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指着前面的「非法」,怎么能解释到世间法上去?那么,《金刚经心印疏》与《金刚经新眼疏》为什么这么消文?这么消文好消,因为这个俱空的「非法」,比那个「法」高深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不能以浅的比况深的,他不晓得佛经上这个道理很多,以浅况深有的是,为什么不能用那两种注解呢?第一、在般若法会上,如来已经说了四十年的法,大乘弟子不会执着世间法那个「非法」,非法就不是佛法,不会执着。二乘弟子都已证了阿罗汉,证了辟支佛果,他们怎会执着非佛法的世间法呢?如来用不着提这个道理了,对于初发心的凡夫可以讲,对于《金刚经》法会的弟子,不应该讲这个道理,这一种道理在说《金刚经》的候不应该讲,不应机了,这就是到了研究所的学生了,你还给他讲小学的课程干什么?第二、与经文不合,因为经文上讲「若取非法相」,明明有这个「非法」,怎么到这个结词上,「非法」解到世间法上去?与经文不合,所以不采取这两种注解。

  那么我怎么解释呢?诸位同学们记着,记着好研究,如来说的法是有功用的,什么功用呢?可以断烦恼,可以了生死。如船筏的比喻,你没有过河需要船筏,没有过海需要船筏,到岸了则不需筏,就是如来说的法,确切有船筏的功用,它能令你渡烦恼河,能令你渡生死海,那个有功用的筏,还应该舍,登了岸应该舍,又何况那个空的「非法」,那个空就是二空之理,还执着它干什么?你到那个时候,任运自然就能证得二空之理了,你执着它干什么?它既没有断烦恼的直接功用,不是说二空之理浅,要诸位听到呀!它没有直接的功用。断烦恼需要如来说的法,不需要那个空,不需要我空法空那个俱空。那个筏是有功用的,你没有听如来说的法门,你不能断烦恼,不能了生死,它确切是过河渡海的一个工具,只能把你渡过河,只能把你渡过海,那个有直接功用的「法」还应该舍的,何况没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执着它干什么?何况没直接功用,注意「直接」两个字,没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执着它干什么?这就是以浅况深,道理它还是「非法」,就是二空,它还是比「法执」深一步,这就是说它没有直接的功用,有直接功用的「法」,还应该舍呢?它能令你断烦恼,了生死,那不是太好了,那不应该执,执了就错。何况没有直接功能,没有直接功用的「非法」,你执着它干什么?这样解释就与经文相合,与释迦佛当时说《金刚经》的那个当机者相合,不会到了说《金刚经》如来还说你们不应该执着世间法,那不是太浅了吗?

  这个二乘人就是小乘人,他把我执破了,我执四相没有了,这叫证得我空之理,但是他法执没有破,他还取着「法相」。这个大乘菩萨,不但破了我执,还要破法执,我执破了,证得法空之理,那么这个时候三空之理得到,就是我空之理,法空之理,这就是非法相,在《金刚经》上给它取个名字叫「非法相」,而这个「非法相」,你不可以执,你一起执着,这就变成一种空执,所以亦无「非法相」,连那个空的执着,他也不执着,这就三空及第。这个众生,他得一念清净之心,就是他证得三空之理的我也空、法也空、空也空,所以他才能得到「如是无量的福德」,「如是」就指着前文,那另外一个人,亲近过去无量千万诸佛种诸善根那个人的福德,他得到了,这是一层,佛自己征问自己解释。为什么学大乘法要听这三重四相呢?我相、法相、空相,要把它空得干干净净,再问,「何以故」呢?「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。寿者。」因为你心里不能取着一个相,我等四相你一取着,它就生出来「我相」,就是能执着的这个相。你有能执着的「我相」,所执着的就是「人相」,能所差别就是「众生相」,你执着不舍就是「寿者相」,金刚经上的我执四相,跟诸位是一再的料拣过,不是小乘人的我执四相,那是粗分。这是讲细分,你学大乘佛法,「若心取相」,你有一念心取着相,这就是我等四相起来,那么你要是「取」着「法相」呢,取着「法相」还是有四个相生出来,比你那个我执四相更细更细,还是有四个相。那么你「取非法相」呢?那还是有四个相,这三重四个相,一层比一层细,但是你不能生心,不能动念,「生心即错,动念即乖。」就是这个道理。那么我了解了三空之理,你了解不是个我相,是个什么呢?你所了解的三空之理,就是「人相」,所差别的「众生相」,你还执着不舍,就是「寿者相」,不过细上再细,细了还是有个相,还是有个执,所以这个一念净信之心,前面说是真实信心,怎么后来佛又自己说生了净信之心呢?这个净信之心,就是要把三重四相都把它清净,因为这个道理,你不应取「非法」,为什么前面说三重相?这个地方解成「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」,不应执两个相呢?因为这个金刚法会上的都是上根利智的人,二乘人他老早除我执,我执破掉了,细的我执,一说他就了解了,他不会起我执,最要紧的是法执,非法执,就是空执,所以解这两科。再一种解释呢?这个不取「法相」里面,就含有第一重的我执四相,把它含摄进去,只是没有说明等于三层,那么解是解到两层,「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」那么下面呢?「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上面已经解释过了,你们一定要把它研究好。

  第七分讲的释迦佛成了佛,他证得菩提果,有所得吗?没有得,释迦佛天天在说法,有说法吗?无所说,叫做「无得无说」。再看着科文,戊四、重释伏疑,下面分三科,己一、防疑示问,己二、当机裁答,己三、征起释成,初疑云:如上所说,一切皆不应取,不合有得有说,何故如来得道说法?为防斯疑,故先示问,再看着经文。

  戊四、重释伏疑(分三,己一、防疑示问,己二、当机裁答,己三、征起释成)

   己一、防疑示问

  【无得无说分第七】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

  这里指出来两个问题,学大乘佛法的人,什么相都能破掉,这个佛相、法相不容易破,因为我们不信佛,佛一成了佛,就开导我们,你要信佛;我们没有听过法,不信法,佛就开导我们要相信法,叫我们信佛、信法,开始就开示我们要皈依三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还要皈依僧。为什么还要皈依僧呢?僧是住持佛法的人,弘扬佛法的人,所以一定要皈依佛、法、僧。佛在世时,他一个人就代表三宝了,佛本身是佛,他是佛宝;他说的话,就是法宝;他是个出家人,是僧份,僧中的一份子,也是僧宝。佛在世的时候,不严格的提倡尊重僧宝,可是要尊重佛、尊重法,佛说了三、四十年的法,现在要把最后这两个执着给打破,这就是禅宗门下所谓:「若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「一些些」,就是一点点,你心里面还有一点,就有一点点,那就是个障碍,所以说,你有个佛、有个法,心不清净,为什么?你有个佛的相,有个法的相,它还是个相,这个清净心里面是清清净净,一无所有,它才叫净心,你存了个佛,存了个法,有了两个相,所以连佛的相要空掉。前面佛教我们要先空佛的相,当面问须菩提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须菩提他悟到了,「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」,因为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如来你所说的身相,即非身相,这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你所说的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,不是法身实相。反过来解释也可以,如来所说法身实相,不是现在这个身相,不是现在的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。正着解、反着解那一句经,都可以解,这是叫我们破佛相的执着,不但应化身佛的相不可以执,报身佛的相也不可以执,为什么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你心里存了个报身佛的相,还不是虚妄之相,报身佛空了,这就起了疑问?那供佛不是没有功德吗?或者不是没有佛可成吗?那么前面就跟着第五分解释,你能「若见诸相非相」,不会叫你落到断灭,「即见如来」,你才能见到法身如来,才能成佛。这以后又破法相,不但我执你不可取,一起我执,我等四相现前,连法你也不能执着,这就是破法相,起我执,还是我等四相现前,那么更进一步,连「非法相」的二空,你也不能执着,还有四个相,这就是心里面遣除得一乾二净,这个心才叫净信之心,一点相不许存在,一点相不许存在那么生了疑:不起「我执」这个道理,我们都了解,不起「法执」,如来成佛,他是证得了菩提果法,现在如来所说的「言说章句」就是法,那跟前面怎么能相通呢?怎么自相矛盾?佛在那儿说的自相矛盾,你跟我们讲,你证得了菩提果了,你跟我们讲,你所说的「言说章句」都是法宝,现在你叫我们不起法执,那不是自相矛盾吗?如来就解释这个道理,你彻底的把这个佛、这个法,都空掉,这连着空佛也空法合起来了,前面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」叫你空这个佛,叫你不可以取法相,是空法,这个地方把它合起来,既不可执着一个佛,也不可以执着一个法,那么如来成了佛,是证得了菩提果,这就问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」现在开始讲这分的经文:须菩提!在你的心意之下,以为如何?「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」如来有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?这是第一个问题。「如来有所说法耶?」我天天给你们说法,你说如来有所说法、没有说呢?提出这两个问题,两个「耶」字。这一问须菩提真正是悟到甚深的般若道理了,须菩提答得活泼,他不说死板的话。

  己二、当机裁答

  须菩提言: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

  「须菩提言:」也就是白佛言,「如我解佛所说义」,「解」念「ㄒㄧㄝˋ」作「悟」字讲,就是解悟,如我悟到佛所说的义理,那个依文解义的义理太浅了,解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