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指著前面的「非法」,怎麼能解釋到世間法上去?那麼,《金剛經心印疏》與《金剛經新眼疏》爲什麼這麼消文?這麼消文好消,因爲這個俱空的「非法」,比那個「法」高深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不能以淺的比況深的,他不曉得佛經上這個道理很多,以淺況深有的是,爲什麼不能用那兩種注解呢?第一、在般若法會上,如來已經說了四十年的法,大乘弟子不會執著世間法那個「非法」,非法就不是佛法,不會執著。二乘弟子都已證了阿羅漢,證了辟支佛果,他們怎會執著非佛法的世間法呢?如來用不著提這個道理了,對于初發心的凡夫可以講,對于《金剛經》法會的弟子,不應該講這個道理,這一種道理在說《金剛經》的候不應該講,不應機了,這就是到了研究所的學生了,你還給他講小學的課程幹什麼?第二、與經文不合,因爲經文上講「若取非法相」,明明有這個「非法」,怎麼到這個結詞上,「非法」解到世間法上去?與經文不合,所以不采取這兩種注解。

  那麼我怎麼解釋呢?諸位同學們記著,記著好研究,如來說的法是有功用的,什麼功用呢?可以斷煩惱,可以了生死。如船筏的比喻,你沒有過河需要船筏,沒有過海需要船筏,到岸了則不需筏,就是如來說的法,確切有船筏的功用,它能令你渡煩惱河,能令你渡生死海,那個有功用的筏,還應該舍,登了岸應該舍,又何況那個空的「非法」,那個空就是二空之理,還執著它幹什麼?你到那個時候,任運自然就能證得二空之理了,你執著它幹什麼?它既沒有斷煩惱的直接功用,不是說二空之理淺,要諸位聽到呀!它沒有直接的功用。斷煩惱需要如來說的法,不需要那個空,不需要我空法空那個俱空。那個筏是有功用的,你沒有聽如來說的法門,你不能斷煩惱,不能了生死,它確切是過河渡海的一個工具,只能把你渡過河,只能把你渡過海,那個有直接功用的「法」還應該舍的,何況沒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執著它幹什麼?何況沒直接功用,注意「直接」兩個字,沒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執著它幹什麼?這就是以淺況深,道理它還是「非法」,就是二空,它還是比「法執」深一步,這就是說它沒有直接的功用,有直接功用的「法」,還應該舍呢?它能令你斷煩惱,了生死,那不是太好了,那不應該執,執了就錯。何況沒有直接功能,沒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執著它幹什麼?這樣解釋就與經文相合,與釋迦佛當時說《金剛經》的那個當機者相合,不會到了說《金剛經》如來還說你們不應該執著世間法,那不是太淺了嗎?

  這個二乘人就是小乘人,他把我執破了,我執四相沒有了,這叫證得我空之理,但是他法執沒有破,他還取著「法相」。這個大乘菩薩,不但破了我執,還要破法執,我執破了,證得法空之理,那麼這個時候叁空之理得到,就是我空之理,法空之理,這就是非法相,在《金剛經》上給它取個名字叫「非法相」,而這個「非法相」,你不可以執,你一起執著,這就變成一種空執,所以亦無「非法相」,連那個空的執著,他也不執著,這就叁空及第。這個衆生,他得一念清淨之心,就是他證得叁空之理的我也空、法也空、空也空,所以他才能得到「如是無量的福德」,「如是」就指著前文,那另外一個人,親近過去無量千萬諸佛種諸善根那個人的福德,他得到了,這是一層,佛自己征問自己解釋。爲什麼學大乘法要聽這叁重四相呢?我相、法相、空相,要把它空得幹幹淨淨,再問,「何以故」呢?「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。壽者。」因爲你心裏不能取著一個相,我等四相你一取著,它就生出來「我相」,就是能執著的這個相。你有能執著的「我相」,所執著的就是「人相」,能所差別就是「衆生相」,你執著不舍就是「壽者相」,金剛經上的我執四相,跟諸位是一再的料揀過,不是小乘人的我執四相,那是粗分。這是講細分,你學大乘佛法,「若心取相」,你有一念心取著相,這就是我等四相起來,那麼你要是「取」著「法相」呢,取著「法相」還是有四個相生出來,比你那個我執四相更細更細,還是有四個相。那麼你「取非法相」呢?那還是有四個相,這叁重四個相,一層比一層細,但是你不能生心,不能動念,「生心即錯,動念即乖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那麼我了解了叁空之理,你了解不是個我相,是個什麼呢?你所了解的叁空之理,就是「人相」,所差別的「衆生相」,你還執著不舍,就是「壽者相」,不過細上再細,細了還是有個相,還是有個執,所以這個一念淨信之心,前面說是真實信心,怎麼後來佛又自己說生了淨信之心呢?這個淨信之心,就是要把叁重四相都把它清淨,因爲這個道理,你不應取「非法」,爲什麼前面說叁重相?這個地方解成「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」,不應執兩個相呢?因爲這個金剛法會上的都是上根利智的人,二乘人他老早除我執,我執破掉了,細的我執,一說他就了解了,他不會起我執,最要緊的是法執,非法執,就是空執,所以解這兩科。再一種解釋呢?這個不取「法相」裏面,就含有第一重的我執四相,把它含攝進去,只是沒有說明等于叁層,那麼解是解到兩層,「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」那麼下面呢?「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上面已經解釋過了,你們一定要把它研究好。

  第七分講的釋迦佛成了佛,他證得菩提果,有所得嗎?沒有得,釋迦佛天天在說法,有說法嗎?無所說,叫做「無得無說」。再看著科文,戊四、重釋伏疑,下面分叁科,己一、防疑示問,己二、當機裁答,己叁、征起釋成,初疑雲:如上所說,一切皆不應取,不合有得有說,何故如來得道說法?爲防斯疑,故先示問,再看著經文。

  戊四、重釋伏疑(分叁,己一、防疑示問,己二、當機裁答,己叁、征起釋成)

   己一、防疑示問

  【無得無說分第七】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

  這裏指出來兩個問題,學大乘佛法的人,什麼相都能破掉,這個佛相、法相不容易破,因爲我們不信佛,佛一成了佛,就開導我們,你要信佛;我們沒有聽過法,不信法,佛就開導我們要相信法,叫我們信佛、信法,開始就開示我們要皈依叁寶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還要皈依僧。爲什麼還要皈依僧呢?僧是住持佛法的人,弘揚佛法的人,所以一定要皈依佛、法、僧。佛在世時,他一個人就代表叁寶了,佛本身是佛,他是佛寶;他說的話,就是法寶;他是個出家人,是僧份,僧中的一份子,也是僧寶。佛在世的時候,不嚴格的提倡尊重僧寶,可是要尊重佛、尊重法,佛說了叁、四十年的法,現在要把最後這兩個執著給打破,這就是禅宗門下所謂:「若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「一些些」,就是一點點,你心裏面還有一點,就有一點點,那就是個障礙,所以說,你有個佛、有個法,心不清淨,爲什麼?你有個佛的相,有個法的相,它還是個相,這個清淨心裏面是清清淨淨,一無所有,它才叫淨心,你存了個佛,存了個法,有了兩個相,所以連佛的相要空掉。前面佛教我們要先空佛的相,當面問須菩提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須菩提他悟到了,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,因爲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如來你所說的身相,即非身相,這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你所說的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,不是法身實相。反過來解釋也可以,如來所說法身實相,不是現在這個身相,不是現在的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。正著解、反著解那一句經,都可以解,這是叫我們破佛相的執著,不但應化身佛的相不可以執,報身佛的相也不可以執,爲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你心裏存了個報身佛的相,還不是虛妄之相,報身佛空了,這就起了疑問?那供佛不是沒有功德嗎?或者不是沒有佛可成嗎?那麼前面就跟著第五分解釋,你能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不會叫你落到斷滅,「即見如來」,你才能見到法身如來,才能成佛。這以後又破法相,不但我執你不可取,一起我執,我等四相現前,連法你也不能執著,這就是破法相,起我執,還是我等四相現前,那麼更進一步,連「非法相」的二空,你也不能執著,還有四個相,這就是心裏面遣除得一乾二淨,這個心才叫淨信之心,一點相不許存在,一點相不許存在那麼生了疑:不起「我執」這個道理,我們都了解,不起「法執」,如來成佛,他是證得了菩提果法,現在如來所說的「言說章句」就是法,那跟前面怎麼能相通呢?怎麼自相矛盾?佛在那兒說的自相矛盾,你跟我們講,你證得了菩提果了,你跟我們講,你所說的「言說章句」都是法寶,現在你叫我們不起法執,那不是自相矛盾嗎?如來就解釋這個道理,你徹底的把這個佛、這個法,都空掉,這連著空佛也空法合起來了,前面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」叫你空這個佛,叫你不可以取法相,是空法,這個地方把它合起來,既不可執著一個佛,也不可以執著一個法,那麼如來成了佛,是證得了菩提果,這就問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」現在開始講這分的經文:須菩提!在你的心意之下,以爲如何?「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?」如來有沒有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「如來有所說法耶?」我天天給你們說法,你說如來有所說法、沒有說呢?提出這兩個問題,兩個「耶」字。這一問須菩提真正是悟到甚深的般若道理了,須菩提答得活潑,他不說死板的話。

  己二、當機裁答

  須菩提言: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

  「須菩提言:」也就是白佛言,「如我解佛所說義」,「解」念「ㄒㄧㄝˋ」作「悟」字講,就是解悟,如我悟到佛所說的義理,那個依文解義的義理太淺了,解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