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现在中国这个座具要废掉,不知那个祖师有智慧,把它改成拜具,因为拜具上殿要拜佛还是用得着,实际打坐不用它。「敷座」,就是用这打坐,过去打坐就要用这座具,它也叫卧具,在睡觉时把它撑开,那是独身的被卧单,撑开来作被单,叫卧具,把它反过来就是坐垫。「敷座而坐」,就是把座具展开,我们叫展具,「敷」就是敷座而坐,就是结跏趺大座坐下来。

  发起序,消文、释义、显理。消文释义过了,现在要显理。显理分两段,第一段是浅的道理,第二段是深的道理,不显理不行,不显理发起序发起正宗分,会接不上头,这正宗分讲的什么道理呢?正宗分,讲我空,法也空,至少讲的是二空的道理,连空也空,讲的三空的道理。这个发起序写了一段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吃了饭,打坐,这跟下面《金刚经》讲的三空道理怎么样能发起呢?《金刚经》下面须菩提请问,释迦如来解答,问的什么道理,答的什么道理呢?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。全部《金刚经》都是这两个问题,答复这两个问题,全部《金刚经》贯始贯终,就是发挥这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的道理。那么发起序托钵化饭回来,吃好打坐,跟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有什么关系呢?所以非显理,接不上头。

  第一、按浅的道理讲,这个发起序是发起正宗分的,正宗分讲的是般若智慧,讲三般若:文字般若,观照般若,和实相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。发起序讲的是持戒、修定。释迦如来说了四十九年法,不出于三大科,也就是不出于三个字,叫戒、定、慧,目的是开智慧,智慧从何来的呢?智慧人人本具,各个不无,我们的智慧怎么没有现前呢?我们本具的智慧,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,所以需要开,开是启开,也是启发,要依着佛说的道理,把它启发出来,把它启开出来,这叫开智慧,但是智慧要怎样才能启开呢?必须得修定,怎样才能入定呢?必须得持戒,所以第一、持戒,第二、修定,第三、开智慧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」发起序这一段托钵吃饭,敷座而坐,怎能发起般若智慧呢?因为它是讲戒、讲定的。「尔时世尊食时」,决定要守吃饭的时间,这是戒律,过午不食。一定要「着衣持钵」,这是戒律。到了「舍卫大城乞食,次第乞已」,还是戒律。把饭化了满钵回来,「饭食讫,收衣钵」,还是戒律。「洗足已」,还是戒律。「敷座而坐」,是修定。这一段经文从「世尊食时」……至「洗足已」就是讲持戒,最后一句「敷座而坐」是讲修定,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能发慧。若没有戒,没有定,你的般若智慧启发不出来,这样知道发起序跟正宗分有连带关系,非常重要,非常紧密,所以这一段经文很要紧,叫做发起序。

  现在是末法时代,我们要特别注意,尤其我们中国人跟《金刚经》特别有缘,可是《金刚经》好念不好讲,也就是好念不好懂,所以不要以为看了几遍《金刚经》认为懂了,他自己认为懂了,也没有听善知识讲过,自己也没有参考古人的注解,似是而非的懂,比如《金刚经》里面有很多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的经文,他看了以后以为懂了,以为《金刚经》就是叫我们不要着相,甚至于到了后面: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!不能见如来!」连佛的相、法的相都不能着,他认为不着相是《金刚经》的要义,全部《金刚经》他懂了,不晓得他不着相,有没有错误?《金刚经》上不着相,不着什么相呢?不着我相、不着法相、不着空相、不着佛的相、不着法的相。他认为不着相,是不着喝酒吃肉的相,依着他的嗜好,欢喜喝酒,他要喝酒;欢喜吃肉,他要吃肉,谁一说他犯戒,他就说持戒是着相,学佛法的人不能着相,《金刚经》上有讲,什么相都要空掉。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那四个相,应怎样解?他也解不清楚,他就知道不着相,他不晓得恶法的相你要着,要先把善恶分开,喝酒吃肉是一种恶法,是犯戒的,你先把戒持清爽,戒持清爽了,那个持戒的清净相,你才不要着。那么,你不着相再去修定,修定还在着相,修定时,等到真正入了定,这时候,那入定的相不要着。不着相是高一层的道理,不是低一层的道理,可是他不了解经文,把它讲到低一层的道理,就顺着他的烦恼性,他欢喜吃酒就要吃酒,他欢喜吃肉就要吃肉,还认为是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一切不要着相。谁要是持戒,他就先批评你着相。再说,你是学的小乘法的,这就不但破戒,而且破见,这种人就等着堕阿鼻地狱,释迦佛出世也救不了你,你破了戒,还能求忏悔,还有法救。你连见破了,见是知见,知见破了,就是你错了,不认错,错误的知见还认为是对的,认为是佛的知见,这种人释迦佛出世也救不了,你现在就在阿鼻地狱挂了号,将来非去阿鼻地狱挂单不可,这个道理很重要很重要!那么,如果你不持戒,而去修定,决定入不了定,为什么?你戒律不清净,戒者防非止恶,而你天天为非作恶,不能防非,不能止恶,你就是增加烦恼,纷烦恼乱,叫做烦恼,你坐下来,不打妄想,就打瞌睡,这不能入定,有两个魔,一个是散乱,一个是昏沉。散乱也叫掉举,你坐下来,好了,妄想多了,东想西想,越不叫它想,它越想。刚刚不想,瞌睡来了,呼哈呼哈,睡了一大觉。还以为我坐了一枝香,实际是坐在那里睡了一大觉,你想想,什么时候才能开智慧呢?你打妄想能开智慧吗?你睡觉能开智慧吗?不能以持戒,不能以修定,般若智慧永远启发不出来。智慧是人人本具,各个不无,我们自从无始劫来,怎么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呢?不能持戒,不能修定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这一段发起序,尤其对我们现在末法时代,虽然是浅的道理,倒是很重要的道理,这两段话,由持戒生定,才能发起般若智慧,这就跟正宗分有很大的关系了。

  第二、再讲深的道理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是什么功夫呢?安住真心,降伏妄心。须菩提尊者在上半卷,提出这两个问题,下半卷还是提出这两个问题。真心云何安住?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因为妄心打了闲岔。那么,妄心云何降伏?上半卷释迦如来解释如何安住真心?如何降伏其妄心?到了下半卷还是提出这两个问题,如来还是答复。全部《金刚经》讲的就是「住心、降心」这四个字的道理。安住其真心,简单说叫做「住心」;降伏其妄心,简单说叫做「降心」。这一段《金刚经》不是以言语之教,这地方叫你看我的行为动作,以身作则,你们当弟子的不要学佛修行吗?你看我怎么修行的?你就学嘛!释迦佛到了吃饭的时候,就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你看《金刚经》上释迦佛是不是任运自然,有着相的意思吗?他托了钵,化了饭,满钵威仪,回来了,「还至本处」,吃饭,吃了饭,收衣钵,洗脚,洗了脚,敷座而坐,你看他有着相的意思吗?他没有着相,释迦佛的真心安住了没有?妄心降伏了没有?他着相,才起妄想心,起妄想心,真心就走了。他不着相,出入往返,行住坐卧,穿衣吃饭,在这日用寻常的生活中,都是任运自然的,一点相都不着,一点相不着他妄心不起,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,妄心不起,真心没有走动,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。所以下面再告诉你,怎么样降伏妄想心?怎么样安住真心?都得加上一个方法,加一个方法不任运、不自然了,就在日用寻常生活上,给你说般若妙法,叫你了解「住心」、「降心」的妙用自在,我给他取个名字,这叫「离言般若」,离开言语说般若,向下经文就是「依言般若」,依着言语说般若,这两个名字是依着起信论过来的,起信论前面讲的是「离言真如」,后面讲的「依言真如」,起信论的法体,就叫「真如」,《金刚经》的法体,就叫「般若」,所以我给它换个名字,叫离言般若,下面开口说法,叫依言般若。这个离开言语相,给你说般若经,这是一种深的道理,你要是想着安住其真心,无住而住,才是真安住;要降伏你的妄心,不降而降,才是真降伏,你要是加上一个安住真心的方法,这个不自然、不任运了。你要是加上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,也不自然、不任运了,所以不要加一个方法,不安住它自然安住,这才是真安住,永远不会走动,你不要加个方法,来降伏妄心,无降而降,才是真降伏。释迦佛在这一段日常生活之中,就给我们说实相般若,这实相般若是理体,由实相般若而起的妙用,日常生活就是这么样做下去,释迦佛的本意,是要佛弟子看他的样子,看他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做的,我们也照着做,我们就可以得到实相般若的理体,得到实相般若的妙用,你能在日用寻常生活之中得了利益,那你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经,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,少人讲佛法,少人说佛法,《金刚经》上的道里没有人讲、没有人说,那不用功的佛弟子,不足挂齿,谈他干什么,他不用功,他要吃酒吃肉随他去,谁也管不了!用功的人,冤枉用功,他以为要到念佛堂里才能念佛,出了念佛堂,要穿衣服的时候,这叫穿衣服,吃饭的时候,叫吃饭,走路的时候出入往返,这叫走路,做事务的时候,这叫做事务,这不是用功的时候。用功的时候,是进了念佛堂,念佛堂分几支香,进了念佛堂才念佛,禅堂里也是的,到禅堂才参禅,离开了禅堂,这不是用功的时候,按我们现在说,要早课、晚课这个时候,才在大殿里用功,离开大殿,要吃饭了,用什么功呢?这是吃饭的时间嘛!穿衣服用什么功呢?这是穿衣服的时间,走路、做事,我们砍劈材,这是拣劈材用什么功呢?统统大错特错,你想想:吃饭穿衣走路,出入往返做事务,这个时间太长,你不用功,不用功就放逸,你做早晚课,早上一个小时,晚上一个小时,这还是你真能上殿用功的人,不用功的在那打穷混,连开口也不开口,念《楞严咒》他怕累倒,他要保养他的身体,这个臭皮囊他只怕坏了,连念都不念,这种人也是不足挂齿。晚上念《阿弥陀经》,要观想西方极乐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