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,己叁、叁果離相, 己四、四果離相)  

  己一、初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。不入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名須陀洹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須陀洹果不?」先解釋「須陀洹」這個名詞,「須陀洹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「入流」,也叫「預流」,「預」就是參預、參加的意思。「流」是流類,從今天起不叫凡夫了,叫聖人,他已經入了聖人的流類了,所以叫做「入流」,他已經參預到聖人之流類了,所以叫「預流」。小乘有四個聖果,都是聖人的果位,須陀洹是初果,把須陀洹的名詞消通了。從這地方問起,這就是須菩提是個當機者,他是個過來人,證過四果的過來人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他都證得了,而且在金剛般若法會之中,回小向大的這些二乘聖人,都是大阿羅漢,他們都是過來人,一聽這話,如數家珍,就像是他自己家裏的珍寶一樣,他們統統知道度生離相的道理,你過去就是沒有發心度衆生,你只要發心度衆生,這個離相的功夫很好用,就像你證初果不著相那樣!佛提起來他們用過的功夫,已經親證的功夫來證明離相,所以這才叫推廣降心之法。妄心怎麼降伏?離相就降服,這裏就說:須菩提!在你心意之下以爲如何?那個證初果的聖人,他可能作是念,他心裏作這個念,「能作是念」,就是生心動念,生了個心,動了個念頭:「我今天可了不得了,我得了須陀洹果了。」他能作這個念?不能作這個念?「不?」是個問詞,須菩提回答說:「不也,世尊!」初果聖人他怎麼能動這個念頭呢?須菩提是個過來人,他心裏知道,他證初果就沒有動過這個念頭,說我今天證了初果了,我沒有動這個念頭,「不也,世尊!」不能作這個念。下面解釋這個道理,「何以故?」我怎麼敢答複世尊說我證初果沒有動過這個念呢?解釋這個道理:「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因爲須陀洹,他是個初果的聖人,從今天起就入了聖人的流類,不叫凡夫了,脫離凡夫的名詞了。怎麼叫做聖人?怎麼叫做凡夫?凡夫是流浪生死,才叫做凡夫,生死無窮無盡,才叫做凡夫。把生死了脫了,就叫做聖人。佛教講的聖人,跟世間法所講的聖人,名詞相同,意義大不相同,比如儒家說孔子是聖人,耶稣教說耶稣是聖人,那是他們家的聖人,不是我們佛教的聖人,我們佛教認爲他們都是凡夫,還沒了生死,要了生死出叁界,那才叫聖人。可是初果他還沒有證得四果,還沒有超出叁界,欲界他都還沒有超出,初果的聖人,他只是把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,那個分別生起的粗惑斷掉了,斷掉了迷理之惑。這個見思二惑,迷理是叁界都迷,要斷一起斷,你不斷則已,要斷叁界以內的迷理之惑是一起斷的,他斷了以後,思惑還沒斷,他還有七番生死,這個生死有限度了,沒有第八番,任運自然就要把它斷掉,就是小乘的果位,他證得初果,入了聖人之流類,他入到順流水了,不會再流轉生死了,不會有第八番的生死,任運自然的斷,斷一個,斷二個,斷到七個,好了,生死了脫了,還是要出叁界,所以他叫聖人,不叫凡夫。那麼他叫聖人的名詞解釋清爽了,不叫做凡夫是爲什麼?他只有七番生死,生死有限度了,一定要了脫。

  再下來就解釋須陀洹爲什麼叫「入流」?「入流」就是入了聖人之流,他怎麼會入到聖人之流呢?因爲他「不入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,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六塵的境界,他對于六塵的境界,不起分別,他不會入于六塵的境界,他不會生新的煩惱了。我們凡夫,受生死怎麼會無窮際呢?我們前生貪著六塵之境,生起來煩惱就造業,造了業就流轉生死,流轉生死今生受了生死的果報,把前生所造的生死之因報了,不就完了嗎?生死就了了嗎?還不會,爲什麼?你今生得了凡夫之果,你對于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又貪著了,你又貪著了六塵之境,又生了新的煩惱,你生了新的煩惱還是生死之因,你來生還得受生死,所以生死無窮了。這個須陀洹,他叫初果聖人,他怎麼只有七番生死,沒有第八番呢?他對于六塵之境不攝入,「入」是加入了、進去了,他不會交攝加入六塵之境,就是他的六根不入于六塵,根塵相對,中間才生出六個識,他的六根對著六塵,不發生關系,不攝入六塵,中間不生六個識,不生六個識就是不起分別心,他把分別心斷掉了。詳細的講,叁界之內的分別煩惱,一共有八十八使,以前講四果,《天臺四教儀》講過,《賢首五教儀》也講過,其他的經講很多了,不過沒有講到他不攝六塵,八十八使在《心印疏》上有詳細的解釋,還要再查《佛學大辭典》把它記熟,這都是佛教的基本常識,這就是六根對著六塵,才生起來六識,生起來六識它就分別,六識從哪而起呢?是從六塵生起的,生起來了以後,他再去貪著它,說個比喻,比喻他這個人很會作畫,他的畫畫得很好,他再去貪著這個畫,畫是他自己畫的,他還越貪著越厲害,說這畫得太好了、畫得太好了!起了貪心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識」是從六塵上生出來的,它反過來再去貪著六塵,再生新的煩惱。須陀洹他不入六塵,他不起分別心,見思二惑有分別起的,有俱生起的,俱生起的叫思惑,叫迷事之惑,那個難斷。分別起的,就是遇見境界,你起分別,起了新的煩惱,你只要明白四谛之理,說斷,叁界的見惑一起斷,他斷了見惑,不入于六塵,他不入六塵,他的名字才叫須陀洹,這是解釋他的名字。再合到前面經文,「作是念」,是起了分別心,他不起分別心,他怎麼「能作是念」呢?「今天我證得了初果了,我已經超過凡夫了!」起了這個念,就是個法塵,他不起分別心,怎麼能作是念呢?這是解釋證明須陀洹,他不作是念,須菩提都答對了。其實這個道理在法會的大乘菩薩了解,二乘人了解,這都是他們過來的功夫,他們都是過來人都好了解,他答得對,佛也沒有贊歎再接著問。

  己二、二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;是名斯陀含。

  這就是說初果是離了相了,再問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「斯陀含」是二果,翻成中國話叫做「一來果」,就是他一來天上,一來人間,就超出欲界證得了叁果,叫「一來果」。斯陀含怎麼叫「一來果」呢?初果斷了見惑以後,還有見思二惑俱生起的細的部分,那個思惑沒斷。思惑沒斷,斷起來難斷呢!這個道理你自己在心裏頭揣摩揣摩,我們現在還沒有斷見惑,但是這個道理是很容易明白。譬如說:我們要學佛、要修行,絕對不可起貪心,這個道理大家都聽得懂,而且還容易相信,這就是見惑容易斷,思惑難斷,爲什麼呢?你遇見那個可貪的境界,你還是動貪心,它是與生俱來的,叫做俱生煩惱。俱生者,與生俱來,不但是前生前世帶來的,而且是多生多劫與生俱來的,那個難斷了!叁界九地,一地分九品思惑,九九八十一品,最難斷的是欲界的這九品,欲界就是在淫欲之界,衆生這個煩惱是生死的根本,那個最粗最重最難斷,因爲它是生死的根本嘛!這個欲界難斷要把它斷掉,不能一下子九品完全斷,先斷前六品,斷了前六品,初果的七番生死了了六番,還剩下一番生死,所以一來天上,一來人間,他只受一番生死。後叁品思惑斷掉了,就超出欲界證叁果了,所以斯陀含叫做「一來果」。欲界的九品思惑,潤七生的煩惱,你們看大辭典上有,《心印疏》、《新眼疏》上都有解釋。

  現在把斯陀含的名詞這個文消完消通了,懂得斯陀含是個二果聖人,叫「一來果」。佛就問須菩提,斯陀含這個二果,他證二果他能作是念,「斯陀含能作是念: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今天我得了斯陀含果否?會作這個念嗎?須菩提答複說:「不也,世尊!」他不能作這個念呀!「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不來;是名斯陀含。」斯陀含叫一來果,只是有個名字而已,實實在在並沒有一來之相,一種按他漸次的根機,一步一步證得的根機說,也沒有一來之相,爲什麼?初果不起分別心,他不起分別心來一次、來二次,他不起分別,他怎麼一來呢?他是隨他的業潤生死,欲界還有後叁品沒斷,他任運自然還要來受一番生死,在他心裏證得二果,他沒有起分別,因爲初果就已經不起分別了,所以在這個漸次的根機上講,「而實無往來」,沒有來不來的相。小乘人有漸根、有頓根,在頓根上講,並不必一來天上一來人間,才證到叁果。現在法會上的四果阿羅漢無量數,誰去證二果,還要一來天上,一來人間才證到叁果?他在人間沒有動,就證叁果、證四果了,他頓超過去,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,才證到叁果上,所以名字叫一來果。他還有欲界後叁品的思惑,應該有這一番生死,而實實在在沒有一來之相,而實實在在沒有那個來不來的相,所以才沒有說「實無一來」,他說「實無往來」,他名字叫「一往來」,而實實在在沒有往來之相,而「實無往來」,一往天上一來人間,而實無往來之相,因爲他心裏沒有起分別,這是按漸次的根機上說。按頓超根機,他不必要一往天上一往人間,他就證叁果了,所以只是個名字而已,他既然沒有生心動念,起一來之相,他怎麼會作是念,說我證二果呢?這還是證明二果不作是念,須菩提答得對,釋迦佛再問。

  己叁、叁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;是故名阿那含。

 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這個「阿那含」的「那」字一定要念「ㄋㄨㄛˊ」,我跟你們說過,有很多同學不念這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