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大权示现,果后行因,来辅佐释迦佛行教化的。这个故事从那儿来的呢?要记住,来源是在「大唐西域记」里面玄奘法师说的,这也就是佛门中有一句话:「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。」这一尊佛出世来弘法,不要有第二尊佛,才不会使众生的信仰心分散,千佛都来护持,都示现弟子身。我们讲到哪里,学到哪里,比如有一位法师在这里弘法,我们大家都去帮忙、辅佐他的法,你不要跟他争着弘法,一争着弘法,就是嫉妒障碍,结果把这个法会破坏了。比如有一位法师,他要请别的法师说法,他在讲座上,摆了两个法座,他请了法师上座之后,自己也坐上,他先介绍,一般请法师说法,顶多讲一个半小时,但是他介绍法师就讲了一个多钟头,介绍完了他才叫法师开口说法,这样听法的人都已经疲倦劳累了,这就是存心嫉妒障碍,叫那位法师不要说法。还有一次,他请个法师去说法,他先向他说,时间不多,你讲十分钟就好,那位法师说:给我十分钟,还没有讲,时间就不够了,我不想讲了。他又觉得难为情,因此说:那你讲十五分钟吧!像这样,你请什么法师,请什么法,这就是嫉妒障碍的心,结果把法会道场给破坏了,因为他不懂得「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」的道理。要用凡夫心嫉妒障碍,争人我、争是非,不是弘法,争人我、争是非,哪是弘法?释迦佛会下,成了佛再来的很多,如众所知道的,观世音菩萨,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再来,这个须菩提尊者是青龙陀如来再来。
「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」,要听般若经的这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僧跟大众,就是除了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来听法,其他还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还有国王大臣及一切人民很多,都叫「大众」。大众听经都在打坐,各有一个本位,你要出来请法,得有请法的礼节,得由你的本位而起,「即从座起」,是从你的本位上站起来,站起来要行礼,「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」,「偏」是偏到一边,「袒」是把它显露出来,这就是袈裟在听经的时候,名叫通肩搭衣,台湾叫披衣,通肩披衣,通肩是两个肩都盖起来,因为在那打坐的时间久了,恐怕受了风寒,可是你要出来顶礼,得把右肩显露出来,这叫「偏袒右肩」。我们中国出家人,因为便服很多,短衫、长衫,再加上一件大袍,叫海青,再披个袈裟,所以用不着通肩披衣,袈裟一搭到身上,就是「偏袒右肩」之相。「右膝着地」,跪下来,两个膝盖跪下去,叫长跪,两个膝盖跪下去,不能长久,两个膝盖要长跪下去,除了地上菩萨才可以,凡夫二乘人,要是两个膝跪下去,都跪不久,一定要依着佛定的方便规矩,不跪下来不合礼节,跪下来要请问佛法,于是要「右膝着地」,一个膝盖着到地上。「合掌恭敬」,两个手合起来,表示意业恭敬。「而白佛言」,这个时候跟佛说话,「恭敬」两个字要冠上去,身业恭敬、意业恭敬,还要冠到下面,口业恭敬,叫三业虔诚、三业恭敬。
还有个问题,为什么要「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」?为什么不「偏袒左肩」,为什么不「左膝着地」呢?这是顺着印度的风俗习惯礼节,印度是以右为上,社会上的人统统以右边为上,你要是以左为上,他说你不对,这就是顺乎世间法的礼节,我们也以右为上,这是顺乎世间法。是否顺乎佛法呢?因为佛法是向右转顺法性,我们绕佛也是向右转、向右绕,向右才顺法性,向左则顺生死,所以请法要「偏袒右肩」,要「右膝着地」,一个膝盖着地,这叫合乎世间法的礼节,也合乎法性,这就是身业虔诚。「合掌恭敬」表示意业,这个意业无相,意业就是表示我们的心,我们很虔诚的心,要怎样表示出来呢?两个掌合起来表示一心,两个手分开,表示散乱。「合掌」表示一心请法、听法,合掌表示意业虔诚、意业恭敬。「而白佛言」,在下弟子跟世尊说话叫做「白」。世尊在上,跟在下的弟子说话,叫做「告」,叫「上白下告」。「而白佛言」,就是执弟子礼,跟佛说话,要虔诚、要恭敬,这表示口业虔诚、口业恭敬,这是请法的礼节。
「希有!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此科文是「承前赞善」,承着前文而加以赞美,「善」就是美善。「希有!世尊。」「希有」就是稀奇少有,这是赞善之词,他还没有请法,世尊还没有说法,他为什么一开口就赞叹「希有」呢?这是承着前文赞善的,前文就是发起序,在过去,长老须菩提如是,大众弟子也都如是,以为世尊说法,是在讲堂里才说法的,今天须菩提才看出来,世尊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,在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就是在说法,这是他过去没有看到这段消息,今天看出来了,世尊真是大慈大悲,一举一动,无不是「护念」弟子,无不是「付嘱」弟子们,因此赞叹佛甚为「希有」,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,就是在讲经说法,这不是太希奇少有了吗!在须菩提自己份上,也开口说了一句:「希有」,过去听佛说法听到现在,「阿含十二,方等八」,听了二十年,「二十二年般若谈」,这《金刚经》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五百七十七卷,这二十二年的般若经快说完,也就是最少也在佛说法四十年之后了,自从亲近佛就听佛法,未看到过此段消息,没有悟到日用寻常生活,就是表现实相般若的本体,观照般若的妙用。今天忽然间开悟了,在须菩提自己本份上也觉到希奇少有。所以在佛那一边赞叹「希有」,在须菩提自己这一边,以前没有悟,今天悟到,也赞叹「希有」。总之,是承着前文,承着发起序赞叹的,没有「希有」这两字的赞叹,发起序跟正宗分连贯不起来。所以我们讲显理之词,讲显浅的道理及显深的道理把它连贯起来,在经文上就是用「希有」二字连贯起来。要是那个发起序,不是表现实相般若的本体,观照般若的妙用,须菩提尊者怎么还没请法,还没听佛说法,先赞叹希有呢?所以有「希有」这两个字,就跟前文连贯起来了。
下边就称呼一声「世尊」,谁希有?世尊希有,在穿衣吃饭,日用寻常生活之中,就在表现实相般若的本体,观照般若的妙用。这真是太希有了!自己这一边不是希有吗?自己得了希有,还是看见佛表现出来的,自己才开悟,自己开悟的希有,还是佛的希有,所以要赞叹佛,称一声「世尊」。以前讲过了,为世出世间之所尊,称为「世尊」,就如现在我们称一声师父一样:「唉呀,真是太希有了,师父!」就是这样的口气:「希有!世尊。」
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「如来」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,它的意义有二种解释:一种解释是「乘如实道来成正觉」,那是指着应化身佛。另一种解释,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这是讲法身如来。这个地方就是讲的应化身如来。但是有一部《金刚经》注解,叫《金刚经》讲义,在台湾翻版,不晓得流通多少,大家认为只有这一部讲义讲得最好,那讲义上对「如来」二字的解释,都解释为法身如来,这种说法我不大赞成,你看看,这地方哪是讲法身如来呢?你讲可以的,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那就是讲法身如来,但是这地方是须菩提赞叹释迦牟尼佛,所以看注解应该采取的采取,不应该采取的不能采取,要有抉择智慧。「希有!世尊。」他得说出来,怎么样希有呢?「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」「护念」,如来的心常常加护弟子,现在叫加被,如来的心常常在加被我们,也叫加护,如来的心常常怀念我们,没有一时忘记了我们,这叫「护念」,这是讲如来的心业、意业,对于弟子常常加护,常常怀念。如来的口业常常「委付叮嘱」,佛把他所得的法,传授给我们叫「付」,「委付」是详详细细的传授给我们叫「委付」。「叮嘱」,「嘱」是如来告诉我们、开示我们,要我们依着所听的道理,好好的如法修行,说了再说,叫叮咛,也叫「叮嘱」,这是说如来的口业,对我们这些弟子,常常「委付叮嘱」。「护念」、「付嘱」,把这个文消好了。
「善」字怎么样讲呢?在过去「善」就是善巧方便,释迦如来成佛之后,如证而说,说《华严经》,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萨都得了利益,还有这些凡夫二乘根机的不得利益。所以释迦佛就从最浅显的地方说起,说人天乘,说声闻、缘觉乘。这就是说阿含经,一说说了十二年,佛的本意,他是为令众生成佛,不是说了人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就达到目的,于是再说方等经八年,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,他是赞叹大乘而呵斥小乘的,就是你过去学了的没有用,是告诉小乘人过去所学的那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说的法,因为你的根机不够,所以先学小乘法就如同小学毕业了,那个学问不够用,你得再学大乘佛法。方等经说了八年后,再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,这般若经纯粹是谈大乘智慧的道理。这些二乘的根机,证了阿罗汉、辟支佛以后,他了脱生死了,他认为「所作已办,具诸佛法。」我的生死了脱了,我三界已出去了,我脱出轮回之苦了,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呢?「具诸佛法」,佛法都具足了,还说什么般若呢?怎么样劝导他,他也不爱动,于是佛就在般若会上加以善巧方便,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讲课,去讲般若经。佛说我今天不要讲,你替我讲一座好吧!他们本来是小乘人,硬要学佛来讲大乘佛法,这叫「嘱小化大」,小乘人来化大乘菩萨,这就是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,你看,你们所教的都是大菩萨,你自己讲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,你们怎么不发大心呢?这就叫做「善」,善巧方便接引这些二乘人,叫他们回小向大,但是在般若法会上讲这个「善」是可以,还不是《金刚经》上的「善」,这个善不算希有,般若法会上讲那个「善」,「转教付财,将大付小,以引小入大。嘱小化大,以大激小,皆如来之方便护念也。」这个善在般若法会上常常这样做,做二十二年之久,那不算希有之善。《金刚经》上这个善巧方便,是真希有之善,怎样希有之善呢?就是我们过去认为世尊在讲堂上说法,加护我们、付嘱我们,不晓得佛就在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