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二、一念淨信德

  

  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;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衆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  

  「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;」你要聽到這個「章句」,聽到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這個「章句」,把「言說」兩個字含到「章句」裏面了,就是「言說章句」。不要說你終身生清淨信心,「乃至」一念之間生了清淨之心,「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。」這叫頓超法門,一念生起淨心,但是這個信心你要注意,上面有個「淨」字,前面說「實信」,真實信,這個地方改了一個字,叫「淨信」,恐怕你執著「生實信」那個「實」字,就會著到有那一方面了。這清淨的信心,怎麼樣的清淨呢?就是不落到空那一方面,也不落到有那一方面。你落到空,心不清淨;你落到有,還是不清淨,心裏面有個空的相,有個有的相嘛!要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有,不能取有的相;空,不能取空的相,這時候你一念生起信心,這才叫做清淨心,這叫做中道信心,不落空一邊,也不落于有一邊,中道的信心,中道的信心,就是信實相般若的信心,不要多,只要一念,這一念跟實相般若相應了,能信的是智慧,所信的是實相的理體,實相般若是真理之體,你這一念智慧生出來了,中道智慧跟實相理體相應了,那就跟十方諸佛相通了,十方諸佛,他怎麼成的佛?他證得實相般若才成的佛,我們在這兒研究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,實相般若還沒有悟道,還沒有證到,一念淨心生起來,不落于空,不落于有,中道智慧生起來,就是真正的觀照般若起來了,這個時候就跟實相般若的理體相應了,那就跟諸佛相通了,諸佛本來是跟我們相通的,我們之所以跟諸佛不通,是我們自生障礙,現在跟諸佛通了,「如來悉知悉見」,「如來」就是指著諸佛,如來的智慧,統統知道你這個人,知道你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了,親見如來的佛眼,親自看見你這個衆生,一念清淨智慧心生出來了,這就跟諸佛通了。「是諸衆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」《金剛經》不偏「空」,講到第四分,以「無住行施」,可以「得無量的福德」,這個地方講,一念清淨的信心生起來,也可以「得如是無量福德」,哪能落到偏空的一邊?「得如是無量福德」,什麼如是無量的福德呢?就跟前面那個衆生,親近過「無量千萬佛」面前所種的善根,那樣的「無量福德」一樣,你這一念淨信之心,就跟他相等,你得到了,就是一念淨信之心,這麼寶貴,這麼有價值,下面就是佛自己征問,自己解釋。

  

  戊二、展轉征釋(分叁,己一、承征承釋,己二、轉征轉釋,己叁、再征再釋)

  

    己一、承征承釋

  

   何以故?是諸衆生,無複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。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

  

  一念生淨信之心這個衆生,一念淨信之心生起來,他怎麼樣就得了福德,就跟那個親近過無量諸佛的善根一樣呢?這個人不簡單,怎麼樣呢?這個人一定叁空及第了,證得了叁空之理了,這就是先悟後證,他悟得了叁空之理,我空,法空,空空,這叫叁空,這個人他怎麼樣得了無量的福德?「是諸衆生」,就指著一念生淨信之心的衆生。「無複」,「無」是沒有,「複」是再,就是再沒有,再沒有「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。」他沒有我執,把我執的四個相空掉了;他要是有我執的四個相,他的信心不清淨。這還不夠,「無法相」,他對于法執也空掉了,證得法空。「亦無非法相」,他連空空也不執著,我也空了,法也空了,有個二空,叫「空空」,也叫「俱空」,「俱空」者就是我法俱空,連那個「非法相」俱空,那個空空,也沒有了,叁空要是有一空不空,他的信心不叫淨信。那個「淨」要清淨,有我執,不清淨;有法執,不清淨;起個空執,還是不清淨,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,時間很短,可是與實相般若相應,實相般若上沒有這叁個執,沒有我執、沒有法執、沒有空執,所以才叫做淨信之心,他才能得到「如是無量福德」,下面佛再征問,再解釋。

  

  己二、轉征轉釋

  

  何以故?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,佛再問,自己問自己答。「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即爲著我、人衆生、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」這由粗的四相,到細的四個相,這叁個執,你只要一起執,四個相都出來,前面第叁分解釋第一段看見那四個相,「若菩薩有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已經解釋過,《金剛經》上的我執,是細的我執,不是平常對小乘人開導凡夫執著五蘊假合的臭皮囊叫做我,不是這個執。你發了大乘心要度衆生,我爲能度,這就是「我相」,認爲是我所度的,這就是「人相」,能度所度,種種差別的相,這叫「衆生相」,你再執著不舍,這叫「壽者相」,合起來就叫「我相」,這個我相,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我相,是細的我相,但是你要是在心裏一起個相,起個什麼相呢?起個我要弘揚大乘佛法,我要弘揚般若經,這就是個「我相」,我要度衆生,這就是個「人相」,種種差別,就是「衆生相」,執著不舍,就是「壽者相」。你心裏一取相,這四個相生出來,叫我執四相。我執四相,你空掉了,他還取著「法相」,二乘人著法,認爲一切法都是實有的,它能斷除煩惱,了生死,佛說的法,都是無上的妙法,怎能說沒有呢?你一起執,有能有所,又起四個相,這四個相比我執四相更進一步、更精細,它還是個相呀!這叫法執的四相。把法執四相空掉了,得了個俱空,我也空,法也空,又起了個執,唉呀!我今天可達到最高深的目的了,我證得了二空了,就這一念執著,這就叫俱空的執著,這就「取」,取就是個執著,「取」了二空的「非法相」,又生起來我等四個相,那是最細的,最細它還是個相,有一點點相,你的心就不叫清淨的信心,要注意解釋那個「淨」字,要把這叁重四相,都把它清淨了,這才叫淨信之心。所以他善根深厚,他能得到如是無量福德,才能爲如來親知親見,因爲他把這叁重四相都清淨掉了。這個淨信之心,不容易發出來,發出來還要注意,注意前面那個真實信心,不是現在我們隨便口裏說說就算了,心裏面真實生出來真實清淨信心,那你決定不著相,叁種四相都空了,這下面還要再解釋,第叁重的征釋。

  己叁、再征再釋

  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

  「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衆生壽者」,這是第叁重,剛才解釋過的,下面再征問,再解釋。「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」因爲叁重四相你都得遠離,你的信心才能清淨,所以,以「是」之「故」,「不應」該「取法」,也「不應」該「取非法」,怎麼沒有說出「我」呢?因爲在般若法會的大乘菩薩,老早把我空掉了,二乘弟子也把我執空掉,這個精細的我等四相,聽聽了解也容易空掉,最難空的是那個「法相」與「非法相」,這是一種解釋。第二種解釋,這句經文裏頭含的就有我等四相,是故,不應取我等四相,也不應當取法等四相,你不應當取,因爲你一取,就生四個相出來,這就是接到不應取著「我」,不應取著「法」,不應取著「空」。

  戊叁、結示進信

  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

  「以是義故」,現在講《金剛經》講到這個道裏,這叁重四相都要把它空掉,以這個義理之故,「義」是義理,以這個義理之故,「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」,如來尋常、平常,就是在說般若經《金剛經》以前,我常常跟你們諸大比丘說,叫你們聽了我說法不要著相,不知你們記得嗎呢?這把以前說過的空法執的道理,再提起來,「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」如來說法沒有一個真實的什麼法給你,如來說法都像要過河、過海的「筏」一樣,「筏」就是船,筏是什麼東西?先明了這個字,用許多大竹竿把它連貫起來,放在水裏可以過河用的,我在臺南到安平古堡去參觀名勝,在河裏看見這個東西,南部還有筏,就是用許多大的竹竿把它排起來,排得像大床一樣,上面可以坐上幾個人,捉魚的人拿這個東西去捉魚,過河的人拿這個東西去過河,這是解釋筏是個什麼東西,你不了解沒有見過,就把它當作過河的船,叫船筏。如來說法就「如筏喻」,像船筏的譬喻,你沒有過河,你沒有過海,沒有登到彼岸,需要船筏,你沒有船筏,不能過煩惱河,不能渡生死海,需要如來說的法門,可是登岸不需舟,「過河需用船,登岸則不需舟。」古人有這兩句話,你過河需要用船,登上岸了,唉呀!這個船可是個寶貝,它把我渡過河來了,那麼你背著船上岸嗎?這個人不是神經病嗎?一登了岸就不需要這個舟船,你沒有斷煩惱,沒有了生死,需要如來的法,但是你斷了煩惱,了脫生死,已經到達彼岸了,你還起法執幹什麼?那個法不用了,就是那個船筏,用不著了,登岸還要船筏幹什麼?那麼你懂得這個道理了,沒有如來說的法,我們不會斷煩惱,不能了生死,但是斷了煩惱,了了生死,這個法就不用了,不要再著它,這叫你不要起法執,我常常跟你們說:現在講到《金剛經》,叫你一念生淨信之心,你不但不能起我執,就不能起法執,還是這個道理。

  這下面再解到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這兩句文很不容易消,《心印疏》與《新眼疏》把這個「非法」都講爲不是佛法的「非法」,諸位同學注意聽著:這兩種注解我都不采取,爲什麼呢?它與經文不合,前面經文是叁重四相,我執四相、法執四相、空執四相,空執在《金剛經》上就叫做「非法相」,這個地方「非法」,還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