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詞,說須菩提是最好樂寂靜行門的一個人,你不會這樣贊歎我的。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因爲須菩提他不動念,他好樂阿蘭那行,實無所行,「實無所行」,實實在在他沒有動這個念頭,才叫真正寂靜的行門,實實在在無所行,要有所行就不寂靜了,心裏生心動念,心裏就起了喧雜、喧嘩了,心裏一念不生,才是寂靜,才是真阿蘭那行,實無所行,實在在無所行,就是不著阿蘭那行的相,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」,「而名」,世尊才給我取這個名,說須菩提是個樂阿蘭那行的人。
講到這裏,講了一大篇,講了四果阿羅漢不作是念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都不作是念,又講到須菩提拿自己作證明,證四果不作是念,世尊贊歎我「是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。」我也不作是念,「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我也不作是念,講第九分講這一大篇爲什麼?離相,初果離相、二果離相、叁果離相、四果離相,世尊贊歎我「是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」,「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我離相,你懂得離相的功夫了,你是過來人,你親口解釋,你不作是念,那就是離相。離相第叁分降伏妄心的方法,你懂了沒有?大乘佛法不是叫你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離相,叫你去度衆生啊!這就是叫你去做,去度衆生,你起了分別,那就著了衆生相,著了衆生相了,你還度得長遠嗎?你一定要離相度生,你的妄心才究竟降伏啊!那麼你四果都離了相了,你把妄心降伏了。降伏了今天回小向大,你怎麼又提這個問題來問呢?就是你還沒有發心,發心度衆生,你就有衆生相生起來了。度衆生是大乘應該做的功夫,但是你要遠離衆生相。這樣一聽,不但須菩提他老早悟到了,就是現在在會的大衆,這些大阿羅漢,統統明白度生離相的功夫是個什麼功夫了,就像我們過去證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離相那個功夫一樣。
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,我們不是四果阿羅漢,我們都是薄地凡夫,可是今天發了菩提心,我們就是初發心菩薩,發了心就得去度衆生,你得照這個方法做,修行就是做功夫嘛!你得照這個功夫做,你度衆生不能著相,你一著相,你度衆生,沒有度到衆生,衆生把你度了,你可要記住這個話,可厲害!譬如說,今天來個大居士,怎麼大呢?有錢,要皈依道源,好嘛!就跟他說: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」說好了,一拿紅包,唉呀!好幾千塊,大紅包拿在手裏數一數,今天可收了一個大官徒弟啰!給我一個大紅包,這就生心動念了,這應該特別特別招待,再查皈依簿沒有登記,請你登記吧!住在哪裏?門牌幾號?今天可要注意,這個人住在哪裏?門牌幾號?我到臺北去看你呀!好,本來是徒弟拜訪師父的,反過來,這時候顛倒過來,師父要去看望徒弟,爲什麼?他的錢太多了,給我一個紅包,還有第二個紅包呢!師父來看徒弟不能空手來,還帶點禮品呢,買點水果、買點餅幹,那麼這個時候要費腦筋,有錢的人家,不能拿普通的水果,也不能拿普通的餅幹,要買最好的禮品,叫他生個歡喜。不然,有錢的人脾氣大,得罪了以後,他不來了,那麼想第二個紅包、第叁個紅包都想不到了,所以費了許多的腦筋要送什麼禮?帶著去看徒弟,這個師父要拜訪徒弟,這師父要供養徒弟,是不是顛倒?結果呢!他說的話比師父還靈感,畢恭畢敬在聽,因爲他是有錢的人嘛!他說什麼,聽什麼,比徒弟聽師父的話還順從,顛倒過來,就是徒弟跟師父講開示,那麼這個樣子,不是師父度徒弟,是徒弟來度師父,你得跟著他之後轉了,他喜歡什麼?你得跟他什麼?這個樣子還度得長遠嗎?還能廣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嗎?佛教沒有錢什麼事不能做,可是來了沒有錢的居士,你不要討厭,他能來皈依叁寶很難得,還是有善根呀!沒有錢是前生沒有培福,他要是信耶稣教,還到你寺院裏來嗎?還是很難得,還是有善根,你不要舍棄你沒有錢的徒弟,這就是說不揀富不揀貧,托缽化飯,次第而已的道理,這就是我們凡夫,我們既然發心度衆生,就要往離相度生的功夫上去用。
我們已經講到第九分,就是第二大科,乙二、推廣降心開解分,到這第九分講完的時候,戊一、推廣降心之法講完了。現在講戊二、推廣住心之法,再分二科,己一、修因無住,推廣住心之法,安住真心,怎麼安住?住心無住,住心無住就是真心安住了。先講己一、修因無住,分叁科,再講庚一、得記無住,就是釋迦佛如來得授成佛之記,他也沒有住相。庚二、嚴土無住,菩薩修因位的時候,要莊嚴佛土,莊嚴佛土也沒有住相。庚叁、總以結示,把爲什麼要得記無住,嚴土無住,這就是總講這個修因無住的道理,總以結示一下。己二、得果無住,釋迦佛他得成佛果,他也沒有住,講到此第十分就講完了。
莊嚴淨土分第十,這是昭明太子分的科分,我們現在是依著《新眼疏》分的科,分得更詳細,莊嚴淨土分第十,是分得不錯,但是他沒有說出來莊嚴即非莊嚴的道理,我們不去辯論它了,還是依著《新眼疏》分的科講,看著經文。
【莊嚴淨土分第十】
戊二、推廣住心之法(分二,己一、修因無住,己二、得果無住)
己一、修因無住(分叁,庚一、得記無住, 庚二、嚴土無住,庚叁、總以結示)
庚一、得記無住
佛告須菩提: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!如來在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
這是講到修因無住,降伏妄心怎麼降伏呢?離相。安住真心怎麼安住呢?不要住相。不要住相不就是離相嗎?離相不就是不住相嗎?兩個問題,合起來就是一個問題,就是你能降伏妄心,真心自然安住。你能安住真心,妄心自然降伏,分開來,降伏妄心在前,安住真心在後,因爲有妄心打閑岔嘛!一定先降伏妄心,要遠離一切相,度衆生要離相,這是第叁分,推廣來講,你證到聖果也要離相。我們學大乘佛法要怎樣學呢?發菩提心啊!發菩提心,怎麼發呢?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到了末法時代,到佛學院才天天講,在其他寺院沒有人講這兩句話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講這個幹什麼?但是講了盡管講,你發菩提心了嗎?真正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的心嗎?我真正發了,還有進一步的功夫,你離相了嗎?你不著相了嗎?你上求佛道,不能著相,就是要無住;你下化衆生,你要離相,你不能著衆生相,就是上不求佛果之相,下不著衆生之相,你著相就錯,前面講降心離相,就是度衆生要離相,證聖果要離相。現在講到安住真心要無住,無住,修因的時候就無住,得果的時候也要無住,上求佛道,先修因後證果,把這個大綱記住,再講經文。釋迦牟尼佛過去跟你我一樣,也是個薄地凡夫,也是流轉生死,不過他發了菩提心,他要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他要依著他的菩提大願,建立大行,他要修行用功,修行用功修了一大阿僧祇劫、二大阿僧祇劫,到了第二個大阿僧祇劫滿的時候,遇到然燈佛給他授成佛之記,記得,修到第叁大阿僧祇劫成佛,修到第二個大阿僧祇劫授成佛之記,授成佛之記就是他證到八地菩薩,證到八地菩薩非成佛不行了。八地菩薩叫「無功用的位子」,七地菩薩還有功用,還要精進用功、精進用功,還得用這個「有功用」的心。到了八地菩薩,任運自然,等于駕船,到了第八地的時候,風也順,水也順,順水順風,你不要用力撐船,船自然會到達目的地,會到達彼岸,所以才給他授成佛之記。不然,爲什麼不給七地菩薩授記呢?功夫不到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因位之中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辛辛苦苦修到二大阿僧祇劫,這個時候叫善慧菩薩,有的經上也叫「儒童菩薩」,他這個時候,沒有遇見佛出世,他是個修因位的菩薩,見道就學了,世間上有一位道行最高的神仙,在那裏傳道,他就跟仙人學道,他已經是個八地菩薩位了,一下子便把神仙的道學會了,他就要告辭下山。那個外道老師就說:「你把我的法都學完了,你得報我這個師長之恩,我這裏有規矩的。」應該用什麼東西報答師長,你們看注解有好幾樣東西,最重要的要用五百金錢來供養我,他回答說:「我現在沒有錢,等我下了山去募化,我一定回來供養師父,報答師恩。」他就下山去了,下山就遇見一位國王做無遮法會,印度時常有無遮法會,「遮」是遮止,無遮,就是沒有遮止,沒有遮止就是開布施的法會,滿一切人的願,你要什麼給你什麼?我們聽到這個道理有點懷疑了,你要什麼給你什麼?我要五百金錢,給我五百金錢,如果我要一千金錢呢?他還是要問要錢的原因,我要五百金錢,爲什麼要五百金錢呢?我們開無遮法會當然滿你的願,但是你這五百金錢作什麼用呢?他就說我在什麼地方學道學完了,那個神仙的老師有個規矩,要報師長的恩一定要供養他五百金錢,喔!那這個有道理,你是爲道,不是爲貪財,這個國王送他五百金錢。等到他拿了五百金錢,要去供養外道師父的時候,聽見有人講,有佛出世,叫然燈佛,要到我們這裏來了,一下子碰到他前世的善根,他是個八地菩薩還沒有成佛,所以這個時候忽然聽見佛來了,他不去親近外道,要去親近佛。要去親近佛,要給佛送供養,佛不受金錢的供養,跟外道不同,這時候他碰到皇宮的一位女子,叫做瞿夷,拿了七枝的青蓮花,印度有四色蓮花,以青色爲最名貴、最稀少,可能只有皇宮的蓮花池裏才有,皇宮的一位女子叫瞿夷,拿了七枝的青蓮花,就碰到了善慧童子:「唉呀!妳拿了七枝的青蓮花太好了,這個稀有名貴,妳賣給我好不好?」宮女瞿夷說:「我不能賣給你,我是皇宮女,青蓮花有用途。」善慧童子說:「你一定要賣給我,現在然燈佛出了世,我要去供佛,供佛拿普通的花不表示敬意,用這最稀有名貴的青蓮花供佛,才表示我的恭敬虔誠。我現在有五百錢,統統送給你,但是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