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吵起架来,吵得那个外省老和尚简直睡不着觉,下了楼来把他们臭骂一顿,你们都皈依过是不是?都是大居士了,你们皈依过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你以佛法僧为师父,你骂了半天,不是骂你师父吗?这一说,大家都不开口了,到观音山这个道场来,你们不好好用功,在这地方毁谤僧宝,互相骂你们的师父,你皈依僧,哪个出家人不是你师父?这老和尚一喝斥,大家不开口了,赶快去睡觉,都静静的了。为什么居士这样,斗争坚固嘛!谈起话来不赞叹功德,尽说罪过,为什么?他的心里没有功德法,心里全是些乱七八糟罪过法,所以你叫他讲经说法,他讲不来,你叫他毁谤人、骂人,不要本子的,不要看注解,越说越多,越骂越热闹,到了末法时代,都犯这个病,我们大家都要忌讳到,要清净口业啊!讲到这里,我们不依两部注解,讲到后一个五百岁,不能用。为什么不能用?按我们的中国佛教历史,已经三千年以上了,按南洋小乘佛教的历史,已经是两千五百二十二年了,五五二千五,那五个五百岁都过去了,那么对于《金刚经》不应机了,《金刚经》上释迦佛到最后五百岁还有人生信心,最后五百岁,就是第五个五百岁,第五个五百岁过去了,连小乘佛教的历史也过去了,那么《金刚经》不要讲了,再生不起信心来了,那不是完了吗?

  你要晓得,不能按那个古老的注解,死板板的来讲那「后五百岁」,如来的法运不是有一万二千年,末法有一万年,他只说五个五百岁,以后第六个五百岁,第七个五百岁没有说,没有说可是法还在,还有九千五百年,那都是什么名堂?都叫斗诤坚固,反正是越来斗诤越厉害就是了。那么最「后五百岁」怎样解释呢?就是那一万二千年最后的五百岁,还有佛法在,还有《金刚经》流通,那么有善根的众生,他对于《金刚经》,还能生起来真实信心,要这样解释,我们现在是刚刚过了五个五百岁,是第六个五百岁的众生,我们一定能生起来信心,所以这样子才能摄受众生,不然,你按古人的注解,解到五个五百岁是那最后的五个五百岁,那么现在佛教的历史已经讲到第六个五百岁,怎么办?不能摄化众生了,这个记到,这样的解释、这样的讲法,我们看注解采取注解的长处,注解的短处我们不采。前面解释「无余涅槃」也是的,你依着《心印疏》解,全解错,他指定「无余涅槃」是第三个涅槃,那解到小乘的「无余依涅槃」去了,不是错了吗?不能依他。依着《新眼疏》是解释大乘的「无住涅槃」上,但是他还不敢变更名字叫「无余涅槃」,因为其他的大乘经都叫「无住涅槃」,《金刚经》就是大乘经,就叫「无余涅槃」,上哪儿找材料印证呢?「无余涅槃」就是大乘涅槃,大乘涅槃怎么叫「无余涅槃」?我的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有,他的四种烦恼都断尽了,无余,两种生死都了,无余,它不叫「无余涅槃」吗?这就是我们要好好的研究,要研究到心里去。

  这就把须菩提的怀疑给破掉,你不要怀疑众生没有人相信我所说的妙法,这个语言、这个章句,不要说如来在世有众生能生信心,如来涅槃以后,正法时代有,像法时代有,到了末法时代,乃至到了一万二千年最后五百岁,还有众生,能生信心。

  以下开示同学,第三分讲度生要离众生相,这个已经明白了,那么无住行施也明白了,可是上施诸佛,现在叫上供诸佛,这个上施诸佛、上供诸佛它是真实之相,那怎么不住相呢?这样生疑,佛就给他解释,第一种义,你上供诸佛是应化身佛,这个应化身,也是虚妄之相,所以你去上供诸佛,还是无住行施,上施也不能住,这就把第一种义解释清爽了。第二种义,佛跟他推广来说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不但应化身佛是虚妄,连报身佛也是虚妄,报身佛也是有相,有相就是虚妄,那么他转过来又生疑,那么报身佛也是虚妄的,那么我们学佛要成佛,不是无佛可成了吗?生这个疑惑,要起断灭见,那更不得了,于是佛就跟他说,你懂了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你就能「若见诸相」皆是「非相」,「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你正可以见到法身如来,不会叫你落到空,这是显示第二种义。要简单明了,把科目说清爽。

  丁二、成就信心,分四科,这四科的第一科,戊一、显信具德,分二科,己一、深生实信德,下面再分三小科,庚一、当机问信 ,庚二、如来答有,庚三、显示其德。己二、一念净信德。戊二、展转征释,下面再分三科,己一、承征承释,己二、转征转释,己三、再征再释,戊三、结示净信,这个科文自己要对着经文,最好把它写到小本子上,一段一段写清爽,我因为现在眼睛看不见,没有详细对着科,你们自己要负责任把它对,第一、须菩提来请问,前面讲到第五分止,讲降住其心,答复完了。第三分就答复,云何降伏其心?降伏其妄心用什么方法呢?第三分答复你去度众生要离相,离相度生,安住其心,云何安住?你行布施,行布施不要住相,无住行施。第四分答复住心之方,到了第五分,就把前面第三分第四分之语意再加深一步,再推广开来说,一切都不能住相,不但你布施不能住相,度众生不能住相,连上供诸佛也不能住相,结果是你把一切相都空掉了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!你能见到法身如来,这还是解答降伏其心的问题。这一科文上要解释生这个信心,正宗分分四大科,第一科,略明降住生信分,简略的说明,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,叫我们生信的,所以你念的经文是通理大师研究出来的,他读经读出来的,我们看了他的科,我们去研究,我们去读经文,经文上说得明明白白,解到生信上,一点都没有错误,一点没有牵强,确确实实是解释叫我们生信心的。先讲降伏妄心怎么降?安住真心怎么住?你得把这信心生起来嘛!这个经文很清爽,到了第六分,须菩提再问生信心,如来就答生信心,所以我们佩服通理大师研究得正确,我们自己要死心塌地的研究,研究好了,你再读经,你再诵《金刚经》,你诵到这里清清爽爽的。

  现在须菩提就怀疑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这真空不空即是妙有,这个道理太高深,太玄妙!有众生可以生信心吗?须菩提就问信,「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」「如来答有」,这就是庚二的科文,「佛」就「告」诉「须菩提,莫作是说」,你不要这样讲,「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」不要说现在如来在世,有众生对此章句,能生信心;就是如来灭度以后,正法时代有,像法时代有,乃至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一个五百年,有持戒修福的众生,他对于这个章句,还是能生信心,还以此为真实,能生信心。佛就答须菩提问,这句「以此为实」,就是答复他「生实信不」那个「实」,能生个真实的信心,不是马马虎虎的信,不是浮浮泛泛的信,真正他对于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生个真实的信心。这个地方,最重要的一句话,不是在时间上,末法时代的众生有这么一个人是希有,有一句最要紧的道理,就是这个人是个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这一句话要特别注意,我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上举出来三种道理解释,《金刚经》没有讲偏到空那一边的道理,前面「离相度生」,你还要去度生嘛!「无住行施」,你还得去行施嘛!哪有落到空那一边呢?讲到「无住行施」,就给你说个比喻,为什么叫你布施,还不要住相,这样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,这怎么会落到空呢?讲到第五分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你见到法身如来,怎么会落到空呢?所以不听善知识讲,不看古德善知识的注解,你自己看《金刚经》,落到空空洞洞的空,你自己害自己,讲给人听害别人,尤其是讲第六分「持戒修福」这四个字,不是说「后五百岁」,就有人生信,还得有个条件呢,什么条件?这个人能「持戒修福」,在末法时代「持戒修福」的众生,不指着一切众生,就指着佛弟子,就很少!我们现在才刚到第六个五百年,才开头而已,你看看,现在的佛弟子,不是说没有持戒的,不是很少吗?修福的不是没有,不是也很少吗?那到了最后五百岁,这个佛弟子他能持戒,能修福,那是希有中的希有,所以他有善根,他才能对于《金刚经》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这个高深的道理,生起真实的信心。

  对于这一点,我现在只讲三种道理,「持戒修福」,配到这个对于甚深的般若之理,能生实信心。

  第一种道理,「持戒」,能以止恶生定,「修福」,能以生善摄慧,所以他对于般若经的深奥之理,才能生起真实信心。这般若是个慧学,你怎么能开智慧呢?「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」这是《楞严经》上讲的,第一、你得修定,没有定,你怎么能发出来智慧呢?你怎么能得到定呢?你得持戒,你不持戒,怎么得定?持戒修福,对于言说章句,才能生信心,分成三种道理讲,第一种道理,如来说的佛法不出三无漏学,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。般若经是属于慧学,你怎么能得到慧学,你得生定,你怎么能得到定?你得持戒,我们现在没有专门去修定,早晨起来坐半点钟,下了殿就不能坐了,晚上睡觉前坐半点钟,这半点钟就是训练训练你盘腿,腿不要疼,实际不是打坐这三十分钟修定的,要修定得专门用点功夫才行,那么你坐下来三十分钟就是考验,不是散乱就是昏沈,你坐下来就东想西想,刚刚不想就打瞌睡,为什么呢?戒律不清净,怎么知道你戒律不清净?你想的什么嘛!东想西想都在打妄想,打妄想所想的不出六尘境界,都是些犯戒的事情,所以你要把戒律持清净了,它才能生定,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恶,我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上提到,持戒能止恶,止恶才能生定,生起定来,你就能发慧了,这是第一句持戒能止恶生定的解释。第二句解释「修福」,修福能生善摄慧,修福怎样修呢?《金刚经》上没有说吗?说了你没有注意,《金刚经》上第四分,你无住行不施,能得无量的福报,那不是修福吗?修福怎样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