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以用在布施上,有没有功德?你一定说的是福德多,所以我顺如来而答复福德多,我并没有着相,我是顺着如来说的,如来你说福德多,你前面明明说的,不是问词,就是说福德多,所以我说福德多,不加逗点也可以解释得通。下面的经文就少了「佛言」两个字,是佛说的。
戊二、所较量
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。其福胜彼!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!
「若复有人」,这地方或者加「佛言」两个字,或者叫一声须菩提,加个「须菩提」,《新眼疏》上有这样的料拣,这经文就通顺了,加上「佛言」两个字最简单。「若复有人」,更复有一个人,「于此经中受持」,「于此经中」,就是这个《金刚经》中,「受持」,领纳于心曰「受」,忆念不忘曰「持」,「受」是受其文,「持」持其义,把《金刚经》的经文读熟了,领纳于心曰「受」,《金刚经》文句里面含的义理,他统统记到,不会忘记,忆念不失,曰「持」,这是自利,他对于《金刚经》的文义,能以受持,他自己得了自利。「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」「乃至」者是超略之词,「四句偈等」,这个人他不但受持全部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半部,乃至于一分,最少「乃至四句偈」,这个人受持,同时,他又可以利他,「为他人说」,这个「为他人说」,包括前面,乃至于对他人说全部《金刚经》,为他人说半部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为他人说一分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最少说了「四句偈」的《金刚经》。「其福德胜彼」,这个「受持」为他人说经的人所得的福德,「胜彼」,胜过前面拥有充满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」做布施的那个人,超胜过他,这就是较量福德,这就是如来叫我们要受持《金刚经》的文义,受其文,持其义,你还要为他人说,能说全部也好,半部也好,乃至于跟人家说一小段,说四句偈也好,这个福报大了,胜过前面以七宝做布施的那个人,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做布施,也没有你的福德大。以下有两个疑点要料拣。
第一个疑点是,「于此经中」,这部《金刚经》三十二分,才说到第八分,正宗分分四大科,才说到第一科,这部《金刚经》还没有说完,怎么这个地方就「此经」,「此经」是什么呢?全部《金刚经》,为什么这个地方才说了四分之一,就说全部《金刚经》呢?这是个疑问?这就是说到第六分止,已经说到你能对于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!」深奥之理,能生起清净信心,《金刚经》就说到圆满的道理了,因为这个信心就怕不生起来,尤其怕你生的信心,不是清净信心,真正的信心生起来,没有不开悟,也没有不修行的,也没有不证果的。《华严经》上有一句偈:「信为道源功德母」,信是佛道之源,是水的源头,是一切功德之母,完全从信心生起来的,所以你能生起清净信心,就一定会开悟,一定会修行,一定会证果。《金刚经》讲到第六分已经讲完了,第七分是解释怀疑的心,第八分是较量福德,也就是全部《金刚经》。下面第九分起,还有四分之三的经文,是推广开来讲这个道理,没有什么新的道理了,只是把「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」再推广开来讲一讲而已。实际讲到第八分,较量福德,全部《金刚经》就讲完了,所以「此经」,就是全部《金刚经》,这一个疑惑要把它去除掉。
第二个疑点,是料拣「四句偈」是哪个「四句偈」?《金刚经》上的四句偈,只有两个地方有,第一个是第二十六分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!不能见如来!」一个是三十二分中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就这两个「四句偈」,那么是哪个四句偈呢?《金刚经》讲到第八分,根本还没有说到一个四句偈,你解释的全不通嘛!这就是你不要死板板的执着那个「四句偈」,「偈」就是偈颂,是五个字一句,或七个字一句,像中国作的诗一样,但是没有押韵,无韵的诗叫做「偈」,那是你懂得不够,为什么你懂得不够呢?你不懂印度梵文的「偈」怎么说的?印度梵文的「偈」,不是讲齐齐整整的五个字一句,七个字一句,它是三十二个字就叫一个偈,《华严经》十万个偈颂,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,第三个本最少十万偈颂,翻译到中国来,翻成十万五千个偈颂,《华严经》你去看,偈颂是很多,有十万五千个偈颂,这是连长文算在内,够三十二字就是一个偈颂。这个道理你不懂,你解释得死板板的,这叫钻牛角,越钻越窄,尤其是说到《金刚经》第八分,连一个偈颂都没有,五言偈、七言偈,什么偈都没有,完全是长行文,哪个偈呢?这个地方怎么解这个「四句偈」呢?三十二字就是一个偈,你不要死板板的解释,《新眼疏》的注解上说三句也好,两句也好,一句也好,只要是《金刚经》,只要你解释得不错,就是一小段经文,这样消文,「乃至」超略之词,你能解释全部《金刚经》,半部《金刚经》,一分《金刚经》,都功德福报大,乃至于你说一小段,受持一小段经文,跟人家讲一小段,这个福报就胜过前面,那这样你就不会错了。
「何以故?」佛自己征问,为什么说受持《金刚经》,解释《金刚经》一小段经文,就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的那个人呢?下面再说:「须菩提!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」你要晓得,这部《金刚经》,你不要认为是文字相,它是文字般若,般若是诸佛之母,一切诸佛皆从《金刚经》里生出来的,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」,也是从《金刚经》里出来的,你离开《金刚经》你不会去了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你了解都不了解,怎么证得呢?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你才成一个佛,成一个佛,不是出一个佛,这个佛从哪里出来的?从《金刚经》出来的,出一个佛,功德大不大?要是出了一切诸佛呢?那功德还可思议吗?所以你一小段经文,一小段的经文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这一句就够了,你就悟到法身佛了,你就见到法身佛了,你见了,一种悟见,一种证见,你亲自证得,你已经成了佛,你这个佛,就是从《金刚经》里走出来了,那个《金刚经》不是我们的母亲吗?所以他的功德大了,福德大了!
戊三、解伏疑
须菩提!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说到这个「有」,你要晓得,这个「有」是「妙有」,出生诸佛,出生菩提法,又有了佛果,又有了菩提法。你要晓得,佛说的有佛有法,可即非佛法,佛没有着相,这是《金刚经》最早讲二谛的道理,按俗谛说,有个佛的相,有个菩提法的相。按真谛说,一切皆空,即非佛,即非法。跟前面并不相矛盾,这是较量福有多有少的相,这都是按俗谛讲的。按真谛讲,「即非佛法」。「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」这按「三谛」的道理讲。《金刚经》开始讲二谛,再讲三谛,由二谛再到三谛。
讲到这里,把第八分讲完,总结大科,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竟。正宗分分四大科,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这四大科就是按信、解、行、证分的,略明降住生信分讲完,也就是第一大科讲到第八分「依法出生分」讲完了,现在开始就讲第二科了,第二大科,乙二、推广降住开解分,降住真心,事非一端,故须推广,略闻已随缘生信,广闻合依义开解,此后有三,开解就是开悟,「解」念「谢」,也做「悟」字解,开解就是开悟,怎么能开悟呢?推广降心住心的道理,下面再分三科,这就由第九分「一相无相分」起,丙一、推广降住,把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,推广开来讲一讲,再分三科,丁一、正与推广,正给你个推广的文义,叫你了解了解,再分二科,戊一、推广降心之法,前面叫做略明,叫做降心之方,方就是方法,这推广降心之法,从这第九分起,推广降心之法,再分四科,己一、初果离相,己二、二果离相,己三、三果离相,己四、四果离相,这四小科,这四果离相,再分两小科,庚一、问答显离,问答显离相。庚二、引己作证,引自己的功夫来作证,第九分就结束了。
一相无相分第九,它讲一相无相分,是昭明太子分的科目,「一相」就是实相,无二之相,这个实相它是无相的。通理大师分的,这叫推广离相之法,也就是推广降心之法,推广降心,降心就要离相,在哪里推广呢?讲到后面,不要把前面忘掉,前面略明降住,略明降心之方,方就是法,在哪里呢?就是前面第三分度生要离相,这把它推广开来,度生要离相,那得果要不要离相呢?一切相都要离,得果怎么不要离相?这是一种道理,度众生,行菩萨道,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下化众生要离相,上求佛道也得离相。第二种呢?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,还不好用呢?度众生怎么样不着众生相呢?要是着了相,妄心降伏不了,唉呀!降心的功夫可真难用,释迦佛说降心的功夫不难用,你们二乘人都证过四果了,才叫阿罗汉,你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你证果的时候,你心里有动念头,说我证了果啦!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?没有,那不叫离相叫什么呢?你证果就能离相,你度众生还是照这个功夫用,不就对了吗?就是这两种解释,第一种解释,度众生要离相,得果也要离相。第二种解释,度众生离相怎么离呢?不离妄心可降伏不住,这个妄心难降,不难降,你拿证果离相的功夫,用上去就对了,这里科文的大意是这样,再讲经文。
【一相无相分第九】
乙二、推广降住开解分(分三,丙一、推广降住,丙二、成就解慧,丙三、显示经功)
丙一、推广降住(分三,丁一、正与推广,丁二、略示周足,丁三、尽断余疑)
丁一、正与推广(分二,戊一、推广降心之法,戊二、推广住心之法)
戊一、推广降心之法(分四,己一、初果离相,己二、二果离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