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走路的时候,也是在护念我们,也是在付嘱我们,这真是善之又善,真是「希有」之「善」,所以这样子就是承前赞善。
下面还要请法呢,丁一、承前赞善,丁二、因机设问,因机,因众生的根机,如来于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在那里「护念」众生,在那里「付嘱」众生,这些众生还是昏昏倒倒,他们没有看出消息来,所以为这一般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、众生,为这一般根机来假设一个问答,为他们来请问。下面问的问题,都是为这些中下之根的众生来请如来解释,向下经文叫做「依言般若」,依着言语解释般若,也是为这些中下之根而说的。
丁二、因机设问
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
须菩提他赞叹完了,「世尊」,又称呼一声:「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先消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这个名词,「阿耨多罗」翻成中国话叫「无上」,「三藐」翻「正等」,「三菩提」翻「正觉」。「三」是梵语的音声,不是中国数目字一二三的三,「菩提」叫觉,「三菩提」叫「正觉」,这是释迦如来果位上的一个名词。释迦佛成了佛,证得两个果位,一个叫智果,就是菩提果,一个叫理果,就是涅槃果,合起来理智不二,理智一如,就是一个佛果,分开来两个,都是佛的果,只要是佛的德号,是佛的果位,皆是超九界以独尊的,解释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从下往上消,「三菩提」,叫正觉,正觉这一个解释,就超过凡夫外道,六道凡夫迷而不觉,佛觉了叫「菩提」,凡夫里面还有外道呢?外道是邪而不正,所以「三菩提」叫「正觉」,就超过了六道凡夫以及外道,上面再加个「三藐」,「三藐三菩提」叫「正等」,超过了二乘,二乘是正觉,但他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,他的心不等,心是偏的,再加个「阿耨多罗」叫「无上」,超过菩萨,菩萨是自觉觉他,但是觉行不圆满,佛是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所以没有再上的了,没有谁比佛还再上了,叫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就是超九界以独尊的一个佛的智果,以上把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名词消通。
你要注意上面有一个「发」字,下面有一个「心」字,这不是讲世尊的果德,世尊成了佛有两个果,一个菩提果,一个涅槃果,前面讲过了,这不是讲世尊的菩提果,是讲善男子、善女人发了菩提心,你把上面的「发」和下面的「心」字忽略过去,这经文就讲不通了。要想成佛,先学佛发心,发什么心呢?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。这个道理你要是没了解清爽,比如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人,想着升官想着发财,这要发升官的心、发财的心,那是做个凡夫,也就是贪名贪利的心,升官是名,发财是利。你学了佛法,还要更一进步,光是升官发财还不够,还要皈依三宝,受持五戒,修行十善,这是发什么心呢?这是发人天乘的心,来生来世转一个人,来生来世可以生天,这个不出轮回,只能超出三恶道,不能超出六道轮回。那么我要超出六道轮回,要超出三界以外,要了生死,那要发什么心呢?发二乘的心。我自己要成佛,也要度一切众生成佛,这个发的是什么心呢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这么一比较,你就懂了,我们现在讲经说法的人太少,讲经说法要天天讲天天说,它有了熏习之力,将来要讲大乘起信论,你就注意:大乘起信论完全讲熏习的力量,讲熏习的力量就是天天给你讲经说法,你的耳道里充满了法音,你了解了什么叫做「发」,了解了什么叫做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这里面再分上中下根,上根,当时就发,中根,过了一个时期再发,下根,勉勉强强还是要发,为什么?因为天天在讲这个道理。现在我们生在末法时代,实在可怜!在社会上听不到法音,出了家到寺院里来,就是换了一个出家的衣服,唯一的修行,就是吃素,中国佛教以吃素为第一条戒律,没有吃众生肉,少造恶业是好的,但是吃了素干什么呢?光吃素能成佛吗?谁也没有听过这个话,不懂,不懂又怎能发心呢?所以发不起心来,出了家住在寺院里,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,在寺院里还是争名夺利,还是嫉妒障碍,这样子叫做冤枉出家,这能怪现在的出家人吗?不怪,没有善知识讲经嘛!他没有听到过,现在我们讲堂里出家的多,还没有剃头发的,只有几个同学,你们听到了,可要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你们没有听到不会发心,你们听到了就要发心,你能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你们才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刚才说到修五戒、十善,人天乘,那也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那就超过世间上求名利的一般人。在「《金刚经》」上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是多么的高尚,你必须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才是「《金刚经》」上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。
须菩提他的根机是够啦!他看见释迦如来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,就开悟了,其他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未开悟,那根机当然不够,但比普通的声闻、缘觉都高明得多。要注意经文,这个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,这一句不成问题。可是《心印疏》把它当成问题,就有三个问题,那么,在下半卷,完全讲的发菩提心,这就是对经文上颠倒错误。我刚才讲过,我们看注解,应该采取的则采取,不应该采取的不采取,譬如我说讲这部经的题目,讲「金刚」,有坚、利、明三义,讲般若有「三般若」,就是依着《心印疏》讲的,《新眼疏》则只讲到二个,没有讲到其相光明,那三般若配不上三了,只配了两个,因此我们看那个注解讲得好,就采取那个材料,以发菩提心来说,我不采取《心印疏》的那个大问题,这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怎么称为「善」?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,这下面有了问题:「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「云何」,就是如何,也就是怎么样,怎样安住他的真心?怎样降伏他的妄心?这个真心就是刚刚发心,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发起来了,菩提心发起来了怎么样呢?要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两句解释要把他记清爽,发菩提心,梵语菩提,此云叫觉,此云叫道,那么怎么样觉,怎么样道呢?佛的觉、佛的道,我们发这个心,要上求佛的觉道,下面还要化众生,你上求佛的觉道,不下化众生,那你还是发二乘的菩提心,不是大乘的菩提心。你要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这个心难得发起来,这个善男子,善女人居然发起来了,发起来了要晓得,他还是个凡夫,外面五欲六尘的境界,还要转动他,一转动,菩提心走了,没有安住,没有安住很苦恼,好不容易发起一个心,怎么又给打岔失掉了?须菩提长老就替这个发心的人来请问,他这个菩提心不能安住,有什么方法能够令他安住呢?菩提心为什么不能安住?因为有妄心,妄心就是贪图五欲,攀缘六尘的心。可是你已发了菩提心,为什么还要贪图五欲,攀缘六尘呢?凡夫嘛!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嘛!妄心现前,真心就走了,《新眼疏》说的汉贼不两立,有汉没有贼,有贼没有汉,妄心一起,真心不能安住了,第一要紧还是先降伏这个妄想心,有什么法子呢?请世尊说说,降伏这妄想心,云何降伏呢?就是怎么样能降伏妄想心呢?
到这里丙一、当机诚请,当机,就是须菩提诚恳的来请法,这一科讲完了,丙二、如来许说,他有请,如来就许可跟他说法,再分二小科,丁一、赞善印是,丁二、诫听许说,先赞叹他问得好,就印证他,你真是说得对,再诫听许可跟他说。再看着经文。
丙二、如来许说(分二,丁一、赞善印是,丁二、诚听许说)
丁一、赞善印是
佛言:善哉善哉!须菩提,如汝所说: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
「佛言:善哉,善哉!须菩提」,佛一连赞叹他两个「善哉」,这是加重口气说话的腔调,就是我们平常说话:「你太好了,太好了!」就是这个意思,没有什么高深玄奥的道理,可是《金刚经》上不言玄奥自然玄奥,不言高深自然高深,佛赞叹须菩提太好了,太好了!是怎样的太好呢?第一、你能在世尊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,日用寻常生活之中,领悟到般若之理,这太好了,第一个「善哉」!第二、你悟到了,你就挂念那些没有悟到的众生,你又替众生请问,这是好上加好,「善哉」,再加「善哉」,因此佛连赞叹两个「善哉,善哉!」
再叫一声「须菩提」当机者,叫一声「须菩提」当机者也就是叫我们。佛的经都是问答题,一问一答,跟普通说的白话一样的,难懂是你少听少研究之故,你研究通了,就像两个人说普通话一样,每逢叫须菩提,就是叫他注意听,实实在在就是叫我们注意听,叫一声「须菩提」,就要印证他说得对,「如汝所说」,如你上面所说的那两句话,说得很对。是哪两句话呢?就是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「如来」,就是世尊自己称自己,说我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」,上面你是这样赞叹我的,我现在给你印证,你赞叹的对!这是世尊爱听人家赞叹人家,说他的好话吗?你这样解释,你是凡夫的境界了。世尊还会爱听好话吗?因为世尊自从成佛以来,无时无刻不在护念众生,不在付嘱众生,一举一动,都是在护念,都是在付嘱众生,可惜弟子们没有看出消息来,今天被须菩提看出消息来,他赞叹如来真是「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所以你赞叹我的这两句话,赞叹得太对了,我如来就是这样子护念弟子、付嘱弟子的,不但在讲堂说法护念你们,在日常生活中,一举一动,无不是在给你们作榜样、作模范。所以我们要学佛,在哪里学呢?不是光在学佛说法,要学佛的行持,一举一动,都在给你们作榜样、作模范,我们就跟着学。须菩提赞叹得对,如来就印证你赞叹得对。下面要许他说法了,许他说法,先要诫听。
丁二、诫听许说
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善男子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