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悟是我悟出來甚深的義理。「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如有得到,他不說;如來沒有得到,他也不說,他說沒有個定法,叫做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就是他悟到甚深的道理,他答的是很活潑的一個句子,不是死板板的句子,爲什麼如來成了佛,證得了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?爲什麼我說沒有一定的法,叫做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呢?「無有定法」,要注意那個「名」字,沒有哪個法有一定,說這個法,它的名字就叫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爲什麼呢?梵語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個對待的假名詞,怎麼樣叫做「無上」?對著菩薩、叁賢、十地、等覺,還沒有成佛,他都還有個上,就是叁賢菩薩之上還有十地,十地菩薩之上還有等覺,等覺菩薩之上還有佛,這佛成了佛,才叫做「無上」,對著菩薩的有上之覺,才叫做「無上」。「無上正等」,怎麼叫做「正等」呢?對著聲聞、緣覺二乘人的偏覺,他叫「正等」,他所證的覺不是邪覺,他所證的覺是個「正覺」,正覺他是自利,不肯利益衆生,偏到一邊去了,所以如來超過了二乘之覺,叫做「正等」。怎樣叫做「正覺」呢?對著凡夫、外道不覺、邪覺,叫做「正覺」,凡夫是迷而不覺,外道求覺,求邪知,叫邪覺,如來之覺是「正覺」,對于二乘只自利不能利人,對他的偏覺,叫「正等正覺」,對于菩薩有上之覺,就叫做「無上、正等、正覺」。這都是對待的假名言詞,沒有九法界衆生,沒有六凡,沒有叁乘。凡夫外道,包括六種凡夫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乘,沒有六凡,六道的凡夫,沒有叁乘的聖人,九法界的衆生都沒有,都沒有你說什麼叫做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所以是個對待的假名言詞,沒有一定的什麼法叫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叫做「無上、正等、正覺」,這樣答複,這是他悟出來的,解悟出來,「如我解佛所說」是這個樣子,「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」如來自成了佛就說法,說到《金剛經》的法會上,說了四十年,那麼天天說法,沒有定法可說,如來是說法了,不是沒有說,但是沒有個什麼法,有一定的如來說這個法,爲什麼?如來說法是觀機逗教,看你是個什麼根機,就跟你說個什麼法,你是個人天乘,就跟你說個人天乘的法;你是個二乘,就跟你說個二乘;你是個大乘,就跟你說個大乘的法,是觀機逗機,應病與藥,就像那名醫,他怎麼叫做名醫呢?他治病沒有一定的藥方,你是個什麼病,他給你開個什麼藥方。那要是有一定的藥方,說我這一個藥方,是個仙丹,百樣病都可治好,那就是江湖上騙人的醫生,決定不是名醫,名醫沒有定方,他是應你的病給你開的藥,如來他就是大醫王,他是觀衆生之機而說法,哪有一定的法可說呢?這就是不是有法可說,也不是沒法可說,是沒有定法可說。
己叁、征起釋成
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。
「何以故」呢?這個「何以故」,是須菩提長老自己征問,自己解釋的,我爲什麼說如來證得菩提果,沒有定法叫菩提果呢?如來所說的法,沒有定法可說,「何以故」呢?「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」,如來天天在說法,連說那個菩提果法,「皆不可取」,也不可取,一取著就錯誤了。「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。」我爲什麼不說個死板板的句子呢?因爲說「非法」,不對,說「非非法」,也不對。「非法」,說如來說的法,沒有個法,把這個法觀空,去法執,不可以這樣講。「非非法」,也不是那個「非法」,也不是那個「空」法,說如來說的法都是空的,也不對。如來說空說有,都是對治衆生的,不可說「非法」,也不可說「非非法」。(編者案:道源長老在志蓮精舍講解此處的解釋:「不可說非法非非法」,不可說它是非法,也不可說它是非非法,「非法」,不是有法,「非非法」,不是空法,不能說如來說的法,是「有」那一邊的法,也不可說如來說的法,是「空」那一邊的法,要離開空有兩邊,才是中道第一義谛,所以如來說法,不可說它是非法,也不是非非法。)
「所以者何?」爲什麼不可取,不可說呢?下面再征問再解釋,還是須菩提自己解的,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。」這一句經按著梵文翻成中國話很難,翻譯成中文不順,這個很難消,我講了幾十遍《金剛經》,把它研究出來一個消文解釋,在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上,先講「一切賢聖」,就是大乘菩薩叁賢十聖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叫「叁賢」位的菩薩,這才叫賢。十地菩薩都稱聖人,叫做「十聖」,就是這些叁賢十聖的菩薩,「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」,這一句話不順中國文法,解釋消這個文很難消,你要看我的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好好的把它研究熟,才解釋得通,解釋得順,這個「無爲法」,它可是有個無爲法,但是你不可以執著,它怎麼叫做「無爲法」?無所作爲,你一執著,變成「有爲法」了,有所作爲了嘛!這個「無爲法」是無所作爲,無所作爲,就是這個「無爲法」不可取不可說,不可取不可說在還沒有成佛之前,怎麼有叁賢十聖的菩薩的位置呢?這就是那個差別位,叁賢,不是十聖,十聖,還不是佛,證得的差別位,他是大乘菩薩,他不能著相,著了相,他就不能叫做菩薩了,前面《金剛經》上經文有的,你要是有我等四相,即非菩薩,你不能著相,不能著相你這個菩薩才能進步。他證得的位差別是有,但這個差別,你要曉得即是無差別,爲什麼?他依著「無爲法」修的,所修雖同,所證得果位賢聖不同,前後淺深有異,沒有證到圓滿的地方,就有個差別相。譬如這是十住菩薩、十行菩薩、十回向菩薩,這是叁賢的差別,或是十地菩薩,初地菩薩乃至八地、九地、十地菩薩有個差別,但全統統都是依著「無爲法」而起的差別,這個差別即是無差別,。差別之相,你不可取,說叁賢菩薩證了什麼菩提,你一取著就, 錯,隨著變爲「有爲法了」,怎麼錯了呢?你不可以說,如來跟叁賢菩薩說的是什麼一定的法,你說了又錯,所以說是「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。」雖然有差別的賢位菩薩、聖位菩薩,但是結果都是依著「無爲法」證得的差別果位,這就是無差別即是的差別,還是「不可取,不可說非法、非非法」,就是不執著有,不執著空,中道義理的無爲法。一再的征問再解釋,還是解釋那個沒有定法可得,沒有定法可說,上面第七分講完了,也就是把信心成就了,疑惑解釋了。下面第八分是講較量持經的福德了。
丁叁、較量持福(分叁,戊一、能較量,戊二、所較量,戊叁、釋伏疑)
戊一、能較量
【依法出生分第八】
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」先消文,什麼叫「叁千大千世界」?講了兩年了這個名詞講過很多了次了,這個文我們再消一遍,佛經上講的叁千大千世界,就是釋迦佛教化的一個區域,釋迦佛在印度的南贍部洲是個小化身佛。教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乃一這叫個小的單位,合此佛經上講的這個來說福德多。」有個差別,但全部個大化身佛,一個勝應身,所居的國土。以這一個須彌山爲中心點,有一個太陽,一個月亮,四方面有四大部洲,合起來才叫一個小世界,這是佛經上講的世界最小的單位,這小世界,有一個小世界,有二個小世界,數到一千個小世界,這叫「小千世界」,這個地方算數上變了,不說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,拿這個「小千世界」變成一個單位,一個小千、二個小千,數到一千個小世界,這叫「中千世界」。中千世界, 作個, 單位,一個中千世界、二個中千世界,數到一千個,叫「大千世界」。這個「大千世界」上面再加個「叁千」,它不是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數上去的,它是叁個疊數,一千個小千世界作單位,把它疊上去,疊到一個中千世界,再作個單位,再疊上去,這個大千世界經過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經過了叁個千,這才叫做「叁千大千世界」。以前講過很多,再說讓你聽熟一點,你要把它背熟了,不是叁千個大千世界,還是一個大千世界,因爲它經過小千、中千、大千叁個千的疊數疊成的。
「若人滿」,假設之詞,事實上沒有這個事,假「若」,「若」是假設,假若有這麼一個人,「滿」是充滿,充「滿」了「叁千大千世界」的「七寶」,七寶在《阿彌陀經》上有明文: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,這個七寶充滿了叁千大千世界,七寶多得不可思議,統統拿出來布施,布施了這麼多的七寶,「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」這個人得的福德,可以算多,不可以算多呢?
「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」須菩提說,這個人得到的福德太多了。「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這是須菩提自己征問自己解釋的,世尊問我這個人得福德多不多?我是順著世尊的口氣答複:「甚多!世尊!」爲什麼我答甚多呢?「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我是依著世間法的福德相說的,不是按福德的本性上說;按本性上它就是實相,實相無相哪有個多,哪有個少呢?不是按福德的體性上講的,是按事項上講甚多,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」,還是須菩提說的。《新眼疏》上教我們一個讀法,「是故如來,說福德多。」這一句中間加個逗點,怎麼讀呢?「以是之故啊!如來,我才說福德多。」我是按福德之事相,世間相講的。要不按《新眼疏》,不加逗點呢?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」,就是如來你說福德多,他把責任推到如來那一方面去,他恐怕世尊說他著了相,我是順著你如來說的,如來你問,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