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音,那是順梵音的一個音,這是最普通的解釋,我們扣磬子的職務,你不能叫他維那(ㄋㄚˋ)師,你叫他維那(ㄋㄚˋ)師,人家不笑掉大牙了嗎?看你佛門的名詞都不懂,音聲你都讀不好,人家維那(ㄋㄨㄛˊ)師,你怎麼叫他維那(ㄋㄚˋ)師呢?在佛經上要念「ㄋㄨㄛˊ」,它是順著梵音叫「阿那(ㄋㄨㄛˊ)含」,這是料揀你念音要准確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證叁果的聖人,叫阿那含,他能作是念,我得叁果嗎?須菩提回答說:「不也,世尊!」不可以作是念,「何以故?」我怎麼說叁果聖人,能作是念,他證得叁果呢?「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阿那含叫做不來果,也叫做不還果,「不來」不來欲界受生,「不還」他生到天上去,再也不回來了。我們怎麼超不出欲界呢?有見思二惑,有見惑,還有思惑,那叫業繩子,叫那個繩子把你牽到了,綁著你了,你不得解脫。現在把欲界的繩子割斷了,得了解脫,超出欲界了。見惑,叁界一起斷;思惑,一界一界的斷。欲界的九品,你斷了前六品,你還出不去的,還要一來天上。到了叁果,後叁品斷掉,不來了,超出去,你了生死,就從這裏了。你不斷煩惱,天天在那裏叫了生死,不是自己在騙自己嗎?
斷煩惱斷什麼呢?帶著勸諸位修行,斷舊的煩惱,斷舊的煩惱你天天生新的煩惱,你那個舊的煩惱什麼時候斷掉呢?起煩惱,怎樣生起的呢?你對于外面的六塵境界,你要起分別,這叫無事生非,本來六塵境界不是空的嗎?你爲什麼要起執著呢?這個境界順,你起貪心;這個境界不順,你就動瞋恨。不該貪的你去貪,不該瞋的你去瞋,起愚癡,一天到晚貪瞋癡熾然,你什麼時候了生死呢?你天天在那叫著了生死,不是自己騙自己嗎?你學法師,將來你要講經說法,不是勸衆生斷煩惱了生死嗎?你自己不能斷煩惱,你勸衆生,不是騙衆生嗎?所以要腳踏實地的用功,叫它新煩惱不起,斷除舊煩惱。你是個頓超根機,說斷一起斷,煩惱沒有本體沒有自性,哪裏有一個煩惱?反過來,煩惱就是菩提,這就好了嘛!而生死就是涅槃,這就好了嘛!那是頓超的。漸次的,我慢慢的斷,斷了前六品,證二果;斷了後叁品,我證叁果,也就超出欲界了,是不是?這就是要自己,天天回光返照自己,我們是凡夫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啊!今天遇到了境界,動了貪心;遇到了境界,動了瞋恨,同學跟同學打起架來,吵起架來,你過後要生大後悔,這算什麼?我來上佛學院求佛學的,社會上的同學都不應該吵架,求佛學的,我們同學怎麼能打架、吵架呢?你說他對我不起嘛!哪裏有一個我?哪裏有一個人呢?你學佛法怎麼不用上一點點呢?境界現前,正要把你學的道理用上啊!你學的拳術,不是准備打架的,人家打你了,你忘記了,你學了拳術幹什麼?你要用上嘛!六度法門,不是有一個忍辱嗎?他對不起你,你忍一下,不就過去了,這是勸你們修行。
現在不講那麼多,還是講到叁果不作是念?爲什麼叁果叫不來果?而「實無不來」,根本他心裏不起分別,他沒有這個不來之相,他的心裏沒有這個相,他不起分別,不起分別沒有這個不來之相,這是按漸次的功夫。叁果聖人應該超出欲界,到色界第四禅天,最上面有五層天,都是叁果聖人住的,叫五不還天,那個五層天,都是不還果聖人住的,叫五不還天,也叫五不來天,那是按漸次的根機。現在法會的阿羅漢,他根本沒有動位,就證得叁果聖人,那有個來不來的相,那麼他既然沒有不來的相,哪裏還動個念,說我證得叁果呢?證明叁果不作是念,須菩提答得對,佛再接著問。
己四、四果離相(分二,庚一、問答顯理,離,庚二、引己作證)
庚一、問答顯離
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「阿羅漢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有叁種意思,第一叫殺賊,第二叫應供,第叁叫無生。殺賊是個譬喻,這個煩惱是害我們的,等于賊一樣,我把煩惱斷盡了,就是把賊殺死了。誰能把叁界以內的煩惱斷盡?阿羅漢,所以他叫做殺賊,殺煩惱賊。第二叫應供,他煩惱斷盡了,應受人天供養。第叁叫無生,叁界以內的生死,他了脫了,有生才有死,無生自然無死。這個金剛會上就單指著無生的道理解釋的。佛問須菩提: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道,他能說我得到阿羅漢道,他能作是念嗎?須菩提答說:「不也,世尊!」他不能作是念,「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」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,他把它斷盡了,斷盡了以後他才叫無生,他既然證得了無生的果位了,這叁界的一切法,他都不生起了。不生起了哪還有什麼了生脫死的阿羅漢的法呢?根本就沒有阿羅漢那個實實在在的法,叫「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」只是有個阿羅漢的假名而已,沒有實實在在阿羅漢的法,說他今天得到阿羅漢法。他得了什麼?他得了無生的法,你有個法,不是有生嗎?他得的是無生法,哪有一個法可得到呢?這是解釋無生,既然無生,他怎麼能作是念呢?
這裏還有一個字,前面證到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,到了四果他不說證得阿羅漢果,而說證「阿羅漢道」,《心印疏》上有解釋,爲什麼不叫「果」叫「道」呢?就是他近于佛的覺道了,這是一種解釋,因爲在二乘人來說,除了四果就是佛了,但是這種解釋,並不太恰當,因爲小乘人他執著得厲害,他執著只能證得阿羅漢果,不能成佛。到了大乘般若法會上回小向大,人人皆可成佛他了解了,可以這樣講了。按他真正小乘位上講,他還不敢說他近于佛道。那麼怎麼叫「阿羅漢道」呢?就是他對于小乘極果的道,最究竟的道,他得到了,他叫做無學位。前面只叫得個果,是分位之果,還不能說他得了最高無極的無生之道,到了四果,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。這就是一個究竟,一個不究竟的意思,贊歎他這個究竟之果,故而稱之爲「道」。上面把文字的字眼料揀一下。
下面須菩提自己再推廣來解釋,「實無有法」,他證到的是無生法,哪裏有個叫阿羅漢的法呢?要有個法,那不是又有生了嗎?所以說「實無有法」,名字叫「阿羅漢」,沒有一個實實在在阿羅漢的法被他得到,他怎麼能作是念呢?再反過來解釋、證明這個不作是念。「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」假若阿羅漢作是念:今天我得了阿羅漢,那他就有我等四個相在,他怎麼能得阿羅漢果呢?他我執都沒有斷盡嘛!我是能證,阿羅漢四果是我所證,能所差別,就是個「衆生相」,執著不舍「壽者相」,四個相都在,我等四相合起來就是我執,我執不斷,怎麼能證四果呢?既然證了四果,一定斷除我執,既然斷除我執,決沒有我等四相,沒有我等四相,他怎麼能作是念呢?連我都空了,誰在作是念?這是反過來證明,決不會作是念。下面須菩提再拿自己來作證明。
庚二、引己作證
世尊!佛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!是第一離欲阿羅漢!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。世尊則不說,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
「世尊!佛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!是第一離欲阿羅漢!我不作是念: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」拿自己作個證明,「世尊,佛說」,不是今天說,過去說的,過去弟子用功用得好的,佛都贊歎,是佛的弟子各有個第一。佛過去贊歎過我須菩提,怎麼贊歎的呢?「說我」,就是須菩提自稱,說我得到「無诤叁昧」了。「叁昧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「正定」,也叫「正受」,不受一切諸受,叫「正受」,也就是入了正定,簡單講叫「正定」,我得到了無诤的正定。「無诤」者,不起诤論,诤論是語言發生诤論,你說我是非,我說你是非,這就是诤論。心裏頭一點不動诤論的念頭,無诤之念,這叫不與人诤,不與世诤,我對于這個功夫用得很好,得了「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。」這個「人中」不指著普通的凡夫人,就是得「無诤叁昧」的不止我一個人,但是世尊你贊歎我在「無诤叁昧」之中,我最爲第一,我比他們功夫都高深。又贊歎我「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大家都證得阿羅漢,世尊贊歎我「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「欲」就是欲望,爲什麼要起诤呢?因爲你有個欲望心在,沒有欲望心,遠離欲望,還诤個什麼呢?不是爭名,就是爭利嘛!不爭名,不爭利,還爭個恭敬。貪名、貪利、貪恭敬才起诤,這都是屬于欲望,我無欲,既不欲望名,也不欲望利,也不欲望恭敬,所以我與人無诤,與世無诤。世尊再贊歎我是離開欲念的,欲望就是欲望之念,離開欲念的阿羅漢,那是在阿羅漢中也是第一的阿羅漢。阿羅漢都離欲了,世尊單贊歎我「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那麼世尊你盡管贊歎我,「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但是當時我不作是念,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,說我了不得,我是個離欲阿羅漢,我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念頭。爲什麼?我沒有欲念,我沒有欲望之念,我怎麼動這個念頭呢?這拿我證明,阿羅漢,決不作是念,說我證了阿羅漢道了。
那麼再反過來證明,「世尊,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」先解釋「阿蘭那」,阿蘭那翻成中國話叫「無喧」,沒有喧嘩,也叫做「寂靜」,寂靜叫阿蘭那,阿蘭那叫寂靜,這個寂靜之行,行就是一種功夫,我得到了阿蘭那的行門了,得到了阿蘭那的功夫了。假若我要作是念,我要是心動個念頭,我是個離欲阿羅漢,那麼世尊你不會贊歎我須菩提是好「樂阿蘭那行者」,「者」是指人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