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「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」,你要谛听,我应当为汝说,为汝说,也就是为大众说;反过来说,你要是不谛听,我不应当为汝说。「谛听」两个字,有两种意思:
第一、是真实之意,你要发真实心来听,我们要求学佛法,要听佛法,听佛法不发真实心,怎么能听得懂呢?「一者真实义,谓诫以真实心听,勿得以生灭心,而听实相法故。」生灭心是什么心呢?打妄想的心,一生一灭,生灭心叫妄想心,你拿生灭的妄想心,来听这真实的佛法,你听不懂的。《楞严经》上有两句话:「汝等尚以缘心听法,此法亦缘,故须真心。」「缘心」就是缘影心,攀缘的心,就是生灭心,攀缘六尘的心,缘虑六尘的心,我们的心,生心动念,你想着什么呢?不出六尘境界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你拿攀缘六尘的心来听法,佛跟你说的真实妙法,都变成六尘之法,都变成缘法,都变成攀缘之法。《圆觉经》上也有这个话:「汝以旋心听法,此法亦旋。」「旋」是旋转的旋,你要是拿旋转的心来听法,那个法都跟着你旋转。所以佛说的法不是真实法吗?怎么有的听了开悟,有的没有开悟呢?就是你用生灭心来听,听不到真实的道理。现在这个道里你就要注意,都是同学在,当法师的都是一个口讲,你们大家一起听,怎么有的听的一句不漏,抽起签来,他都能讲得出来,怎么有的讲了一半,忘了一半?怎么有的一句都讲不出来呢?你一面听,一面打妄想,我讲了半天,你在耳朵上呼隆一下就过去了,没有听到心里去,这是第一你要发真实心。
第二种道理,「二者审思义」,审是详审,思是思维,你要要详审的思维,你听讲经说法,你得详详细细的听讲它的道理。这就是教诫他,「谓诫以审思而听,勿得过耳成空,如不闻故。」听法要听到心里,不要听到耳朵里,等于吹风一样,从耳朵里吹过去了,从耳朵里一过,没有了,一句也没有记得,为什么?没有听到心里,怎么会记着?那你听法,等于不听一样。不要说今天听了一座,就是听了三年,也等于没有听。再引《大智度论》,《智论》云:「听者端视如渴思饮,一心入于语义中。踊跃闻法生欢喜,如是之人可为说。」《大智度论》说,你听经的人,「端视」两个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着说法的人,因为如来说法,那时候没有经,现在我们看着经文,要端端正正的看着,你身体不要坐得歪歪扭扭,不要靠着桌子,手托到腮帮子上,起懈怠相,佛经上讲成佛的道理,度众生的道理,不发虔诚心怎么行呢!「如渴思饮」,心里像渴着想喝水一样,这是形容求法的心很恳切,如渴思饮一般。「一心入于语义中」,「一心」你不要打妄想,只要一个心,「入于语义中」,佛说法是个语言,语言里面含着义理,你要入到那个义理之中,不要光听那个语言,要入到义理之中。那听法怎么听呢?有的人听法听到开悟,就是这样听出来的。「踊跃闻法生欢喜」,「踊跃」是大欢喜的意思,你听法听了心里得了法乐,唉呀!这个法太妙太好了,真了解了,在心里生了一种法喜之心,法乐之心。「如是之人可为说」,像这样听法的人,你可以跟他说法。这就是「如今谛听!我当为汝说。」换过来说,你不是谛听的人,你跟他说法,说了他没有听,就是听了,只听到耳朵里,没有听到心里,这叫「失言」,你说的话都冤枉费气。那么真正来听法的人,你不说,这叫「失人」,你把这个人错过了,这个人是真正要听法的人,你怎么不说呢?所以「如是之人可为说」,应当说。
我讲经的方法,先消文、释义,再显理,前面我说过了,为什么要显理?应该显理才显理,不显不行,讲「谛听」是引证《新眼疏》上的。我的五种讲经方法,一、消文,二、释义,三、显理,四、劝修,五、举证,以上讲的就是劝修的话、举证的话,劝你要好好谛听,不要用生灭心听,不要打妄想来听,这样子就是劝修。前面解释真实义,引证《楞严经》。后面讲审思义,引证《大智度论》,这就是举证,举经、举论来证明,你就知道道源讲经的五种方法,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,古人解经都是这个样子。
再看着经文,「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」你要真真实实的听,你要详详细细的听,「审思」,审就是详审为义,你要详详细细的听,我应当为汝说,这是诫听许说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如来开口说法,就是从这里开口,这个说了,等于不说,就是这个实相般若的理体,观照般若的妙用,不是开口说出来的。你要会悟,是你悟出来的,所以这个地方说了,等于没有说出来。佛说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了,你的真心不能安住,叫我告诉你一个方法,怎么样安?「应如是住」,真心不能安住,妄心不能降伏,你叫我告诉你降伏妄心的方法,「应如是降伏其心」,「应如是住」,如是安住其真心,如是降伏其妄心,说了两个「如是」,这就是方法,《心印疏》注解上就有三种解释。
第一种解释,作显理的解释,怎样叫做「如是」呢?「如是」,就是「众生诸佛,本自如如,生佛一『如』,莫不皆『是』也。」你要想安住真心,你先要明白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的道理,释迦如来成了佛,他所证得的实相理体,并没有增加一点,因为实相理体它是如如不动的;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,我们的实相般若的理体,也没有减少一点,因为它是如如不动的,所以这叫「在佛不增,在凡不减。」「生佛一如」,众生跟诸佛,一如无二如,都是一个真如实相。「莫不皆是」,一切众生都是佛,所以释迦佛成佛了,他三叹奇哉!「一切众生悉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佛的眼,看见众生都是佛,他本来是佛嘛!那么你如是懂得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的道理,你把它推广开来,内而根身,外而器界,无不是如是实相般若的理体,实相般若理体,它徧一切法,内而根身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这五根身;外而器界,就是山河大地,统统是实相般若的理体,所以《金刚经》讲到下文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古人说:「青青翠竹,总是真如,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。」你看见青青的竹子,那就是真如的理体,你看着开着很茂盛的郁郁黄花,那就是实相般若,如此你去领悟实相般若之理,那你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,所以「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这是一种解释,你去会悟「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」的道理,悟到实相般若的理体就对了,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。
第二种解释,「如是」之义,约指着前文解释,并不是说你们发了菩提心,真心不能安住,妄心不能降伏嘛!你叫我给你讲个方法,你看我前面出入往返,穿衣吃饭,我的真心可走动了吗?你看我世尊的样子啊,你看我可打了妄想吗?我的真心没有走动,我的真心安住,我没有打妄想,妄心降伏了。怎样安住真心?怎样降伏妄心呢?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上去用功啊!你穿衣服,不要着穿衣服的相;你吃饭,不要着吃饭相;出入往返、行住坐卧,你不要着出入往返、行住坐卧的相,这样子真心就不会走动,真心安住,妄心不起,妄心自然降伏了。如是者,指前,你不要还有想个什么妙法,像外道跟你说一个秘密的法门,「法不传六耳」,「」說世尊告訴我們飯吃法門,住,我沒有打妄想,我的?你看見「。前关着门告诉你一个人,那是外道,释迦牟尼佛不是天天在那里化饭吃,那就是跟你说安住真心的妙法,就是跟你说降伏妄心的妙法。你就照着这样做就对了,那就是个妙法。说得那么简单,我前面说,穿衣、吃饭是我们生活最要紧的条件,无始劫来的习气,穿衣服被穿衣服所转动,吃饭被吃饭所转动,可是你用功不在穿衣吃饭上用,你在念佛堂上用,你在大殿上用,这都不是真功夫,所以平常佛门有一句话说:「法师的架子大,老修行的脾气大!」老修行,为什么会给他取名老修行呢?他是真正用功,念佛,一天不晓得念多少万声;参禅,一天不知要坐多少枝香,上殿、过堂全处处表现他在那里修行用功,结果你不能碰了他,碰到他,他发的脾气,比平常人的无明火还大。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无明火呢?他怎么这么大的脾气呢?我没有惹他嘛!他怎么就光大火,发大的脾气?你要晓得,那个功夫,不是真功夫,因为他没, 有在穿衣服吃饭,日用寻常生活上用功夫,所以碰到他了,他就发脾气!在这个地方,你就要觉悟,你不想用功,那跟你谈什么?你想用功,在哪里用?就在穿衣服、吃饭,日用寻常生活上去用功。所以古人说:「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;终日穿衣,未曾挂着一根纱。」你要是用功,用到这个地方,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,那你学佛学会了,就照着我前面那个样子,「如是而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。
第三种解释,「如是」二字,约开后释,就指着下面这部《金刚经》,按上中下根说,须菩提是上根,他已经开悟了,需要再听的人,讲到这里,中根的也开悟了!那么,不再讲下面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, , 下根人还是不得利益。所以还要说,就指着下文了,就开下文,「应如是住」,我下面要跟你讲怎么样住?「如是降伏其心」,我下面要跟你讲怎么样降伏妄心?向下所讲的,就是再高尚,还是中下之根,实际就是为下根人说的,可是这个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,而是《金刚经》法会上的下根。你们看《心印疏》上有两句话:「烧尾鼓浪成龙去,虾蟹犹然努眼睛。」烧尾,就是红尾巴的鲤鱼,鲤鱼跳龙门,就成了龙,鲤鱼一成了龙,鼓浪而去,鼓着水浪,已经成了龙了。叫「烧尾鼓浪成龙去」,鲤鱼变成龙了。而那些螃蟹跟蟆虾瞪着眼,不晓得怎么回事?鲤鱼怎么成了龙?螃蟹不信,蟆虾不信,都在瞪着眼睛,莫名其妙!这向下说经,都是为那些螃蟹、虾蟆说的,为那瞪眼睛的人所说的。《心印疏》上是这样形容的。这就是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