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入「無余依涅槃」,這個就是沒有依止的涅槃,叫「無余依涅槃」,卻不可解釋到小乘的「無余依涅槃」上。那麼大乘的「無余涅槃」,沒有這個名詞,叫「無住涅槃」,大乘的叫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叫做無住涅槃,我在《金剛經《金剛經參考資料》》上,按它的文義釋這個「無余」,就是小乘他證了「無余依涅槃」了,他還是有余,因爲叁界以內的見惑、思惑,他斷掉了,叁界以外的塵沙惑、無明惑,他還沒有斷,煩惱還有余;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他了脫了,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,他沒有了脫,在生死上,他還有余。所以在他本位上講,他證的是「無余依涅槃」,跟大乘對講,他還是有余。那麼大乘的涅槃叫「無余涅槃」怎麼樣呢?他四種惑統統斷盡,惑就是煩惱,煩惱無余,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統統斷盡了,「無余」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,再沒有余,所以才叫做「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」梵語「涅槃」,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「圓寂」,叫「圓滿寂滅」,德無不備,曰「圓」,障無不盡,曰「寂」。是一切功德無不具備,叫德無不備,才叫做「圓」,圓滿了,功德圓滿了;「寂」是沒有了,叫做「寂」。障無不盡,一切煩惱障、所知障,統統斷盡了,障無不盡,叫做「寂」。大乘的涅槃,翻成圓寂,小乘的涅槃就翻成「滅度」,下面「滅度」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的「涅槃」的意思了,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「滅度」。這就是說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,你是個菩薩摩诃薩,你要普度一切衆生,把這些衆生度到什麼地方呢?統統度到「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「滅」是滅除煩惱,「度」是度脫生死,這是指著大乘講的,滅他的煩惱,四種煩惱都滅掉,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都滅掉,度他的生死,兩種生死都度脫,不然,與大乘不合。

  以上把經文消文、釋義,消通了,釋迦如來爲什麼對這個發心的人贊歎爲菩薩摩诃薩呢?因爲發心不容易發起來。我們講經要能講到哪裏,學到哪裏,你學大乘佛法,第一、要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怎麼發呢?就這樣發: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中間把胎、卵、濕、化別名那一段略掉,「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」這就叫發菩提心,再簡單就說:「我要度一切衆生,皆成佛道。」這個很簡單,你就這樣發心,這個心不容易發,縱然諸位同學現在聽了,你還不動念頭,我這麼苦口婆心的在勸導,你一定要發菩提心,你還是不發,有的人,還不敢發,我懂了我是要發,但這不是簡單的問題,怎麼度一切衆生都成佛,我怎麼敢發這個心呢?這就是第一、你發不起來這個心,第二、你不敢發這個心,那麼再勸諸位,你沒有發心,你一定要發,一發這個心,就是成佛的正因,成佛也得講因果,你沒有成佛的因,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?從哪一天起呢?從我今天發菩提心這時候成起,這就是成佛的正因,這個因不對了,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。」你決定得不到佛果的,你轉了多少大圈子,你還在六道輪回,流轉生死,所以一定要發心,發心你不要害怕,唉呀!這麼多的衆生,我怎麼度呢?發心發得大,度衆生要一個一個來,度衆生得有緣的衆生才能度,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衆生度完啊!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衆生度盡,我們怎麼能把衆生度盡呢?那麼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了佛?他把有緣的衆生度盡,我們度跟我們有緣的衆生,你去度他,度一個算一個,但是你心不能不發,發起心來,你不要害怕衆生多。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四弘誓願第一條大願,你不發這個心,不是成佛的因,永遠不能成佛。

  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」這個開示降心的方法,分叁小科,第一、標示,就是「佛告須菩提: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」第二、正明,怎樣降伏其心呢?你要度一切衆生,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;」正明的科還沒有講完,就是先發心度衆生,他有度衆生的妄想心,這個正明這一科連這一句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」到這裏才是說明降心之方,這個科文要把它記清爽,科文是簡要的注解,也就是一個綱領的注解,你把這個科文記到了,全部經的經文都攝受住了,不會講錯,不會講亂了,這是如來答複降心之方,在哪裏答複呢?就在這一句,「如是滅度」,這個「如是」是指著前文,就是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我統統把他度到「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這樣「如是」,這樣「滅度」了多少衆生呢?「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無量、無數、無邊這叁個詞,要是分開來解釋,都是一些大數目的名字,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,也有叫無邊數,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,就是解釋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」,那麼你去度衆生,度了所有衆生之類,我統統去滅度他,結果你滅度了很多,度了多少呢?「無量無數無邊」,度了這麼多的衆生,衆生度好了,滅度了。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,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你可不要存個度衆生,度了這麼多的衆生這個心,你要是存這個心,你的妄心沒有降伏住,這一句話,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。那麼,先消文,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,怎麼說: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呢?也就是真真實實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,實實在在沒有一個衆生得滅度,這文很不好消,這怎麼解釋呢?這就必須要按般若經的大乘空宗的道理來解。《心印疏》上舉出來四種理由,《新眼疏》舉出來五種理由,我們講兩種,講最簡單最明了的兩種,把文消通就好了。第一、衆生性空故,所以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。第二、生佛同體故,所以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。

  先講第一種理由,「衆生性空」,衆生從哪裏來的?衆生是從緣起的,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,衆生是有,是個假相,緣生之法,它沒有本體,沒有自性,當體就是空的,衆生性是空的,根本沒有一個衆生,你度什麼衆生呢?所以在緣衆生性,本來是空的,本來就沒有衆生,這樣故說: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。

  第二種道理,「生佛同體故」,衆生本具的有這個真如,有這個實相,諸佛成了佛,他親證這真如實相,他證得的,就是人人本具的那個真如實相的理體,這叫「在佛不增,在生不減。」在佛來說,「在佛不增」,他證得了,並沒有增加一部分,說是真如實相,在諸佛那邊講,增加一部分?沒有,他把它證得了就是;在衆生份上,「在生不減」,衆生雖然流轉生死,一時天上,一時人間,一時地獄,一時餓鬼,在六道輪回裏受生,我們的本體自性,就是真如實相,它沒有減少一點,它要是減少一點,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,它不會壞,它是個真實之法,雖然自從無始劫以來,流轉生死,本體沒有動,一點兒也沒有減少,因爲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,我們成了佛,就是證得本具的真如實相這個理體,諸佛是已經證得,我們是本具有的,這樣在衆生的本體,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,沒有兩個體。等到我們成了佛,證得真如實相,並不是跟諸佛有兩個樣子,真如實相,它是徧一切法、徧一切處,沒有另外還有一個真如、一個實相,你證得的,就是諸佛證得的,生佛之體同,按同體的真如實相上沒有兩個真如,沒有兩個實相,所以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你度得了,不過是就他的本體上,他發現了他的本體,他證得了真如實相成了佛,證得的真如實相是他本來具有的,並不是我們度衆生,我們給他的。所以我要度你成佛,不是你沒有真如實相,我給你一個真如實相。我們只是告訴他一個降心之方、住心之法,叫他斷煩惱,叫他證菩提,叫他了生死,叫他入涅槃。等到他斷了煩惱,了了生死,證得菩提、涅槃了,是他本來具有的菩提,本來具有的涅槃,所以沒有哪個衆生是新成佛的衆生,本來就成佛,本來就成佛不是我們度他成佛的啊!所以在衆生與諸佛之本體上,同一個本體,這樣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。

   這樣把經文用這兩種道理把它消通了,文外的意思要講科文,降伏妄心的方法,就在這裏。你要知道,這個不是我們普通凡夫的妄想心,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貪圖五欲,執著六塵。貪圖五欲之樂,打妄想,根本沒有樂,樂即是苦,但是衆生不了解,他的妄心熾然,像火燒一樣貪圖五欲;執著六塵,六塵本來是空的,他不知道,他把六塵的境界,都當成真實的境界,要去執著不舍,這個妄心熾然,像火燒,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。說到《金剛經》,在六百卷大般若經,它屬于五百七十七卷,釋迦佛說般若經,說了二十二年,至少說了二十年以後,才說《金剛經》的,說了二十年,再加阿含十二,方等八,再加上二十年,佛說了四十年的法,再說這個妄心,你想想看,還能說貪圖五欲,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嗎?而且在般若法會上,有兩種衆生可以聽的,一種是回小向大的聲聞、緣覺,聲聞是阿羅漢,緣覺是辟支佛。一種就是大心的凡夫,是上根利智的凡夫,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聽得懂《金剛經》,他五欲六塵的心,老早不起了,用不著到金剛般若法會上,再告訴他,你去降伏五欲、降伏六塵。那二乘人呢,對著大乘講,他是小乘,他們證得了阿羅漢,把五欲六塵的妄想心老早降伏下去了,不然怎麼能證得阿羅漢、辟支佛呢?他斷了煩惱障,煩惱障都是從五欲、六塵的妄想心上生起的,他既然斷了煩惱,他那裏還有貪圖五欲,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呢?他是阿羅漢、他是辟支佛,還有什麼妄想心呢?這是最高的妄想心,最細的妄想心。大心凡夫,他發了菩提心,要想去度衆生,裏面有個妄想心起來,什麼妄想心呢?度衆生的妄想心,這個二乘人,回小向大,他以爲他已經「所作皆辦,具諸佛法」,不曉得他只具足一部分佛法,並沒有完全具足,就是他認爲他把我執斷掉了,可是他斷的只是粗分的我執,細分的我執還沒有斷掉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發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