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呢?行布施,你去行布施,包括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你就能生起来一切善法,生一切善法你才能摄持智慧。摄慧,你要注意,「福能摄慧,慧不能摄福。」这是慈舟大师给我讲的开示,当时我还跟他抬了很多的杠子,以前我是要开智慧,慈舟大师他慈悲心重,我跟他抬杠子,他气得脸发红,不舍弃我,一直跟我辩到底,他给我举出一个最好的例证:大陆上大丛林很多,是那些方丈大和尚,我们都瞧不起他,为什么瞧不起?他不会讲经。慈舟大师说,你瞧不起他,他怎么能当起大和尚呢?大丛林里怎么有一、二百人跟着他吃饭呢?他有福气,我们佛教讲,他有福报,你要是不相信,把那大丛林交给你做大和尚,你弄一弄,没有饭吃,因为一、二百人吃饭可不是简单的事啊!你虽然会讲经说法,你有智慧,但是你没有福报,你看到大和尚他不会讲经,他有福报,他能领众,一、二百人跟他吃饭不成问题,这是一层道理。「福能摄慧」,你还要注意,他能请你这位讲经法师去讲经,他把你摄持住,那大陆上的丛林,每逢夏天,都要请法师讲经,都开大座,讲三个月的经,他请你法师去讲经,不要花钱吗?他有福报,他可以把你这个讲经法师摄持到他的那个福报里面。可是他把大丛林交给你,你没有福报,弄得大家都没有饭吃,你「慧不能摄福」,这都是慈舟大师给我的开示。后来我才觉悟过来,我摄慧的「摄」字,不容易用上,你要注意,你不行布施,你不去修福,生不起来善法,你怎么能摄持智慧呢?那么你不去「修福」,尽研究经典,让你会讲会说,都不是真实的信心讲出来的,都是讲些文字障,叫做狂慧,发狂!所以你一定要「持戒修福」,才生出来高深的般若智慧,你对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才能生出来真实的信心,这是第一层道理。
第二种道理,「持戒修福」,只是大乘的基础,般若法门,才是大乘的究竟。大乘法的究竟,就是开般若智慧,你想要成佛,般若智慧不生出来,怎么能成佛呢?但是你要依着哪个法,才能把般若智慧生发出来呢?得有个基础,什么是般若智慧的基础呢?「持戒修福」,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,这还是依着第一种道理,你要注意「持戒修福」,先把基础打好,再来引发般若智慧,得到究竟。第二种,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他有他的着相,他以「持戒修福」为究竟,这个错了!前面讲过了,你度众生要离相度生,行布施要无住行施,为什么?你一住相,变成有漏的福报,那你第二生享福,第三生决定不如意,所以说你「持戒修福」不是究竟之法,你还得再进一步对于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实信心,所以佛作此说,引进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叫他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门。
第三种道理,为什么对于高深般若能生信心,要「持戒修福」呢?研究般若的人,往往偏执空理,他叫一切不要执,他可自己执着,执着什么?执着那个空空洞洞的空理,他就不肯「持戒修福」。这有两种人,一种是不出家的,在社会上有学问的文人,像现在的大学教授,他会讲般若经,口头里能谈般若,他会写般若的文章,长篇大论谈般若,但是他不能实际修般若,现在台北有很多的大学教授,在那儿谈禅,禅是顿教法门,比般若经还要高一步,他能谈能说,为什么?他有学问,他瞧不起出家人,你出家人没有学问,他是大学教授,但是他能谈能写,不能修,你拖妻带子,喝酒吃肉,怎能得到真实的禅?所以他不是在那儿参禅,他是在那儿讲禅、说禅,换个名字叫做口头禅,他没有对般若下真实的功夫,下真实的功夫得「持戒修福」,他不肯「持戒修福」。或者是出家人,或者是在家人里面,有真正修行的,他要研究般若,这一研究怎么样呢?他没有注意「持戒修福」,他偏执空理,变成一个「恶取空」,他取着空理,是恶取,不是善取,我们研究「诸相非相」,这要研究到真空之理,才能生出、见到如来,但是他不是善取,他是恶取,他认为他了解,你说持戒,他不持戒,认为持戒着相,你说行布施修福,他说行布施干嘛,着相!用着相你「持戒修福」都给批评掉,他怎么样了?他得了般若的智慧了,他不要着相,他就吃酒吃肉,吃肉还得杀生害命,他不怕,不着相;男女邪淫,他也不怕,不着相,于是一杀生,一淫乱,根本戒他犯了,不怕,他不着相,这叫「恶取空」,他不晓得,谈到高深的般若,还是离不开「因果」两个字,佛说三藏十二部经,是「因果」两个字,因果难逃,恶有恶报,你杀生害命,你吃众生肉,你邪淫男女,你犯淫戒,你说你不着相,你不着相你造恶因,阎罗王那一关,你逃不过去,你见了阎罗王,你会讲般若,不着相,阎王爷可不听你那一套,该叫你下地狱,就叫你下地狱。《永嘉禅师证道歌》上说:「豁达空,拨因果,莽莽荡荡招殃祸。」这个「恶取空」,就是永嘉禅师说的「豁达空」,「豁达」怎么讲?就是他一切不在乎,空嘛!一切皆空嘛!这就是他了解般若经的空了,这个「豁达空」,把因果拨掉了,善因善果,恶因恶果,怎么叫着相?「拨因果」,因果他拨掉了,「莽莽荡荡招殃祸」,这种人在禅宗门下,还有个名字叫「莽撞汉」,莽撞汉就是瞎撞瞎碰,他认为了解了大乘佛法,了解了禅宗道理,不但般若经他懂,禅宗道理他也懂,一切不着相,实际在那儿拨因果,「莽莽荡荡」,瞎撞瞎碰,结果要「招殃祸」的,你造了恶因,要遭恶果,你把自己莽撞到地狱里去了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」你要想对于高深般若,生起真实信心,一定要以「持戒修福」为先,这是个先决条件。换句话说,不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你对于高深般若之理,决定不能生起真实信心,这是佛警诫我们,因此我们研究《金刚经》要把「持戒修福」这三种道理研究清楚,你决定不会偏执空理,决不会落到「恶取空」,落到「豁达空」。藕益大师对于一般人讲般若经偏执空理,深加痛恶,他做了一篇论,叫《金刚经》破空论,我从大陆把这个本子带到台湾来,我把它影印出来一千本,将来找出来一个人送你们一本,你们看看,你决定不会偏执空理,不会吃酒吃肉,叫不着相,你绝对不会胡来,把自己引到地狱的。这是讲到最「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」这个道理,关乎我们修行般若很要紧,再充分的讲一讲这三种道理。
庚三、显示其德
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,而种善根。已于无量千万佛所,种诸善根。
这段经文是佛先赞叹,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岁,这个人还能「持戒修福」,对于这个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的高深般若之理,他能生起真实信心,这个人的善根深厚了,第一、在末法时代,不是佛弟子,不足挂齿,不说他;佛弟子,不能持戒,不能修福。到了末法时代,他能持戒修福,就是有大善根,持戒修福他不着相,不着持戒修福的相,他对于般若深奥之理,还能生起真实信心,他这个善根深厚加深厚,多么深多么厚呢?供佛、侍佛,侍得多了,「不于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,而种善根。」面前亲自见到佛,他亲近过的佛,「不于一佛、二佛、三四五佛,而种善根。」亲近得多,曾经侍佛,给佛当侍者,做事也做得多,闻佛说法闻得多,他种的善根,种得深厚了,不是在一个佛、二个佛、三个佛、四个佛、五个佛面前,在多少佛面前种的善根?「已于无量千万佛所,种诸善根。」因为有这么深厚的善根,他才能对于高深的般若之理,生起真实信心。
这个话就是加强口气,赞叹末法时代这个持戒修福的人,对于般若深理能生起真心实信,赞叹这个人他的善根。可是我们一听见,心里害怕了,那我们完了,我们哪有这个善根呢?你要说我们没有善根,我们也不相信,一定有善根,怎么样呢?我们也是末法时代的众生,我们还能听到《金刚经》,但是我们的善根有多么深、多么厚?我们过去多生多劫亲近过无量千万诸佛,到现在还当苦恼凡夫吗?这样自己生了疑?你要晓得,他过去亲近过无量千万诸佛,他才能持戒修福;他虽然持戒修福,他不了解般若深理,他还是着相持、戒着相修福的,这一着相,超不出三界,连个阿罗汉也当不了,哪能当菩萨?哪能成佛呢?所以还在流转生死,转到末法时代,但是他持戒修福的善根还是有的。以此为基础,遇着因缘了,遇见善知识讲《金刚经》,他忽然间听了,生起真实的信心,这个时候才晓得不着相的道理。这是一种解释,亲近过那么多的佛,还是着相修行,到了末法时代才遇到善知识,他善根成熟了。过去是没有善根种善根,善根没有成熟叫它成熟;这个时候善根成熟了,遇见善知识讲《金刚经》,他忽然间生了真实的信心,那么下面呢?下面这个人是个顿超的根机,大乘教里面有渐教、有顿教,与顿教相对的渐根、渐次的根机,慢慢的修,慢慢的证。这个下面告诉你,佛讲般若经,它是个顿超法门,希望你当下就能生起信心,你这一念生起信心,善根之深厚,就等于亲近过无量千万诸佛,第一、你不要怀疑,我们没有这么高深、这么深厚的善根,我们恐怕没有亲近过那么多的佛,到了现在末法时代了,还在当苦恼凡夫,那么我们对于《金刚经》不能生起信心,你这是自暴自弃,你要晓得:「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。」你要晓得,佛经上说:「彼既丈夫,我亦尔!」过去诸佛是大丈夫,我也是大丈夫,过去诸佛能成佛,我怎么不能成佛呢?不要自暴自弃,不要自己看轻自己,我有佛性在,虽然是流转生死,到了现在当个末法时代的凡夫,我的佛性没有坏,我一样还可以成佛,我不过没有遇到善知识讲《金刚经》,不了解般若的深理,我要了解了,我会生清净信心,我一念生起了信心,超过了那个供养、承事无量千万诸佛的善根,下面这一句经文,叫你「顿超」,怎么知道这个事?它有「乃至」二个字,不是我们随便解释。
己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