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「汝今谛聽!當爲汝說」,你要谛聽,我應當爲汝說,爲汝說,也就是爲大衆說;反過來說,你要是不谛聽,我不應當爲汝說。「谛聽」兩個字,有兩種意思:
第一、是真實之意,你要發真實心來聽,我們要求學佛法,要聽佛法,聽佛法不發真實心,怎麼能聽得懂呢?「一者真實義,謂誡以真實心聽,勿得以生滅心,而聽實相法故。」生滅心是什麼心呢?打妄想的心,一生一滅,生滅心叫妄想心,你拿生滅的妄想心,來聽這真實的佛法,你聽不懂的。《楞嚴經》上有兩句話:「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故須真心。」「緣心」就是緣影心,攀緣的心,就是生滅心,攀緣六塵的心,緣慮六塵的心,我們的心,生心動念,你想著什麼呢?不出六塵境界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你拿攀緣六塵的心來聽法,佛跟你說的真實妙法,都變成六塵之法,都變成緣法,都變成攀緣之法。《圓覺經》上也有這個話:「汝以旋心聽法,此法亦旋。」「旋」是旋轉的旋,你要是拿旋轉的心來聽法,那個法都跟著你旋轉。所以佛說的法不是真實法嗎?怎麼有的聽了開悟,有的沒有開悟呢?就是你用生滅心來聽,聽不到真實的道理。現在這個道裏你就要注意,都是同學在,當法師的都是一個口講,你們大家一起聽,怎麼有的聽的一句不漏,抽起簽來,他都能講得出來,怎麼有的講了一半,忘了一半?怎麼有的一句都講不出來呢?你一面聽,一面打妄想,我講了半天,你在耳朵上呼隆一下就過去了,沒有聽到心裏去,這是第一你要發真實心。
第二種道理,「二者審思義」,審是詳審,思是思維,你要要詳審的思維,你聽講經說法,你得詳詳細細的聽講它的道理。這就是教誡他,「謂誡以審思而聽,勿得過耳成空,如不聞故。」聽法要聽到心裏,不要聽到耳朵裏,等于吹風一樣,從耳朵裏吹過去了,從耳朵裏一過,沒有了,一句也沒有記得,爲什麼?沒有聽到心裏,怎麼會記著?那你聽法,等于不聽一樣。不要說今天聽了一座,就是聽了叁年,也等于沒有聽。再引《大智度論》,《智論》雲:「聽者端視如渴思飲,一心入于語義中。踴躍聞法生歡喜,如是之人可爲說。」《大智度論》說,你聽經的人,「端視」兩個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說法的人,因爲如來說法,那時候沒有經,現在我們看著經文,要端端正正的看著,你身體不要坐得歪歪扭扭,不要靠著桌子,手托到腮幫子上,起懈怠相,佛經上講成佛的道理,度衆生的道理,不發虔誠心怎麼行呢!「如渴思飲」,心裏像渴著想喝水一樣,這是形容求法的心很懇切,如渴思飲一般。「一心入于語義中」,「一心」你不要打妄想,只要一個心,「入于語義中」,佛說法是個語言,語言裏面含著義理,你要入到那個義理之中,不要光聽那個語言,要入到義理之中。那聽法怎麼聽呢?有的人聽法聽到開悟,就是這樣聽出來的。「踴躍聞法生歡喜」,「踴躍」是大歡喜的意思,你聽法聽了心裏得了法樂,唉呀!這個法太妙太好了,真了解了,在心裏生了一種法喜之心,法樂之心。「如是之人可爲說」,像這樣聽法的人,你可以跟他說法。這就是「如今谛聽!我當爲汝說。」換過來說,你不是谛聽的人,你跟他說法,說了他沒有聽,就是聽了,只聽到耳朵裏,沒有聽到心裏,這叫「失言」,你說的話都冤枉費氣。那麼真正來聽法的人,你不說,這叫「失人」,你把這個人錯過了,這個人是真正要聽法的人,你怎麼不說呢?所以「如是之人可爲說」,應當說。
我講經的方法,先消文、釋義,再顯理,前面我說過了,爲什麼要顯理?應該顯理才顯理,不顯不行,講「谛聽」是引證《新眼疏》上的。我的五種講經方法,一、消文,二、釋義,叁、顯理,四、勸修,五、舉證,以上講的就是勸修的話、舉證的話,勸你要好好谛聽,不要用生滅心聽,不要打妄想來聽,這樣子就是勸修。前面解釋真實義,引證《楞嚴經》。後面講審思義,引證《大智度論》,這就是舉證,舉經、舉論來證明,你就知道道源講經的五種方法,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,古人解經都是這個樣子。
再看著經文,「汝今谛聽!當爲汝說。」你要真真實實的聽,你要詳詳細細的聽,「審思」,審就是詳審爲義,你要詳詳細細的聽,我應當爲汝說,這是誡聽許說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如來開口說法,就是從這裏開口,這個說了,等于不說,就是這個實相般若的理體,觀照般若的妙用,不是開口說出來的。你要會悟,是你悟出來的,所以這個地方說了,等于沒有說出來。佛說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了,你的真心不能安住,叫我告訴你一個方法,怎麼樣安?「應如是住」,真心不能安住,妄心不能降伏,你叫我告訴你降伏妄心的方法,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「應如是住」,如是安住其真心,如是降伏其妄心,說了兩個「如是」,這就是方法,《心印疏》注解上就有叁種解釋。
第一種解釋,作顯理的解釋,怎樣叫做「如是」呢?「如是」,就是「衆生諸佛,本自如如,生佛一『如』,莫不皆『是』也。」你要想安住真心,你先要明白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的道理,釋迦如來成了佛,他所證得的實相理體,並沒有增加一點,因爲實相理體它是如如不動的;我們衆生在流轉生死,我們的實相般若的理體,也沒有減少一點,因爲它是如如不動的,所以這叫「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。」「生佛一如」,衆生跟諸佛,一如無二如,都是一個真如實相。「莫不皆是」,一切衆生都是佛,所以釋迦佛成佛了,他叁歎奇哉!「一切衆生悉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佛的眼,看見衆生都是佛,他本來是佛嘛!那麼你如是懂得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的道理,你把它推廣開來,內而根身,外而器界,無不是如是實相般若的理體,實相般若理體,它徧一切法,內而根身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根身;外而器界,就是山河大地,統統是實相般若的理體,所以《金剛經》講到下文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古人說:「青青翠竹,總是真如,郁郁黃花,無非般若。」你看見青青的竹子,那就是真如的理體,你看著開著很茂盛的郁郁黃花,那就是實相般若,如此你去領悟實相般若之理,那你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,所以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這是一種解釋,你去會悟「生佛一如,莫不皆是」的道理,悟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就對了,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。
第二種解釋,「如是」之義,約指著前文解釋,並不是說你們發了菩提心,真心不能安住,妄心不能降伏嘛!你叫我給你講個方法,你看我前面出入往返,穿衣吃飯,我的真心可走動了嗎?你看我世尊的樣子啊,你看我可打了妄想嗎?我的真心沒有走動,我的真心安住,我沒有打妄想,妄心降伏了。怎樣安住真心?怎樣降伏妄心呢?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上去用功啊!你穿衣服,不要著穿衣服的相;你吃飯,不要著吃飯相;出入往返、行住坐臥,你不要著出入往返、行住坐臥的相,這樣子真心就不會走動,真心安住,妄心不起,妄心自然降伏了。如是者,指前,你不要還有想個什麼妙法,像外道跟你說一個秘密的法門,「法不傳六耳」,「」說世尊告訴我們飯吃法門,住,我沒有打妄想,我的?你看見「。前關著門告訴你一個人,那是外道,釋迦牟尼佛不是天天在那裏化飯吃,那就是跟你說安住真心的妙法,就是跟你說降伏妄心的妙法。你就照著這樣做就對了,那就是個妙法。說得那麼簡單,我前面說,穿衣、吃飯是我們生活最要緊的條件,無始劫來的習氣,穿衣服被穿衣服所轉動,吃飯被吃飯所轉動,可是你用功不在穿衣吃飯上用,你在念佛堂上用,你在大殿上用,這都不是真功夫,所以平常佛門有一句話說:「法師的架子大,老修行的脾氣大!」老修行,爲什麼會給他取名老修行呢?他是真正用功,念佛,一天不曉得念多少萬聲;參禅,一天不知要坐多少枝香,上殿、過堂全處處表現他在那裏修行用功,結果你不能碰了他,碰到他,他發的脾氣,比平常人的無明火還大。他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無明火呢?他怎麼這麼大的脾氣呢?我沒有惹他嘛!他怎麼就光大火,發大的脾氣?你要曉得,那個功夫,不是真功夫,因爲他沒, 有在穿衣服吃飯,日用尋常生活上用功夫,所以碰到他了,他就發脾氣!在這個地方,你就要覺悟,你不想用功,那跟你談什麼?你想用功,在哪裏用?就在穿衣服、吃飯,日用尋常生活上去用功。所以古人說:「終日吃飯,未曾咬著一粒米;終日穿衣,未曾挂著一根紗。」你要是用功,用到這個地方,那你的真心自然安住,妄心自然降伏,那你學佛學會了,就照著我前面那個樣子,「如是而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。
第叁種解釋,「如是」二字,約開後釋,就指著下面這部《金剛經》,按上中下根說,須菩提是上根,他已經開悟了,需要再聽的人,講到這裏,中根的也開悟了!那麼,不再講下面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, , 下根人還是不得利益。所以還要說,就指著下文了,就開下文,「應如是住」,我下面要跟你講怎麼樣住?「如是降伏其心」,我下面要跟你講怎麼樣降伏妄心?向下所講的,就是再高尚,還是中下之根,實際就是爲下根人說的,可是這個下根不是普通的下根,而是《金剛經》法會上的下根。你們看《心印疏》上有兩句話:「燒尾鼓浪成龍去,蝦蟹猶然努眼睛。」燒尾,就是紅尾巴的鯉魚,鯉魚跳龍門,就成了龍,鯉魚一成了龍,鼓浪而去,鼓著水浪,已經成了龍了。叫「燒尾鼓浪成龍去」,鯉魚變成龍了。而那些螃蟹跟蟆蝦瞪著眼,不曉得怎麼回事?鯉魚怎麼成了龍?螃蟹不信,蟆蝦不信,都在瞪著眼睛,莫名其妙!這向下說經,都是爲那些螃蟹、蝦蟆說的,爲那瞪眼睛的人所說的。《心印疏》上是這樣形容的。這就是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