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悟是我悟出来甚深的义理。「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如有得到,他不说;如来没有得到,他也不说,他说没有个定法,叫做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就是他悟到甚深的道理,他答的是很活泼的一个句子,不是死板板的句子,为什么如来成了佛,证得了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?为什么我说没有一定的法,叫做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呢?「无有定法」,要注意那个「名」字,没有哪个法有一定,说这个法,它的名字就叫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为什么呢?梵语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是个对待的假名词,怎么样叫做「无上」?对着菩萨、三贤、十地、等觉,还没有成佛,他都还有个上,就是三贤菩萨之上还有十地,十地菩萨之上还有等觉,等觉菩萨之上还有佛,这佛成了佛,才叫做「无上」,对着菩萨的有上之觉,才叫做「无上」。「无上正等」,怎么叫做「正等」呢?对着声闻、缘觉二乘人的偏觉,他叫「正等」,他所证的觉不是邪觉,他所证的觉是个「正觉」,正觉他是自利,不肯利益众生,偏到一边去了,所以如来超过了二乘之觉,叫做「正等」。怎样叫做「正觉」呢?对着凡夫、外道不觉、邪觉,叫做「正觉」,凡夫是迷而不觉,外道求觉,求邪知,叫邪觉,如来之觉是「正觉」,对于二乘只自利不能利人,对他的偏觉,叫「正等正觉」,对于菩萨有上之觉,就叫做「无上、正等、正觉」。这都是对待的假名言词,没有九法界众生,没有六凡,没有三乘。凡夫外道,包括六种凡夫。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,没有六凡,六道的凡夫,没有三乘的圣人,九法界的众生都没有,都没有你说什么叫做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所以是个对待的假名言词,没有一定的什么法叫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叫做「无上、正等、正觉」,这样答复,这是他悟出来的,解悟出来,「如我解佛所说」是这个样子,「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」如来自成了佛就说法,说到《金刚经》的法会上,说了四十年,那么天天说法,没有定法可说,如来是说法了,不是没有说,但是没有个什么法,有一定的如来说这个法,为什么?如来说法是观机逗教,看你是个什么根机,就跟你说个什么法,你是个人天乘,就跟你说个人天乘的法;你是个二乘,就跟你说个二乘;你是个大乘,就跟你说个大乘的法,是观机逗机,应病与药,就像那名医,他怎么叫做名医呢?他治病没有一定的药方,你是个什么病,他给你开个什么药方。那要是有一定的药方,说我这一个药方,是个仙丹,百样病都可治好,那就是江湖上骗人的医生,决定不是名医,名医没有定方,他是应你的病给你开的药,如来他就是大医王,他是观众生之机而说法,哪有一定的法可说呢?这就是不是有法可说,也不是没法可说,是没有定法可说。
己三、征起释成
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
「何以故」呢?这个「何以故」,是须菩提长老自己征问,自己解释的,我为什么说如来证得菩提果,没有定法叫菩提果呢?如来所说的法,没有定法可说,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」,如来天天在说法,连说那个菩提果法,「皆不可取」,也不可取,一取着就错误了。「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。」我为什么不说个死板板的句子呢?因为说「非法」,不对,说「非非法」,也不对。「非法」,说如来说的法,没有个法,把这个法观空,去法执,不可以这样讲。「非非法」,也不是那个「非法」,也不是那个「空」法,说如来说的法都是空的,也不对。如来说空说有,都是对治众生的,不可说「非法」,也不可说「非非法」。(编者案:道源长老在志莲精舍讲解此处的解释:「不可说非法非非法」,不可说它是非法,也不可说它是非非法,「非法」,不是有法,「非非法」,不是空法,不能说如来说的法,是「有」那一边的法,也不可说如来说的法,是「空」那一边的法,要离开空有两边,才是中道第一义谛,所以如来说法,不可说它是非法,也不是非非法。)
「所以者何?」为什么不可取,不可说呢?下面再征问再解释,还是须菩提自己解的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」这一句经按着梵文翻成中国话很难,翻译成中文不顺,这个很难消,我讲了几十遍《金刚经》,把它研究出来一个消文解释,在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上,先讲「一切贤圣」,就是大乘菩萨三贤十圣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叫「三贤」位的菩萨,这才叫贤。十地菩萨都称圣人,叫做「十圣」,就是这些三贤十圣的菩萨,「皆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」,这一句话不顺中国文法,解释消这个文很难消,你要看我的《金刚经参考资料》好好的把它研究熟,才解释得通,解释得顺,这个「无为法」,它可是有个无为法,但是你不可以执着,它怎么叫做「无为法」?无所作为,你一执着,变成「有为法」了,有所作为了嘛!这个「无为法」是无所作为,无所作为,就是这个「无为法」不可取不可说,不可取不可说在还没有成佛之前,怎么有三贤十圣的菩萨的位置呢?这就是那个差别位,三贤,不是十圣,十圣,还不是佛,证得的差别位,他是大乘菩萨,他不能着相,着了相,他就不能叫做菩萨了,前面《金刚经》上经文有的,你要是有我等四相,即非菩萨,你不能着相,不能着相你这个菩萨才能进步。他证得的位差别是有,但这个差别,你要晓得即是无差别,为什么?他依着「无为法」修的,所修虽同,所证得果位贤圣不同,前后浅深有异,没有证到圆满的地方,就有个差别相。譬如这是十住菩萨、十行菩萨、十回向菩萨,这是三贤的差别,或是十地菩萨,初地菩萨乃至八地、九地、十地菩萨有个差别,但全统统都是依着「无为法」而起的差别,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,。差别之相,你不可取,说三贤菩萨证了什么菩提,你一取着就, 错,随着变为「有为法了」,怎么错了呢?你不可以说,如来跟三贤菩萨说的是什么一定的法,你说了又错,所以说是「皆以无为法,而有差别。」虽然有差别的贤位菩萨、圣位菩萨,但是结果都是依着「无为法」证得的差别果位,这就是无差别即是的差别,还是「不可取,不可说非法、非非法」,就是不执着有,不执着空,中道义理的无为法。一再的征问再解释,还是解释那个没有定法可得,没有定法可说,上面第七分讲完了,也就是把信心成就了,疑惑解释了。下面第八分是讲较量持经的福德了。
丁三、较量持福(分三,戊一、能较量,戊二、所较量,戊三、释伏疑)
戊一、能较量
【依法出生分第八】
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」先消文,什么叫「三千大千世界」?讲了两年了这个名词讲过很多了次了,这个文我们再消一遍,佛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释迦佛教化的一个区域,释迦佛在印度的南赡部洲是个小化身佛。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乃一這叫個小的單位,合此佛經上講的這個來說福德多。」有個差別,但全部个大化身佛,一个胜应身,所居的国土。以这一个须弥山为中心点,有一个太阳,一个月亮,四方面有四大部洲,合起来才叫一个小世界,这是佛经上讲的世界最小的单位,这小世界,有一个小世界,有二个小世界,数到一千个小世界,这叫「小千世界」,这个地方算数上变了,不说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,拿这个「小千世界」变成一个单位,一个小千、二个小千,数到一千个小世界,这叫「中千世界」。中千世界, 作个, 单位,一个中千世界、二个中千世界,数到一千个,叫「大千世界」。这个「大千世界」上面再加个「三千」,它不是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数上去的,它是三个迭数,一千个小千世界作单位,把它迭上去,迭到一个中千世界,再作个单位,再迭上去,这个大千世界经过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经过了三个千,这才叫做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以前讲过很多,再说让你听熟一点,你要把它背熟了,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,还是一个大千世界,因为它经过小千、中千、大千三个千的迭数迭成的。
「若人满」,假设之词,事实上没有这个事,假「若」,「若」是假设,假若有这么一个人,「满」是充满,充「满」了「三千大千世界」的「七宝」,七宝在《阿弥陀经》上有明文: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,这个七宝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,七宝多得不可思议,统统拿出来布施,布施了这么多的七宝,「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」这个人得的福德,可以算多,不可以算多呢?
「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」须菩提说,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太多了。「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」这是须菩提自己征问自己解释的,世尊问我这个人得福德多不多?我是顺着世尊的口气答复:「甚多!世尊!」为什么我答甚多呢?「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我是依着世间法的福德相说的,不是按福德的本性上说;按本性上它就是实相,实相无相哪有个多,哪有个少呢?不是按福德的体性上讲的,是按事项上讲甚多,「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」,还是须菩提说的。《新眼疏》上教我们一个读法,「是故如来,说福德多。」这一句中间加个逗点,怎么读呢?「以是之故啊!如来,我才说福德多。」我是按福德之事相,世间相讲的。要不按《新眼疏》,不加逗点呢?「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」,就是如来你说福德多,他把责任推到如来那一方面去,他恐怕世尊说他着了相,我是顺着你如来说的,如来你问,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