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,也是在護念我們,也是在付囑我們,這真是善之又善,真是「希有」之「善」,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贊善。
下面還要請法呢,丁一、承前贊善,丁二、因機設問,因機,因衆生的根機,如來于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那裏「護念」衆生,在那裏「付囑」衆生,這些衆生還是昏昏倒倒,他們沒有看出消息來,所以爲這一般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、衆生,爲這一般根機來假設一個問答,爲他們來請問。下面問的問題,都是爲這些中下之根的衆生來請如來解釋,向下經文叫做「依言般若」,依著言語解釋般若,也是爲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。
丁二、因機設問
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
須菩提他贊歎完了,「世尊」,又稱呼一聲:「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先消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這個名詞,「阿耨多羅」翻成中國話叫「無上」,「叁藐」翻「正等」,「叁菩提」翻「正覺」。「叁」是梵語的音聲,不是中國數目字一二叁的叁,「菩提」叫覺,「叁菩提」叫「正覺」,這是釋迦如來果位上的一個名詞。釋迦佛成了佛,證得兩個果位,一個叫智果,就是菩提果,一個叫理果,就是涅槃果,合起來理智不二,理智一如,就是一個佛果,分開來兩個,都是佛的果,只要是佛的德號,是佛的果位,皆是超九界以獨尊的,解釋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從下往上消,「叁菩提」,叫正覺,正覺這一個解釋,就超過凡夫外道,六道凡夫迷而不覺,佛覺了叫「菩提」,凡夫裏面還有外道呢?外道是邪而不正,所以「叁菩提」叫「正覺」,就超過了六道凡夫以及外道,上面再加個「叁藐」,「叁藐叁菩提」叫「正等」,超過了二乘,二乘是正覺,但他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,他的心不等,心是偏的,再加個「阿耨多羅」叫「無上」,超過菩薩,菩薩是自覺覺他,但是覺行不圓滿,佛是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所以沒有再上的了,沒有誰比佛還再上了,叫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就是超九界以獨尊的一個佛的智果,以上把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名詞消通。
你要注意上面有一個「發」字,下面有一個「心」字,這不是講世尊的果德,世尊成了佛有兩個果,一個菩提果,一個涅槃果,前面講過了,這不是講世尊的菩提果,是講善男子、善女人發了菩提心,你把上面的「發」和下面的「心」字忽略過去,這經文就講不通了。要想成佛,先學佛發心,發什麼心呢?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。這個道理你要是沒了解清爽,比如我們在社會上做一個人,想著升官想著發財,這要發升官的心、發財的心,那是做個凡夫,也就是貪名貪利的心,升官是名,發財是利。你學了佛法,還要更一進步,光是升官發財還不夠,還要皈依叁寶,受持五戒,修行十善,這是發什麼心呢?這是發人天乘的心,來生來世轉一個人,來生來世可以生天,這個不出輪回,只能超出叁惡道,不能超出六道輪回。那麼我要超出六道輪回,要超出叁界以外,要了生死,那要發什麼心呢?發二乘的心。我自己要成佛,也要度一切衆生成佛,這個發的是什麼心呢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這麼一比較,你就懂了,我們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,講經說法要天天講天天說,它有了熏習之力,將來要講大乘起信論,你就注意:大乘起信論完全講熏習的力量,講熏習的力量就是天天給你講經說法,你的耳道裏充滿了法音,你了解了什麼叫做「發」,了解了什麼叫做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這裏面再分上中下根,上根,當時就發,中根,過了一個時期再發,下根,勉勉強強還是要發,爲什麼?因爲天天在講這個道理。現在我們生在末法時代,實在可憐!在社會上聽不到法音,出了家到寺院裏來,就是換了一個出家的衣服,唯一的修行,就是吃素,中國佛教以吃素爲第一條戒律,沒有吃衆生肉,少造惡業是好的,但是吃了素幹什麼呢?光吃素能成佛嗎?誰也沒有聽過這個話,不懂,不懂又怎能發心呢?所以發不起心來,出了家住在寺院裏,不在社會上爭名奪利,在寺院裏還是爭名奪利,還是嫉妒障礙,這樣子叫做冤枉出家,這能怪現在的出家人嗎?不怪,沒有善知識講經嘛!他沒有聽到過,現在我們講堂裏出家的多,還沒有剃頭發的,只有幾個同學,你們聽到了,可要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你們沒有聽到不會發心,你們聽到了就要發心,你能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你們才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剛才說到修五戒、十善,人天乘,那也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那就超過世間上求名利的一般人。在「《金剛經》」上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是多麼的高尚,你必須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才是「《金剛經》」上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。
須菩提他的根機是夠啦!他看見釋迦如來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,就開悟了,其他的善男子、善女人未開悟,那根機當然不夠,但比普通的聲聞、緣覺都高明得多。要注意經文,這個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,這一句不成問題。可是《心印疏》把它當成問題,就有叁個問題,那麼,在下半卷,完全講的發菩提心,這就是對經文上顛倒錯誤。我剛才講過,我們看注解,應該采取的則采取,不應該采取的不采取,譬如我說講這部經的題目,講「金剛」,有堅、利、明叁義,講般若有「叁般若」,就是依著《心印疏》講的,《新眼疏》則只講到二個,沒有講到其相光明,那叁般若配不上叁了,只配了兩個,因此我們看那個注解講得好,就采取那個材料,以發菩提心來說,我不采取《心印疏》的那個大問題,這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怎麼稱爲「善」?他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,這下面有了問題:「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「雲何」,就是如何,也就是怎麼樣,怎樣安住他的真心?怎樣降伏他的妄心?這個真心就是剛剛發心,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發起來了,菩提心發起來了怎麼樣呢?要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這兩句解釋要把他記清爽,發菩提心,梵語菩提,此雲叫覺,此雲叫道,那麼怎麼樣覺,怎麼樣道呢?佛的覺、佛的道,我們發這個心,要上求佛的覺道,下面還要化衆生,你上求佛的覺道,不下化衆生,那你還是發二乘的菩提心,不是大乘的菩提心。你要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這個心難得發起來,這個善男子,善女人居然發起來了,發起來了要曉得,他還是個凡夫,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,還要轉動他,一轉動,菩提心走了,沒有安住,沒有安住很苦惱,好不容易發起一個心,怎麼又給打岔失掉了?須菩提長老就替這個發心的人來請問,他這個菩提心不能安住,有什麼方法能夠令他安住呢?菩提心爲什麼不能安住?因爲有妄心,妄心就是貪圖五欲,攀緣六塵的心。可是你已發了菩提心,爲什麼還要貪圖五欲,攀緣六塵呢?凡夫嘛!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嘛!妄心現前,真心就走了,《新眼疏》說的漢賊不兩立,有漢沒有賊,有賊沒有漢,妄心一起,真心不能安住了,第一要緊還是先降伏這個妄想心,有什麼法子呢?請世尊說說,降伏這妄想心,雲何降伏呢?就是怎麼樣能降伏妄想心呢?
到這裏丙一、當機誠請,當機,就是須菩提誠懇的來請法,這一科講完了,丙二、如來許說,他有請,如來就許可跟他說法,再分二小科,丁一、贊善印是,丁二、誡聽許說,先贊歎他問得好,就印證他,你真是說得對,再誡聽許可跟他說。再看著經文。
丙二、如來許說(分二,丁一、贊善印是,丁二、誠聽許說)
丁一、贊善印是
佛言:善哉善哉!須菩提,如汝所說: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
「佛言:善哉,善哉!須菩提」,佛一連贊歎他兩個「善哉」,這是加重口氣說話的腔調,就是我們平常說話:「你太好了,太好了!」就是這個意思,沒有什麼高深玄奧的道理,可是《金剛經》上不言玄奧自然玄奧,不言高深自然高深,佛贊歎須菩提太好了,太好了!是怎樣的太好呢?第一、你能在世尊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,日用尋常生活之中,領悟到般若之理,這太好了,第一個「善哉」!第二、你悟到了,你就挂念那些沒有悟到的衆生,你又替衆生請問,這是好上加好,「善哉」,再加「善哉」,因此佛連贊歎兩個「善哉,善哉!」
再叫一聲「須菩提」當機者,叫一聲「須菩提」當機者也就是叫我們。佛的經都是問答題,一問一答,跟普通說的白話一樣的,難懂是你少聽少研究之故,你研究通了,就像兩個人說普通話一樣,每逢叫須菩提,就是叫他注意聽,實實在在就是叫我們注意聽,叫一聲「須菩提」,就要印證他說得對,「如汝所說」,如你上面所說的那兩句話,說得很對。是哪兩句話呢?就是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「如來」,就是世尊自己稱自己,說我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,上面你是這樣贊歎我的,我現在給你印證,你贊歎的對!這是世尊愛聽人家贊歎人家,說他的好話嗎?你這樣解釋,你是凡夫的境界了。世尊還會愛聽好話嗎?因爲世尊自從成佛以來,無時無刻不在護念衆生,不在付囑衆生,一舉一動,都是在護念,都是在付囑衆生,可惜弟子們沒有看出消息來,今天被須菩提看出消息來,他贊歎如來真是「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所以你贊歎我的這兩句話,贊歎得太對了,我如來就是這樣子護念弟子、付囑弟子的,不但在講堂說法護念你們,在日常生活中,一舉一動,無不是在給你們作榜樣、作模範。所以我們要學佛,在哪裏學呢?不是光在學佛說法,要學佛的行持,一舉一動,都在給你們作榜樣、作模範,我們就跟著學。須菩提贊歎得對,如來就印證你贊歎得對。下面要許他說法了,許他說法,先要誡聽。
丁二、誡聽許說
汝今谛聽!當爲汝說。善男子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