地的研究,研究好了,你再讀經,你再誦《金剛經》,你誦到這裏清清爽爽的。
現在須菩提就懷疑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!」這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這個道理太高深,太玄妙!有衆生可以生信心嗎?須菩提就問信,「世尊!頗有衆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「如來答有」,這就是庚二的科文,「佛」就「告」訴「須菩提,莫作是說」,你不要這樣講,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」不要說現在如來在世,有衆生對此章句,能生信心;就是如來滅度以後,正法時代有,像法時代有,乃至到了末法時代最後一個五百年,有持戒修福的衆生,他對于這個章句,還是能生信心,還以此爲真實,能生信心。佛就答須菩提問,這句「以此爲實」,就是答複他「生實信不」那個「實」,能生個真實的信心,不是馬馬虎虎的信,不是浮浮泛泛的信,真正他對于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生個真實的信心。這個地方,最重要的一句話,不是在時間上,末法時代的衆生有這麼一個人是希有,有一句最要緊的道理,就是這個人是個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這一句話要特別注意,我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上舉出來叁種道理解釋,《金剛經》沒有講偏到空那一邊的道理,前面「離相度生」,你還要去度生嘛!「無住行施」,你還得去行施嘛!哪有落到空那一邊呢?講到「無住行施」,就給你說個比喻,爲什麼叫你布施,還不要住相,這樣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虛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,這怎麼會落到空呢?講到第五分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你見到法身如來,怎麼會落到空呢?所以不聽善知識講,不看古德善知識的注解,你自己看《金剛經》,落到空空洞洞的空,你自己害自己,講給人聽害別人,尤其是講第六分「持戒修福」這四個字,不是說「後五百歲」,就有人生信,還得有個條件呢,什麼條件?這個人能「持戒修福」,在末法時代「持戒修福」的衆生,不指著一切衆生,就指著佛弟子,就很少!我們現在才剛到第六個五百年,才開頭而已,你看看,現在的佛弟子,不是說沒有持戒的,不是很少嗎?修福的不是沒有,不是也很少嗎?那到了最後五百歲,這個佛弟子他能持戒,能修福,那是希有中的希有,所以他有善根,他才能對于《金剛經》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這個高深的道理,生起真實的信心。
對于這一點,我現在只講叁種道理,「持戒修福」,配到這個對于甚深的般若之理,能生實信心。
第一種道理,「持戒」,能以止惡生定,「修福」,能以生善攝慧,所以他對于般若經的深奧之理,才能生起真實信心。這般若是個慧學,你怎麼能開智慧呢?「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第一、你得修定,沒有定,你怎麼能發出來智慧呢?你怎麼能得到定呢?你得持戒,你不持戒,怎麼得定?持戒修福,對于言說章句,才能生信心,分成叁種道理講,第一種道理,如來說的佛法不出叁無漏學,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般若經是屬于慧學,你怎麼能得到慧學,你得生定,你怎麼能得到定?你得持戒,我們現在沒有專門去修定,早晨起來坐半點鍾,下了殿就不能坐了,晚上睡覺前坐半點鍾,這半點鍾就是訓練訓練你盤腿,腿不要疼,實際不是打坐這叁十分鍾修定的,要修定得專門用點功夫才行,那麼你坐下來叁十分鍾就是考驗,不是散亂就是昏沈,你坐下來就東想西想,剛剛不想就打瞌睡,爲什麼呢?戒律不清淨,怎麼知道你戒律不清淨?你想的什麼嘛!東想西想都在打妄想,打妄想所想的不出六塵境界,都是些犯戒的事情,所以你要把戒律持清淨了,它才能生定,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惡,我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上提到,持戒能止惡,止惡才能生定,生起定來,你就能發慧了,這是第一句持戒能止惡生定的解釋。第二句解釋「修福」,修福能生善攝慧,修福怎樣修呢?《金剛經》上沒有說嗎?說了你沒有注意,《金剛經》上第四分,你無住行不施,能得無量的福報,那不是修福嗎?修福怎樣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