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得不说才说的,这个地方,你能以大开圆解了,悟到实相理体,那么下面的经文不用再说了。这就是前面看见释迦如来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,那叫离言般若,这依言般若,虽然说还是没有说,你能开悟,能以大开圆解还是好的。若你还没有开悟,还得说。
丙三、当机愿闻
唯然!世尊!愿乐欲闻。
下面须菩提就说:「唯然,世尊。愿乐欲闻。」「唯然」这两个字,按中国很多注解,「唯」是「唯」,「然」是「然」,我认为不要这样解释。「唯然」,就是我们中国话「是的」,这是顺印度说话的口气,不要分开讲,「是的,世尊」,这样就好了,不会有错误。「是的,世尊,愿乐欲闻。」世尊,你答应跟我们说,给我们讲,是的,世尊,我很愿意听,很喜欢听,很希望听。这「愿乐欲闻」就是想要听,加重口气。「愿乐欲」三个字,依《新眼疏》的解释,「愿」是心许,我心里许的愿,愿意听。「乐」是好乐,应念「ㄧㄠˋ」,我好乐听。「欲」是希求、希望,我很希望听。须菩提已经开悟了,还要听干什么?第一、悟有浅深,你悟了,悟了浅的理,还有深的理没有悟到,自己还是要听。第二、我悟了,在法会的大众还没有悟,要为他们请求,他是代表大众请法,代表大众说:「愿乐欲闻」。按他的本位是青龙陀如来,他已经成了佛,还要听,这是大权示现,示现不懂,才来请问。
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分四大科,这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证分的,第一科要生起信心来,就是三十二分的本子,从第二分起,下面略明降住生信分,再分四小科,丙一、当机诚请,丙二、如来许说,丙三、当机愿闻,丙四如来开示,这生信分四小科,前面三小科都讲完了,也就是把三十二分本子的第二分讲完了。下面接着讲丙四、如来开示,再分三科,丁一、开示降住,再分三科,戊一、降心之方,记着这一句科文,降伏妄心的方法,都在第三分,第三分讲的什么?讲的降伏妄心的方法,把这个科文记着,记到心里去!下面再分三小科。己一、标示,己二、正明,己三、征释,先标示,把它标举显示出来,再正当说明降伏妄心的方法,下面再征问,有怀疑的地方再解释一下。
《金刚经》好念不好懂,我一再的说过了,念起来念熟了很顺口,不到十分钟就念一遍,可是很难懂,但是这部《金刚经》跟我们中国人特别有缘,大家念经就念《金刚经》,甚至于不认识字的人,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学,还要念《金刚经》,于是要想研究佛理的人,也专欢喜研究《金刚经》,研究下来认为他懂了,就写一部注解出来,注解写得多了,出版也出得多了,光正藏收的历代祖师的注解有好多种,卍字续藏里面收了一百多家,我们无从看起,你看你那一部注解,看了还是不懂,所以过去在大陆上,我们的老法师有抉择的智慧,告诉我们你就看新印疏,于是我们这些学法师的人,都依着《心印疏》来分科,依着《心印疏》来讲,到后来我在《卍字续藏》里发现通理大师有一部注解,叫《新眼疏》,我因为相信这位通理大师,我跟大家说过,我讲《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》就是通理大师着的,我相信他老人家,我在大陆上讲《法华经》,看他的《法华指掌》,讲《楞严经》,看他的《楞严指掌》,我就很钦佩这位老人家,他讲的经一定好,我找出来《新眼疏》这部注解,一看,是真正好!分正宗分,按信、解、行、证分的。现在就是讲到生信心这一大科了,须菩提尊者替我们请问,如来就许可他,给他解释,给他开示,他就说我愿要欲闻,这第二分就讲完了。现在讲到第三分大乘正宗分,昭明太子分三十二分,他立这个科目,都立得很好,没有错,我们就依着《新眼疏》的科,他问的两个问题,记着,没有三个问题,按溥畹大师,他解释三个问题,第一、安住真心,第二、降伏妄心,第三、再云何发菩提心,我就说这有一点错误,不敢批评过去的祖师,依着《新眼疏》的科,只有两个问题,发菩提心已经发了,这个经文上很显明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已经发了心的,再「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妄心?」只提出来两个问题,如来答复,就答复这两个问题,全部《金刚经》问这两个问题,答复这两个问题,所以正宗分分四大科,都是按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,「降」、「住」两个字分的,这第一大科是略明降住,简略的说明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的方法,他问的是:「云何应住」真心在前面?「云何降伏妄心?」在后面,如来答复,先答复他后面这个问题,先答复他降伏妄心的问题,再答复他安住真心的问题。第三分就是答复他降伏妄心的问题,为什么如来颠倒过来答复呢?不顺着他问的口气答复他呢?因为我们众生,所谓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因为妄心不能降伏,你把妄心降伏住了,你的真心自然安住。所以释迦如来的智慧,比须菩提的智慧高深,如来答复他,知道众生的病在哪里,先答复降伏妄心的方法,那么这一科你把它记清爽了,第三分完全开示降伏妄心的方法,科文就是个大意,就是这第三分经文的大意,你把它记清爽了,就不会讲走了题。再看着经文。
【大乘正宗分第三 】
丙四、如来开示(分三,丁一、开示降住,丁二、成就信心,丁三、较量持福)
丁一、开示降住(分三,戊一、降心之方,戊二、住心之方,戊三、兼释伏疑)
戊一、降心之方(分三,己一、标示,己二、正明,己三、征释)
己一、标示
佛告须菩提: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降伏其心。
「佛告须菩提: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降伏其心。」这个科文已经讲了,再看着经文,不要解你就懂了,答复他降伏妄心的问题嘛!可是上面这一段经文,若是不讲解,很难得消,为什么不讲解,很难得消呢?前面须菩提尊者是替谁请问的?替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请问的,这地方世尊答复他应该说:「佛告须菩提:善男子、善女人,应如是降伏其心。」这个好懂了,佛没有说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说「菩萨摩诃萨」,这个难懂就在这里,必须听清爽,先消经文,「菩萨」就是「菩提萨埵」的略译,完全翻译过来,应该是「菩提萨埵」,翻成中国话叫觉有情,按自利利他的解释,这个菩萨是个怎样的众生呢?他不是佛,都是众生,他是上求佛道,下化有情的一个人,我们在人说人,这个菩萨他还没有成佛,没有成佛的觉道,他还在求,上求觉道,觉道就是佛的道,可是他不是二乘人,二乘人也上求觉道,他不下化有情,所以他叫小乘。这个菩萨是大乘的弟子,大乘的众生,也就是大乘的人,他是一方面上求觉道,一方面下化有情,所以叫做觉有情。《新眼疏》上有三种解释,第一、自利,第二、利他,第三、自他两利。我按自他两利第三种解释,因为前面那两种不必要解释,耽误时间。这就是你看注解,不要死到注解里面去了,不要死于名言句下,现在时间宝贵,要人家懂得什么叫菩萨就好了,用不着讲那些太多的解释,反而听不懂,你要学到。我问你什么叫菩萨?你不要解那三种解释,你就说自利利他叫「菩萨」,上求觉道,就是自利,下化有情,就是利他。「摩诃萨」,梵语「摩诃」,翻成中国话叫「大」,就是「大菩萨」。按平常他所证的果位上讲,三贤位的菩萨叫「菩萨」,登了地以后的十地菩萨,叫「摩诃萨」,这是一种解释。再进一步解释,这十地菩萨叫「菩萨」,等觉菩萨叫「摩诃萨」,等觉菩萨他还不是佛,但他叫「大菩萨」,故称「摩诃萨」。按判教的解释,三乘教的菩萨叫「菩萨」,实教一乘的菩萨,才叫「摩诃萨」。我们现在依着《金刚经》的意思解,就是依着判教的解释,他是个权教大乘,叫「菩萨」,实教大乘叫做「摩诃萨」,现在已把经文消通了,名词解释明白了。
这个地方,为什么这些善男子、善女人,刚刚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真心还没有安住,妄心还没有降伏,他怎么都证得了圣果呢?这地方不就他证果讲,还是指发心,也就是等于前面说「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翻成中国话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那是佛的果位,现在他是发这个心,刚刚发心,发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。这地方还有发心的解释,他发的是大乘心,这就叫做「菩萨」,这就是「权教菩萨」,他发的是最上乘的心,这就叫做「摩诃萨」,这叫做「实教菩萨」。为什么这样解释呢?因为《金刚经》下面已经有两句名文,佛说《金刚经》是为谁说的呢?为大乘人说的,为最上乘人说的。这两句你怎样解释呢?大乘就是大乘,怎么还有一个最上乘呢?大乘即权教里边的大乘,所谓三乘里面的大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叫三乘,三乘里面的菩萨,他是大乘,不是小乘,你不能说他不大,但是他是权巧方便的大乘,叫做「权教大乘」。那么还有最上乘呢,即「实教一乘」,超出三乘的菩萨,即实教一乘的菩萨。按五教家讲,你是始教的菩萨,就叫「菩萨」,终教、顿教、圆教的菩萨,就叫「摩诃萨」。最初的发心不同,你要是发个菩萨心,就叫「菩萨」,你要是发最上乘的心叫「摩诃萨」。这要合到《金刚经》的本意上,合到这一段的文字上,这就是「发心」的解释,发心不同,有发「权教大乘菩萨」的心,叫「菩萨」;有发「实教大乘」心,叫「摩诃萨」。
下面佛再开示了:「应如是降伏其心」,先开示降伏其妄心,他虽然发心发得很大,大乘心叫做「菩萨」,虽然发心发得很高,发的最上乘的心,叫「摩诃萨」。但是他还是个凡夫啊,刚刚发心嘛,他是个凡夫,他的妄心生障碍,那么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妄心呢?佛就告诉菩萨摩诃萨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。这「如是」两字,前面讲过有三种解释,前面二种若约显理解释,约指着前文解释都错。第三种约开后释,叫指法之词,完全指着下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