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
「所謂」,就是指釋之詞,行布施的時候,不住于一切法,都是什麼法呢?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不住于六塵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是叁界以內的,叫十八界的法。這單說六塵,包括了六根、六識,爲什麼說六塵呢?這是講你所布施的東西,所布施的物品,布施就是:財物布施,法布施,無畏布施。用錢財布施,屬于色塵;法布施,屬于色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「法塵」;衆生遭了災難你去救,是無畏施,還是不能離開這六塵。無論你行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施,都離不開六塵的境界,你要行布施,你不著相,不住六塵境界,也就是不住一切法,一切法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這六塵的境界是世間法;出世間法,你一執著,還是法塵,還是沒有離開六塵的境界,所以說要遠離六塵,你來行布施,這樣一切法你就不會執著了。
這個地方就要料揀了,大乘菩薩要去弘揚大乘佛法,要弘揚六度法門,由六度廣開叫六度萬行。《金剛經》怎麼只講叫我們行布施呢?六度只講一度呢?這個要看彌勒菩薩的解釋,彌勒菩薩的偈頌,你一看就知道。布施一度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萬行,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,六度再合起來,就是一個布施度。彌勒菩薩的偈子上講:「檀義攝于六,資生無畏法,此中一二叁,是名修行住。」「檀義攝于六」,「檀」梵語叫檀那,中國話叫「布施」,它的義理攝于六度,叫「檀義攝于六」。布施一度,可分爲叁種布施,第一、資生布施,資生者資養生命,就是財布施,用財布施幹什麼?資養衆生的生命,衆生沒有錢財,不能活他的命,資生就是資養生命的布施。第二、無畏布施,衆生遭了災難,你去救苦救難,這叫無畏布施,衆生有了畏懼,叫他無畏懼,你布施給他無畏。第叁、法布施,衆生不了解佛法,你得講佛法給他聽,這叫「法布施」,以上是「資生無畏法」。「此中一、二、叁」,即這叁種布施,一攝一、二攝二、叁攝叁,攝什麼呢?攝六度,看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,我畫了一個表,很清爽,第一、資生布施就是財布施,財布施就攝布施度。第二、無畏布施,攝持戒度、忍辱度。持戒、忍辱怎算是無畏施呢?「持戒」,殺、盜、淫、妄都要戒掉,這是四根本戒,你不持戒,這四種你去做,都是害衆生的。殺,殺害衆生的生命;盜,偷盜衆生的財物;淫,邪淫衆生;妄,妄語,欺騙衆生,這都是害衆生的,衆生看見你就害怕,生了畏懼之心。所以我要行菩薩道,先持四根本戒,我一持戒,我不殺,衆生看見我他不害怕。我不偷盜,衆生看見我不害怕,要是這個人是個賊,他一來的時候,你就害怕,來的這個人是個賊,注意,要偷東西,你不害怕嗎?那個殺生害命的衆生,令衆生更生畏懼,那個殺豬的人,一天到晚,以殺生爲他的職業,他滿身都是凶惡之氣,狗要是臥倒在那兒睡覺,那個殺豬的人,從它身旁一走過,狗就驚醒,你就知道他那凶惡之氣厲害,衆生看見他生畏懼。不殺,衆生無畏,不偷盜,不淫,邪淫男女,這個人品行不端正,犯邪淫,哪個人不害怕他呢?他要擾亂人家的家庭,所以不淫,令衆生不生畏懼。說話真實,不妄語,衆生不會害怕你,你說話最可靠,這樣衆生見你無所畏懼,這個無所畏懼就是你布施給他的,持戒,就是無畏布施。忍辱,衆生罵我,我不還口;衆生打我,我不還手,甚至于喪失生命,我不報複衆生,衆生見了我,他不會害怕,害怕就是畏懼,忍辱,就是令衆生不生畏懼,所以無畏施包括持戒度、忍辱度。法布施呢?包括叁個度,法布施第叁個布施,叁攝叁,攝下面叁個度: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你要做法布施,你必須勇猛精進,懈怠放逸的人,不能當法師;沒有禅定功夫的人,不能當法師;沒有般若智慧的人,不能當法師。所以你天天講經說法給衆生聽,一定得有精進度,得有襌定度,得有般若度,第叁個法布施,攝這叁個度。一攝一,二攝二,叁攝叁,這叁個布施攝六度,六度廣開就是萬種行門,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法門,六度法門再合起來,就是叁種布施,叁種布施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。你把這個帳算清爽,你要學會說,學會講,講得很清爽,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說,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布施,也就是不住一切法而行六度,而行萬行,包括六度萬行,都在布施裏面。下面就指釋了,「所謂不住色布施」,不要著六塵,你不著六塵,也就是不要著六根、六識的相,十八界的相都不著。
庚叁、結示
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
「須菩提」,佛再叫一聲當機者,你要注意啊!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!」爲什麼叫你行布施,而不住六塵呢?因爲你是要發心做菩薩,菩薩應當如是布施;反過來說,社會上不學佛法的人,也做佛的事業,他也行布施,但是,他只會行財布施,無畏布施,可能帶著行,救災就難,法布施,決定不了解,他都是住相的。你既然是個菩薩,應該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,不住六塵之相,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之相,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。
己二、征釋其意
何以故?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!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
「何以故?」再加以征釋了。「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!」那麼我們聽佛的開示,你叫我們行布施,這就是個難得的事了,但是好因要得好報,你怎麼叫我們不住相呢?叫我們不住相,我們沒有住相的因,將來能得好的結果嗎?那不是因也空,果也空嗎?初發大乘心的人,還有這個執著在,佛就迎合他們的根機說,初發大乘心,初發布施心的人,你不要怕落了空,我告訴你「不住相布施」,正是叫你得了無量的福報的,不是叫你的福報落空,行了半天布施,結果沒有得到什麼好處、利益。不是這樣,你得到無量的福報,「其福德不可思量」,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,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?「不可思量」,恐怕你不了解,再給你說一個比喻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」「于意雲何?」「于」作「在」字講,「意」就是你的心裏,在你心意之下,以爲如何?「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,虛空分東南西北,四維上下,先說東方,「東方虛空」,可不可以思量?那個東方虛空有多少寬、多少大?須菩提就答:「不也,世尊!」這道理很容易了解,東方的虛空怎麼可以思量它多麼寬、多麼大呢?說它又多少尺、多少丈?說它有多少裏也算不來啊!《金剛經》上兩個「不」字連在一起,一個是問,一個是答。上面的「不」字念「否」,是佛問的,下面的「不」字,念「弗」,是「舍利弗」的「弗」,「不」,就是不可以思量,「世尊」,稱呼一聲,也就是「不可以思量啊!世尊。」佛再叫一聲「須菩提!」「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這就是順著中國的文法,把九方合起來說了,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四維,就是四個角,四個角就是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爲四維,再加上方、下方,合起來爲九方。這九方的虛空可思量否?「不也,世尊!」東方那一方的虛空就不可思量,這九方的虛空也一樣不可思量的啊,世尊。
下面佛就把它合到法上了,「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」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,我勸導你,叫你行布施不住相,你得到的福德,等于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。講到這裏,就要合到法上,這就是要開示最初要發大乘心的人,實際究竟講起來,你著個福德之相還是著相,這就是真實法門裏面,還帶著有權巧,大乘初發心的人,他要行布施,他總是想得個福德,這個福德之相一時空不了,空不了佛就說,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,你應該「無住相布施」,那個福德就跟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樣。在這個地方,《金剛經》第一次明文,說「不住相」,要離相度生,度衆生要離開相,說不住相,要無住布施,不要住相而來行布施,實際就是要我們不要落到偏空那一方面去。佛說得很明白,你可以得到無量福德,怎麼會落到空呢?所以學《金剛經》的人,念到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」這個句子很多,他以爲就是空相,結果落個空空洞洞的空,這算了解了《金剛經》嗎?不曉得《金剛經》講的空是真空,真空即是妙有,它不是落于偏空,不是落于斷滅空,這個地方不是很明顯嗎?得到無量福德,怎麼落到空呢?這下面再把它結釋一下。
己叁、勸如教住
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「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」「教」就是佛說的言教,佛說的話、語言,叫做「教」,佛的言教。「但應如所教住」,我怎樣講,你怎樣聽,你不是請問:雲何安住其真心嗎?我教你怎樣無住相布施,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妙方。你要是了解到究竟的道理,那你自然會修行了,天天行布施,天天不著相,你還是個剛剛初發心的菩薩,這個不著相的心,一時空不幹淨,你應該依教奉行,我教你怎麼做,你就怎麼做,「但應如所教住」,但應如世尊的言教,來安住你的真心,「住」就是安住,安住你的真心,就這樣你做下去,真心絕對會安住。不是你安住真心,你跑到山上住山、住洞,離開人群安住真心,這樣你的真心怎麼能安得住呢?你沒有對著外邊的境界磨煉嘛!要你天天跟衆生打交道,天天行布施,行布施你沒有衆生,怎麼行布施呢?天天行布施,天天度衆生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結果不著相,你的真心沒有走動,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。講到這裏把戊二、住心之方這一科講完了,接著講兼釋伏疑。
先看科文,戊叁、兼釋伏疑,潛伏在初發心菩薩的心裏有一種疑惑,要兼帶著解釋伏疑,這科文很不好懂,再分二小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