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界的依正二报,他也不随文作观,《八十八佛忏悔文》要好好忏罪,他也没有忏,绕佛也没有念佛,他只怕累倒了,这种叫随众打混的人,他去了没有呢?不去不行,不去犯规矩,去了不开腔,更不用功,这种人在随众打混,混了几十年,你那个臭皮囊混了几十年,不能长生不老,也没有把它养好,这种人冤枉上加冤枉,你为什么出家?你为什么去做早晚功课?在家人起来再早,天一亮起来,我们四点钟起来干嘛!你看冤枉不冤枉?你起来这么早干什么?早殿下来天还没有亮,结果你一点功都没有用,念个《楞严咒》也没有念,你看干什么?这叫冤枉上加冤枉。

  现在这种人知道上早晚殿要用功的,一天才有两个小时,不上早晚殿的时间,一天从早到晚很长,你都认为那不是用功的时间,那就大大的错误,就算上早晚殿那两个小时,你真正的用功了,念什么都随文作观,叫它妄想不起,真正用功了,早起打坐三十分钟能真正用功数数鼻息,一点妄想没敢打起来,这就是了不得了,那用功也只有两个小时,平常一天还有十几个小时呢,除了夜里睡觉七个小时以外,其他的时间很多,你都认为不是用功的时间,那不是大大的错误吗?用功在哪里用?在日常生活上用,穿衣服,你不要着穿衣服相;吃饭,不着吃饭的相;走路,不着走路的相;做事务,不着事务的相,这个你会用功了,尤其是穿衣服吃饭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「食时着衣持钵」,开头就讲好像最没有意思的两句话,讲《金刚经》讲玄妙之理,讲穿衣服吃饭干什么?不晓得这穿衣吃饭两件事,染污人心染污得最厉害,无始劫来,就在穿衣服,就在吃饭,到现在这个习气深厚,不要说不用功的人,这两关你过不来,真正用功修行的人,穿衣吃饭不着相,还是很难做到。不相信的话,等下了课,有一个卖海青的来了,有长衫也有中褂,带来各色各样的东西,那里面各种的料子都有,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件,料子还好,价钱又便宜,一穿上去还很漂亮,于是大家都围着看,都伸手摸摸,这是什么料子,看起来真美耶!(同学听到此时大笑)由此可知穿衣染污人染污得很厉害。再说到吃饭,今天饭菜不大对口,就生烦恼,动瞋恨;今天的菜饭对口,就是吃饱了,还要加上半碗,肚子胀得要命,还要吃,被好菜转动了,自己还不知道,它染污人染污得厉害,那是无始劫来的习气,所以穿衣吃饭,你得会用,古人说:「终日穿衣,不着一条纱;终日吃饭,没嚼一粒米。」这样子你算是会穿衣服、会吃饭,我天天穿衣服,这个衣服是用线做的,线就叫纱,现在纺纱厂就是纺线的厂,我天天穿衣服,我没有穿到一根线,我没有穿到一根纱;饭是米做的,这一碗饭多少米?我终日吃饭,没嚼到一粒米,这样你才没有着穿衣服的相,没有着吃饭的相,你这样才叫无罣无碍,不然,谁给你罣碍了?就那衣服饭菜给你罣碍了,这些都是无始劫来的习气,不是今生的习气,要好好的注意!这就是说,你不用功则已,要用功从哪里下手呢?就从对治穿衣服吃饭这地方下手。那么不穿衣服不吃饭吧!凡夫不穿衣服怎么可以呢?我们又不是裸体外道,不吃饭饿死了当饿鬼,怎么修行呢?所以,衣服要穿、饭要吃,但不要着相,打从这地方用功。这个相要摆脱很困难,这是无始劫的习气。现在我讲一个公案:永嘉禅师着有《证道歌》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,永嘉禅师在六祖惠能大师座下开悟,叫「一宿觉」,在他那里睡了一个晚上,就大彻大悟。实际上那是六祖门下为尊重六祖,给永嘉禅师起的德号,永嘉禅师在还没有见六祖之前,就已经大彻大悟了,不过是请六祖给印证一下罢了!并不是在六祖那里睡了一夜才开悟的。永嘉大师有一个妹妹,也是出了家当比丘尼,这也是了不得,都是有大善根的,当永嘉禅师从六祖那儿印证回来,这位比丘尼去见永嘉禅师,请求为她印证一下,永嘉禅师就跟她谈禅宗的道理,谈到最后这位比丘尼答了一句:「寸丝不挂」,就是说身子上,虽然穿了一身的衣服,但一寸的丝、一寸的线都没有挂到身上,这就是无罣无碍,就是通身放下,当时永嘉禅师就印证说:「如是如是!」表示你见的道理见得对,这位比丘尼就谢法走了,要出去之际,永嘉禅师要再考验她一下说:「喂!你那袈裟角拖到地下去了!」她就回头望一下,永嘉禅师大喝一声:「嘿!好一个寸丝不挂!」由这公案你就知道穿衣服的习气,很难摆脱,她搭着袈裟,来向永嘉禅师请法,礼谢磕头要走了,永嘉禅师印证她寸丝不挂对了,走时说她袈裟没有搭好,拖到地下去了,她就不自觉的回头看了一下,看看袈裟角怎么拖到地下去了,就被永嘉禅师喝斥:「好一个寸丝不挂!」寸丝不挂,你怎么回头看什么袈裟角?你就晓得讲究用功很难!尤其是穿衣服、吃饭的相,要把它解脱很难很难,但是不把它解脱,你永远不能开般若智慧。那么,释迦佛所证当然是究竟解脱,穿衣服不着衣服的相,吃饭不着吃饭的相,乃至于出入往返、行住坐卧,一切解脱,这就是大权示现给我们看的,指示我们日用寻常生活之中,能找一个下手处,能找一个立据点,你就从这里下手,你用功在哪里用功,修行在哪里修呢?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下手用功。你立据点在哪个地方安住脚呢?就在这日用寻常生活之中,能够给你功夫打不死,不能叫它走动,这才是真功夫,那你的般若智慧快启发出来了。这是讲深一层的道理,出入往返、穿衣吃饭、日常生活,无非是显实相般若的理体,显观照般若的妙用。那么,合起来穿衣吃饭,出入往返,是文字相,也就是文字般若,那就是一部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都在那里。释迦佛把《金刚经》给你说完了,但是须菩提长老,他确实是看到了这个消息,所以他向下才开口赞叹!那么其他中根下根的人呢?没有看到这个消息,于是须菩提才替众生请问,世尊再说法,无非是对中下根的人说的,上根利智的人,像须菩提已经听懂《金刚经》,不要再说了。

  这个显理,浅的显理,依戒定,发起智慧;深的显理,日常生活,即是显实相般若的理体,观照般若的妙用,已经讲过了,你要印证我讲经的方法,第一消文,第二释义,第三显理,不显理不行,释迦如来说经就为显理,不显理怎么行?尤其讲《金刚经》,你不讲显理的这一段话,那就跟正宗分接不上头。

  讲到这里,这三大分中的序分已经讲完了,三十二分的本子就是第一分讲完。从第二分起到第三十二分前半分都是正宗分,分四大科,大科下面有小科。甲二、正宗分里面分四科,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按信、解、行、证分四大科,先讲信,先把信心生起来,生个什么信心呢?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的信心,简略的说明,叫做略明降住生信分,再分四小科,丙一、当机诚请,这就是从第二分起,当机者须菩提很虔诚的来请法,再分二小科,丁一、承前赞善,承着前面的经文,称赞其善哉。丁二、因机设问,应着众生的根机,还有看不到释迦如来那一段日常生活就是说法的道理,还得替他们请问。先讲第一科,承前赞善,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,是善现启请分第二,「善现」就是须菩提尊者的翻译,再看经文。

  【善现启请分第二

   甲二、正宗分(分四,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乙二、推广降住开解分,乙三、究竟降住起修分,乙四、决定降住成证分)

  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(分四,丙一、当机诚请,丙二、如来许说,丙三、当机愿闻, 丙四、如来开示)

  丙一、当机诚请(分二,丁一、承前赞善,丁二、因机设问)

  丁一、承前赞善

  时,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希有!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

   「时,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」这是要请法的一个礼节,表示三业虔诚、三业恭敬。先消文,「时」,就是指释迦如来吃了饭,洗了脚,敷座而坐这个时候,就是离言说《金刚经》已经说好了,须菩提尊者已经大彻大悟了,但是还有其他的人没有开悟,还没有见到这个光景,这是须菩提尊者要替他们请问。「长老须菩提」,「长老」者,就是道德长、戒腊老,德腊俱高的尊称,也叫德腊俱尊,「长老」这两个字,一个指道德,一个指戒腊,这个「老」不按世间年龄来算,是按他受戒的戒腊来算,受戒之后,结一个夏,算一个戒腊,他受戒很早,道德又很高,所以尊称他叫「长老」,谁德腊俱尊就称「长老」,比如《阿弥陀经》上有十六尊者,称十六长老,如长老舍利弗、摩诃目犍连尊者等,都称「长老」。「长老」是德腊俱尊的通称,还有一个别名呢?这位长老的名字叫什么呢?是「须菩提」长老,梵语「须菩提」,含多义故,经存梵名,翻译成中国话,或翻成「空生」,或翻成「善吉」,或翻为「善现」。须菩提家里是个大财主,当他出生的时候,守库藏的人来报告说,库藏里的七宝都空了、不见了,因此叫「空生」。他家人特地请一个看相先生来看这小孩子,为什么他一生出来,家里的七宝都不见了呢?看相的人给他看了相,算了命,说这孩子最吉祥,你们不要害怕,他不是个不好的小孩,而是最吉祥的小孩,所以又叫「善吉」。过了七天之后,守库藏的人又来报告说,不见的七宝又都重现出来了,因此又叫他为「善现」。梵语「须菩提」有这三种意思,这叫含多义不翻。这是按他的机说,他本来是学声闻小乘的,回小向大,在般若法会上,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,解悟空理他第一。在般若法会上,释迦佛叫他转教付财菩萨,叫他替这些大菩萨说般若法,这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法师讲经,请你来代座的意思,请他来代表佛说法,他虽然还是个声闻乘,但他解空第一,他可以说般若的道理,这是按他现在的迹相,示化的事迹上讲。按他的本位,是青龙陀如来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