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,己三、三果离相, 己四、四果离相)
己一、初果离相
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须陀洹果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是名须陀洹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须陀洹果不?」先解释「须陀洹」这个名词,「须陀洹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叫「入流」,也叫「预流」,「预」就是参预、参加的意思。「流」是流类,从今天起不叫凡夫了,叫圣人,他已经入了圣人的流类了,所以叫做「入流」,他已经参预到圣人之流类了,所以叫「预流」。小乘有四个圣果,都是圣人的果位,须陀洹是初果,把须陀洹的名词消通了。从这地方问起,这就是须菩提是个当机者,他是个过来人,证过四果的过来人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他都证得了,而且在金刚般若法会之中,回小向大的这些二乘圣人,都是大阿罗汉,他们都是过来人,一听这话,如数家珍,就像是他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,他们统统知道度生离相的道理,你过去就是没有发心度众生,你只要发心度众生,这个离相的功夫很好用,就像你证初果不着相那样!佛提起来他们用过的功夫,已经亲证的功夫来证明离相,所以这才叫推广降心之法。妄心怎么降伏?离相就降服,这里就说:须菩提!在你心意之下以为如何?那个证初果的圣人,他可能作是念,他心里作这个念,「能作是念」,就是生心动念,生了个心,动了个念头:「我今天可了不得了,我得了须陀洹果了。」他能作这个念?不能作这个念?「不?」是个问词,须菩提回答说:「不也,世尊!」初果圣人他怎么能动这个念头呢?须菩提是个过来人,他心里知道,他证初果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,说我今天证了初果了,我没有动这个念头,「不也,世尊!」不能作这个念。下面解释这个道理,「何以故?」我怎么敢答复世尊说我证初果没有动过这个念呢?解释这个道理:「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是名须陀洹。」因为须陀洹,他是个初果的圣人,从今天起就入了圣人的流类,不叫凡夫了,脱离凡夫的名词了。怎么叫做圣人?怎么叫做凡夫?凡夫是流浪生死,才叫做凡夫,生死无穷无尽,才叫做凡夫。把生死了脱了,就叫做圣人。佛教讲的圣人,跟世间法所讲的圣人,名词相同,意义大不相同,比如儒家说孔子是圣人,耶稣教说耶稣是圣人,那是他们家的圣人,不是我们佛教的圣人,我们佛教认为他们都是凡夫,还没了生死,要了生死出三界,那才叫圣人。可是初果他还没有证得四果,还没有超出三界,欲界他都还没有超出,初果的圣人,他只是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,那个分别生起的粗惑断掉了,断掉了迷理之惑。这个见思二惑,迷理是三界都迷,要断一起断,你不断则已,要断三界以内的迷理之惑是一起断的,他断了以后,思惑还没断,他还有七番生死,这个生死有限度了,没有第八番,任运自然就要把它断掉,就是小乘的果位,他证得初果,入了圣人之流类,他入到顺流水了,不会再流转生死了,不会有第八番的生死,任运自然的断,断一个,断二个,断到七个,好了,生死了脱了,还是要出三界,所以他叫圣人,不叫凡夫。那么他叫圣人的名词解释清爽了,不叫做凡夫是为什么?他只有七番生死,生死有限度了,一定要了脱。
再下来就解释须陀洹为什么叫「入流」?「入流」就是入了圣人之流,他怎么会入到圣人之流呢?因为他「不入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,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是六尘的境界,他对于六尘的境界,不起分别,他不会入于六尘的境界,他不会生新的烦恼了。我们凡夫,受生死怎么会无穷际呢?我们前生贪着六尘之境,生起来烦恼就造业,造了业就流转生死,流转生死今生受了生死的果报,把前生所造的生死之因报了,不就完了吗?生死就了了吗?还不会,为什么?你今生得了凡夫之果,你对于色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又贪着了,你又贪着了六尘之境,又生了新的烦恼,你生了新的烦恼还是生死之因,你来生还得受生死,所以生死无穷了。这个须陀洹,他叫初果圣人,他怎么只有七番生死,没有第八番呢?他对于六尘之境不摄入,「入」是加入了、进去了,他不会交摄加入六尘之境,就是他的六根不入于六尘,根尘相对,中间才生出六个识,他的六根对着六尘,不发生关系,不摄入六尘,中间不生六个识,不生六个识就是不起分别心,他把分别心断掉了。详细的讲,三界之内的分别烦恼,一共有八十八使,以前讲四果,《天台四教仪》讲过,《贤首五教仪》也讲过,其他的经讲很多了,不过没有讲到他不摄六尘,八十八使在《心印疏》上有详细的解释,还要再查《佛学大辞典》把它记熟,这都是佛教的基本常识,这就是六根对着六尘,才生起来六识,生起来六识它就分别,六识从哪而起呢?是从六尘生起的,生起来了以后,他再去贪着它,说个比喻,比喻他这个人很会作画,他的画画得很好,他再去贪着这个画,画是他自己画的,他还越贪着越厉害,说这画得太好了、画得太好了!起了贪心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识」是从六尘上生出来的,它反过来再去贪着六尘,再生新的烦恼。须陀洹他不入六尘,他不起分别心,见思二惑有分别起的,有俱生起的,俱生起的叫思惑,叫迷事之惑,那个难断。分别起的,就是遇见境界,你起分别,起了新的烦恼,你只要明白四谛之理,说断,三界的见惑一起断,他断了见惑,不入于六尘,他不入六尘,他的名字才叫须陀洹,这是解释他的名字。再合到前面经文,「作是念」,是起了分别心,他不起分别心,他怎么「能作是念」呢?「今天我证得了初果了,我已经超过凡夫了!」起了这个念,就是个法尘,他不起分别心,怎么能作是念呢?这是解释证明须陀洹,他不作是念,须菩提都答对了。其实这个道理在法会的大乘菩萨了解,二乘人了解,这都是他们过来的功夫,他们都是过来人都好了解,他答得对,佛也没有赞叹再接着问。
己二、二果离相
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;是名斯陀含。
这就是说初果是离了相了,再问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「斯陀含」是二果,翻成中国话叫做「一来果」,就是他一来天上,一来人间,就超出欲界证得了三果,叫「一来果」。斯陀含怎么叫「一来果」呢?初果断了见惑以后,还有见思二惑俱生起的细的部分,那个思惑没断。思惑没断,断起来难断呢!这个道理你自己在心里头揣摩揣摩,我们现在还没有断见惑,但是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明白。譬如说:我们要学佛、要修行,绝对不可起贪心,这个道理大家都听得懂,而且还容易相信,这就是见惑容易断,思惑难断,为什么呢?你遇见那个可贪的境界,你还是动贪心,它是与生俱来的,叫做俱生烦恼。俱生者,与生俱来,不但是前生前世带来的,而且是多生多劫与生俱来的,那个难断了!三界九地,一地分九品思惑,九九八十一品,最难断的是欲界的这九品,欲界就是在淫欲之界,众生这个烦恼是生死的根本,那个最粗最重最难断,因为它是生死的根本嘛!这个欲界难断要把它断掉,不能一下子九品完全断,先断前六品,断了前六品,初果的七番生死了了六番,还剩下一番生死,所以一来天上,一来人间,他只受一番生死。后三品思惑断掉了,就超出欲界证三果了,所以斯陀含叫做「一来果」。欲界的九品思惑,润七生的烦恼,你们看大辞典上有,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上都有解释。
现在把斯陀含的名词这个文消完消通了,懂得斯陀含是个二果圣人,叫「一来果」。佛就问须菩提,斯陀含这个二果,他证二果他能作是念,「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今天我得了斯陀含果否?会作这个念吗?须菩提答复说:「不也,世尊!」他不能作这个念呀!「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不来;是名斯陀含。」斯陀含叫一来果,只是有个名字而已,实实在在并没有一来之相,一种按他渐次的根机,一步一步证得的根机说,也没有一来之相,为什么?初果不起分别心,他不起分别心来一次、来二次,他不起分别,他怎么一来呢?他是随他的业润生死,欲界还有后三品没断,他任运自然还要来受一番生死,在他心里证得二果,他没有起分别,因为初果就已经不起分别了,所以在这个渐次的根机上讲,「而实无往来」,没有来不来的相。小乘人有渐根、有顿根,在顿根上讲,并不必一来天上一来人间,才证到三果。现在法会上的四果阿罗汉无量数,谁去证二果,还要一来天上,一来人间才证到三果?他在人间没有动,就证三果、证四果了,他顿超过去,不必要再等着受一番生死,才证到三果上,所以名字叫一来果。他还有欲界后三品的思惑,应该有这一番生死,而实实在在没有一来之相,而实实在在没有那个来不来的相,所以才没有说「实无一来」,他说「实无往来」,他名字叫「一往来」,而实实在在没有往来之相,而「实无往来」,一往天上一来人间,而实无往来之相,因为他心里没有起分别,这是按渐次的根机上说。按顿超根机,他不必要一往天上一往人间,他就证三果了,所以只是个名字而已,他既然没有生心动念,起一来之相,他怎么会作是念,说我证二果呢?这还是证明二果不作是念,须菩提答得对,释迦佛再问。
己三、三果离相
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;是故名阿那含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这个「阿那含」的「那」字一定要念「ㄋㄨㄛˊ」,我跟你们说过,有很多同学不念这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