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修呢?行布施,你去行布施,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你就能生起來一切善法,生一切善法你才能攝持智慧。攝慧,你要注意,「福能攝慧,慧不能攝福。」這是慈舟大師給我講的開示,當時我還跟他擡了很多的杠子,以前我是要開智慧,慈舟大師他慈悲心重,我跟他擡杠子,他氣得臉發紅,不舍棄我,一直跟我辯到底,他給我舉出一個最好的例證:大陸上大叢林很多,是那些方丈大和尚,我們都瞧不起他,爲什麼瞧不起?他不會講經。慈舟大師說,你瞧不起他,他怎麼能當起大和尚呢?大叢林裏怎麼有一、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?他有福氣,我們佛教講,他有福報,你要是不相信,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做大和尚,你弄一弄,沒有飯吃,因爲一、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!你雖然會講經說法,你有智慧,但是你沒有福報,你看到大和尚他不會講經,他有福報,他能領衆,一、二百人跟他吃飯不成問題,這是一層道理。「福能攝慧」,你還要注意,他能請你這位講經法師去講經,他把你攝持住,那大陸上的叢林,每逢夏天,都要請法師講經,都開大座,講叁個月的經,他請你法師去講經,不要花錢嗎?他有福報,他可以把你這個講經法師攝持到他的那個福報裏面。可是他把大叢林交給你,你沒有福報,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,你「慧不能攝福」,這都是慈舟大師給我的開示。後來我才覺悟過來,我攝慧的「攝」字,不容易用上,你要注意,你不行布施,你不去修福,生不起來善法,你怎麼能攝持智慧呢?那麼你不去「修福」,盡研究經典,讓你會講會說,都不是真實的信心講出來的,都是講些文字障,叫做狂慧,發狂!所以你一定要「持戒修福」,才生出來高深的般若智慧,你對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才能生出來真實的信心,這是第一層道理。
第二種道理,「持戒修福」,只是大乘的基礎,般若法門,才是大乘的究竟。大乘法的究竟,就是開般若智慧,你想要成佛,般若智慧不生出來,怎麼能成佛呢?但是你要依著哪個法,才能把般若智慧生發出來呢?得有個基礎,什麼是般若智慧的基礎呢?「持戒修福」,這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這還是依著第一種道理,你要注意「持戒修福」,先把基礎打好,再來引發般若智慧,得到究竟。第二種,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他有他的著相,他以「持戒修福」爲究竟,這個錯了!前面講過了,你度衆生要離相度生,行布施要無住行施,爲什麼?你一住相,變成有漏的福報,那你第二生享福,第叁生決定不如意,所以說你「持戒修福」不是究竟之法,你還得再進一步對于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信心,所以佛作此說,引進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叫他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。
第叁種道理,爲什麼對于高深般若能生信心,要「持戒修福」呢?研究般若的人,往往偏執空理,他叫一切不要執,他可自己執著,執著什麼?執著那個空空洞洞的空理,他就不肯「持戒修福」。這有兩種人,一種是不出家的,在社會上有學問的文人,像現在的大學教授,他會講般若經,口頭裏能談般若,他會寫般若的文章,長篇大論談般若,但是他不能實際修般若,現在臺北有很多的大學教授,在那兒談禅,禅是頓教法門,比般若經還要高一步,他能談能說,爲什麼?他有學問,他瞧不起出家人,你出家人沒有學問,他是大學教授,但是他能談能寫,不能修,你拖妻帶子,喝酒吃肉,怎能得到真實的禅?所以他不是在那兒參禅,他是在那兒講禅、說禅,換個名字叫做口頭禅,他沒有對般若下真實的功夫,下真實的功夫得「持戒修福」,他不肯「持戒修福」。或者是出家人,或者是在家人裏面,有真正修行的,他要研究般若,這一研究怎麼樣呢?他沒有注意「持戒修福」,他偏執空理,變成一個「惡取空」,他取著空理,是惡取,不是善取,我們研究「諸相非相」,這要研究到真空之理,才能生出、見到如來,但是他不是善取,他是惡取,他認爲他了解,你說持戒,他不持戒,認爲持戒著相,你說行布施修福,他說行布施幹嘛,著相!用著相你「持戒修福」都給批評掉,他怎麼樣了?他得了般若的智慧了,他不要著相,他就吃酒吃肉,吃肉還得殺生害命,他不怕,不著相;男女邪淫,他也不怕,不著相,于是一殺生,一淫亂,根本戒他犯了,不怕,他不著相,這叫「惡取空」,他不曉得,談到高深的般若,還是離不開「因果」兩個字,佛說叁藏十二部經,是「因果」兩個字,因果難逃,惡有惡報,你殺生害命,你吃衆生肉,你邪淫男女,你犯淫戒,你說你不著相,你不著相你造惡因,閻羅王那一關,你逃不過去,你見了閻羅王,你會講般若,不著相,閻王爺可不聽你那一套,該叫你下地獄,就叫你下地獄。《永嘉禅師證道歌》上說:「豁達空,撥因果,莽莽蕩蕩招殃禍。」這個「惡取空」,就是永嘉禅師說的「豁達空」,「豁達」怎麼講?就是他一切不在乎,空嘛!一切皆空嘛!這就是他了解般若經的空了,這個「豁達空」,把因果撥掉了,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,怎麼叫著相?「撥因果」,因果他撥掉了,「莽莽蕩蕩招殃禍」,這種人在禅宗門下,還有個名字叫「莽撞漢」,莽撞漢就是瞎撞瞎碰,他認爲了解了大乘佛法,了解了禅宗道理,不但般若經他懂,禅宗道理他也懂,一切不著相,實際在那兒撥因果,「莽莽蕩蕩」,瞎撞瞎碰,結果要「招殃禍」的,你造了惡因,要遭惡果,你把自己莽撞到地獄裏去了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」你要想對于高深般若,生起真實信心,一定要以「持戒修福」爲先,這是個先決條件。換句話說,不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你對于高深般若之理,決定不能生起真實信心,這是佛警誡我們,因此我們研究《金剛經》要把「持戒修福」這叁種道理研究清楚,你決定不會偏執空理,決不會落到「惡取空」,落到「豁達空」。藕益大師對于一般人講般若經偏執空理,深加痛惡,他做了一篇論,叫《金剛經》破空論,我從大陸把這個本子帶到臺灣來,我把它影印出來一千本,將來找出來一個人送你們一本,你們看看,你決定不會偏執空理,不會吃酒吃肉,叫不著相,你絕對不會胡來,把自己引到地獄的。這是講到最「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」這個道理,關乎我們修行般若很要緊,再充分的講一講這叁種道理。
庚叁、顯示其德
當知是人,不于一佛、二佛、叁四五佛,而種善根。已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。
這段經文是佛先贊歎,末法時代到了最後五百歲,這個人還能「持戒修福」,對于這個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的高深般若之理,他能生起真實信心,這個人的善根深厚了,第一、在末法時代,不是佛弟子,不足挂齒,不說他;佛弟子,不能持戒,不能修福。到了末法時代,他能持戒修福,就是有大善根,持戒修福他不著相,不著持戒修福的相,他對于般若深奧之理,還能生起真實信心,他這個善根深厚加深厚,多麼深多麼厚呢?供佛、侍佛,侍得多了,「不于一佛、二佛、叁四五佛,而種善根。」面前親自見到佛,他親近過的佛,「不于一佛、二佛、叁四五佛,而種善根。」親近得多,曾經侍佛,給佛當侍者,做事也做得多,聞佛說法聞得多,他種的善根,種得深厚了,不是在一個佛、二個佛、叁個佛、四個佛、五個佛面前,在多少佛面前種的善根?「已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。」因爲有這麼深厚的善根,他才能對于高深的般若之理,生起真實信心。
這個話就是加強口氣,贊歎末法時代這個持戒修福的人,對于般若深理能生起真心實信,贊歎這個人他的善根。可是我們一聽見,心裏害怕了,那我們完了,我們哪有這個善根呢?你要說我們沒有善根,我們也不相信,一定有善根,怎麼樣呢?我們也是末法時代的衆生,我們還能聽到《金剛經》,但是我們的善根有多麼深、多麼厚?我們過去多生多劫親近過無量千萬諸佛,到現在還當苦惱凡夫嗎?這樣自己生了疑?你要曉得,他過去親近過無量千萬諸佛,他才能持戒修福;他雖然持戒修福,他不了解般若深理,他還是著相持、戒著相修福的,這一著相,超不出叁界,連個阿羅漢也當不了,哪能當菩薩?哪能成佛呢?所以還在流轉生死,轉到末法時代,但是他持戒修福的善根還是有的。以此爲基礎,遇著因緣了,遇見善知識講《金剛經》,他忽然間聽了,生起真實的信心,這個時候才曉得不著相的道理。這是一種解釋,親近過那麼多的佛,還是著相修行,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善知識,他善根成熟了。過去是沒有善根種善根,善根沒有成熟叫它成熟;這個時候善根成熟了,遇見善知識講《金剛經》,他忽然間生了真實的信心,那麼下面呢?下面這個人是個頓超的根機,大乘教裏面有漸教、有頓教,與頓教相對的漸根、漸次的根機,慢慢的修,慢慢的證。這個下面告訴你,佛講般若經,它是個頓超法門,希望你當下就能生起信心,你這一念生起信心,善根之深厚,就等于親近過無量千萬諸佛,第一、你不要懷疑,我們沒有這麼高深、這麼深厚的善根,我們恐怕沒有親近過那麼多的佛,到了現在末法時代了,還在當苦惱凡夫,那麼我們對于《金剛經》不能生起信心,你這是自暴自棄,你要曉得:「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。」你要曉得,佛經上說:「彼既丈夫,我亦爾!」過去諸佛是大丈夫,我也是大丈夫,過去諸佛能成佛,我怎麼不能成佛呢?不要自暴自棄,不要自己看輕自己,我有佛性在,雖然是流轉生死,到了現在當個末法時代的凡夫,我的佛性沒有壞,我一樣還可以成佛,我不過沒有遇到善知識講《金剛經》,不了解般若的深理,我要了解了,我會生清淨信心,我一念生起了信心,超過了那個供養、承事無量千萬諸佛的善根,下面這一句經文,叫你「頓超」,怎麼知道這個事?它有「乃至」二個字,不是我們隨便解釋。
己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