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音,那是顺梵音的一个音,这是最普通的解释,我们扣磬子的职务,你不能叫他维那(ㄋㄚˋ)师,你叫他维那(ㄋㄚˋ)师,人家不笑掉大牙了吗?看你佛门的名词都不懂,音声你都读不好,人家维那(ㄋㄨㄛˊ)师,你怎么叫他维那(ㄋㄚˋ)师呢?在佛经上要念「ㄋㄨㄛˊ」,它是顺着梵音叫「阿那(ㄋㄨㄛˊ)含」,这是料拣你念音要准确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证三果的圣人,叫阿那含,他能作是念,我得三果吗?须菩提回答说:「不也,世尊!」不可以作是念,「何以故?」我怎么说三果圣人,能作是念,他证得三果呢?「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阿那含叫做不来果,也叫做不还果,「不来」不来欲界受生,「不还」他生到天上去,再也不回来了。我们怎么超不出欲界呢?有见思二惑,有见惑,还有思惑,那叫业绳子,叫那个绳子把你牵到了,绑着你了,你不得解脱。现在把欲界的绳子割断了,得了解脱,超出欲界了。见惑,三界一起断;思惑,一界一界的断。欲界的九品,你断了前六品,你还出不去的,还要一来天上。到了三果,后三品断掉,不来了,超出去,你了生死,就从这里了。你不断烦恼,天天在那里叫了生死,不是自己在骗自己吗?
断烦恼断什么呢?带着劝诸位修行,断旧的烦恼,断旧的烦恼你天天生新的烦恼,你那个旧的烦恼什么时候断掉呢?起烦恼,怎样生起的呢?你对于外面的六尘境界,你要起分别,这叫无事生非,本来六尘境界不是空的吗?你为什么要起执着呢?这个境界顺,你起贪心;这个境界不顺,你就动瞋恨。不该贪的你去贪,不该瞋的你去瞋,起愚痴,一天到晚贪瞋痴炽然,你什么时候了生死呢?你天天在那叫着了生死,不是自己骗自己吗?你学法师,将来你要讲经说法,不是劝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吗?你自己不能断烦恼,你劝众生,不是骗众生吗?所以要脚踏实地的用功,叫它新烦恼不起,断除旧烦恼。你是个顿超根机,说断一起断,烦恼没有本体没有自性,哪里有一个烦恼?反过来,烦恼就是菩提,这就好了嘛!而生死就是涅槃,这就好了嘛!那是顿超的。渐次的,我慢慢的断,断了前六品,证二果;断了后三品,我证三果,也就超出欲界了,是不是?这就是要自己,天天回光返照自己,我们是凡夫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啊!今天遇到了境界,动了贪心;遇到了境界,动了瞋恨,同学跟同学打起架来,吵起架来,你过后要生大后悔,这算什么?我来上佛学院求佛学的,社会上的同学都不应该吵架,求佛学的,我们同学怎么能打架、吵架呢?你说他对我不起嘛!哪里有一个我?哪里有一个人呢?你学佛法怎么不用上一点点呢?境界现前,正要把你学的道理用上啊!你学的拳术,不是准备打架的,人家打你了,你忘记了,你学了拳术干什么?你要用上嘛!六度法门,不是有一个忍辱吗?他对不起你,你忍一下,不就过去了,这是劝你们修行。
现在不讲那么多,还是讲到三果不作是念?为什么三果叫不来果?而「实无不来」,根本他心里不起分别,他没有这个不来之相,他的心里没有这个相,他不起分别,不起分别没有这个不来之相,这是按渐次的功夫。三果圣人应该超出欲界,到色界第四禅天,最上面有五层天,都是三果圣人住的,叫五不还天,那个五层天,都是不还果圣人住的,叫五不还天,也叫五不来天,那是按渐次的根机。现在法会的阿罗汉,他根本没有动位,就证得三果圣人,那有个来不来的相,那么他既然没有不来的相,哪里还动个念,说我证得三果呢?证明三果不作是念,须菩提答得对,佛再接着问。
己四、四果离相(分二,庚一、问答显理,离,庚二、引己作证)
庚一、问答显离
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,名阿罗汉。世尊,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不?」「阿罗汉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,第一叫杀贼,第二叫应供,第三叫无生。杀贼是个譬喻,这个烦恼是害我们的,等于贼一样,我把烦恼断尽了,就是把贼杀死了。谁能把三界以内的烦恼断尽?阿罗汉,所以他叫做杀贼,杀烦恼贼。第二叫应供,他烦恼断尽了,应受人天供养。第三叫无生,三界以内的生死,他了脱了,有生才有死,无生自然无死。这个金刚会上就单指着无生的道理解释的。佛问须菩提:阿罗汉证得了阿罗汉道,他能说我得到阿罗汉道,他能作是念吗?须菩提答说:「不也,世尊!」他不能作是念,「何以故?实无有法,名阿罗汉。」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,他把它断尽了,断尽了以后他才叫无生,他既然证得了无生的果位了,这三界的一切法,他都不生起了。不生起了哪还有什么了生脱死的阿罗汉的法呢?根本就没有阿罗汉那个实实在在的法,叫「实无有法,名阿罗汉。」只是有个阿罗汉的假名而已,没有实实在在阿罗汉的法,说他今天得到阿罗汉法。他得了什么?他得了无生的法,你有个法,不是有生吗?他得的是无生法,哪有一个法可得到呢?这是解释无生,既然无生,他怎么能作是念呢?
这里还有一个字,前面证到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,到了四果他不说证得阿罗汉果,而说证「阿罗汉道」,《心印疏》上有解释,为什么不叫「果」叫「道」呢?就是他近于佛的觉道了,这是一种解释,因为在二乘人来说,除了四果就是佛了,但是这种解释,并不太恰当,因为小乘人他执着得厉害,他执着只能证得阿罗汉果,不能成佛。到了大乘般若法会上回小向大,人人皆可成佛他了解了,可以这样讲了。按他真正小乘位上讲,他还不敢说他近于佛道。那么怎么叫「阿罗汉道」呢?就是他对于小乘极果的道,最究竟的道,他得到了,他叫做无学位。前面只叫得个果,是分位之果,还不能说他得了最高无极的无生之道,到了四果,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。这就是一个究竟,一个不究竟的意思,赞叹他这个究竟之果,故而称之为「道」。上面把文字的字眼料拣一下。
下面须菩提自己再推广来解释,「实无有法」,他证到的是无生法,哪里有个叫阿罗汉的法呢?要有个法,那不是又有生了吗?所以说「实无有法」,名字叫「阿罗汉」,没有一个实实在在阿罗汉的法被他得到,他怎么能作是念呢?再反过来解释、证明这个不作是念。「世尊,若阿罗汉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」假若阿罗汉作是念:今天我得了阿罗汉,那他就有我等四个相在,他怎么能得阿罗汉果呢?他我执都没有断尽嘛!我是能证,阿罗汉四果是我所证,能所差别,就是个「众生相」,执着不舍「寿者相」,四个相都在,我等四相合起来就是我执,我执不断,怎么能证四果呢?既然证了四果,一定断除我执,既然断除我执,决没有我等四相,没有我等四相,他怎么能作是念呢?连我都空了,谁在作是念?这是反过来证明,决不会作是念。下面须菩提再拿自己来作证明。
庚二、引己作证
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!是第一离欲阿罗汉!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。世尊则不说,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
「世尊!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!是第一离欲阿罗汉!我不作是念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」拿自己作个证明,「世尊,佛说」,不是今天说,过去说的,过去弟子用功用得好的,佛都赞叹,是佛的弟子各有个第一。佛过去赞叹过我须菩提,怎么赞叹的呢?「说我」,就是须菩提自称,说我得到「无诤三昧」了。「三昧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叫「正定」,也叫「正受」,不受一切诸受,叫「正受」,也就是入了正定,简单讲叫「正定」,我得到了无诤的正定。「无诤」者,不起诤论,诤论是语言发生诤论,你说我是非,我说你是非,这就是诤论。心里头一点不动诤论的念头,无诤之念,这叫不与人诤,不与世诤,我对于这个功夫用得很好,得了「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。」这个「人中」不指着普通的凡夫人,就是得「无诤三昧」的不止我一个人,但是世尊你赞叹我在「无诤三昧」之中,我最为第一,我比他们功夫都高深。又赞叹我「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」,大家都证得阿罗汉,世尊赞叹我「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」,「欲」就是欲望,为什么要起诤呢?因为你有个欲望心在,没有欲望心,远离欲望,还诤个什么呢?不是争名,就是争利嘛!不争名,不争利,还争个恭敬。贪名、贪利、贪恭敬才起诤,这都是属于欲望,我无欲,既不欲望名,也不欲望利,也不欲望恭敬,所以我与人无诤,与世无诤。世尊再赞叹我是离开欲念的,欲望就是欲望之念,离开欲念的阿罗汉,那是在阿罗汉中也是第一的阿罗汉。阿罗汉都离欲了,世尊单赞叹我「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」,那么世尊你尽管赞叹我,「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」,但是当时我不作是念,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,说我了不得,我是个离欲阿罗汉,我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。为什么?我没有欲念,我没有欲望之念,我怎么动这个念头呢?这拿我证明,阿罗汉,决不作是念,说我证了阿罗汉道了。
那么再反过来证明,「世尊,我若作是念:我得阿罗汉道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」先解释「阿兰那」,阿兰那翻成中国话叫「无喧」,没有喧哗,也叫做「寂静」,寂静叫阿兰那,阿兰那叫寂静,这个寂静之行,行就是一种功夫,我得到了阿兰那的行门了,得到了阿兰那的功夫了。假若我要作是念,我要是心动个念头,我是个离欲阿罗汉,那么世尊你不会赞叹我须菩提是好「乐阿兰那行者」,「者」是指人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