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現在中國這個座具要廢掉,不知那個祖師有智慧,把它改成拜具,因爲拜具上殿要拜佛還是用得著,實際打坐不用它。「敷座」,就是用這打坐,過去打坐就要用這座具,它也叫臥具,在睡覺時把它撐開,那是獨身的被臥單,撐開來作被單,叫臥具,把它反過來就是坐墊。「敷座而坐」,就是把座具展開,我們叫展具,「敷」就是敷座而坐,就是結跏趺大座坐下來。
發起序,消文、釋義、顯理。消文釋義過了,現在要顯理。顯理分兩段,第一段是淺的道理,第二段是深的道理,不顯理不行,不顯理發起序發起正宗分,會接不上頭,這正宗分講的什麼道理呢?正宗分,講我空,法也空,至少講的是二空的道理,連空也空,講的叁空的道理。這個發起序寫了一段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吃了飯,打坐,這跟下面《金剛經》講的叁空道理怎麼樣能發起呢?《金剛經》下面須菩提請問,釋迦如來解答,問的什麼道理,答的什麼道理呢?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。全部《金剛經》都是這兩個問題,答複這兩個問題,全部《金剛經》貫始貫終,就是發揮這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的道理。那麼發起序托缽化飯回來,吃好打坐,跟安住其真心,降伏其妄心有什麼關系呢?所以非顯理,接不上頭。
第一、按淺的道理講,這個發起序是發起正宗分的,正宗分講的是般若智慧,講叁般若:文字般若,觀照般若,和實相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。發起序講的是持戒、修定。釋迦如來說了四十九年法,不出于叁大科,也就是不出于叁個字,叫戒、定、慧,目的是開智慧,智慧從何來的呢?智慧人人本具,各個不無,我們的智慧怎麼沒有現前呢?我們本具的智慧,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,所以需要開,開是啓開,也是啓發,要依著佛說的道理,把它啓發出來,把它啓開出來,這叫開智慧,但是智慧要怎樣才能啓開呢?必須得修定,怎樣才能入定呢?必須得持戒,所以第一、持戒,第二、修定,第叁、開智慧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發起序這一段托缽吃飯,敷座而坐,怎能發起般若智慧呢?因爲它是講戒、講定的。「爾時世尊食時」,決定要守吃飯的時間,這是戒律,過午不食。一定要「著衣持缽」,這是戒律。到了「舍衛大城乞食,次第乞已」,還是戒律。把飯化了滿缽回來,「飯食訖,收衣缽」,還是戒律。「洗足已」,還是戒律。「敷座而坐」,是修定。這一段經文從「世尊食時」……至「洗足已」就是講持戒,最後一句「敷座而坐」是講修定,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能發慧。若沒有戒,沒有定,你的般若智慧啓發不出來,這樣知道發起序跟正宗分有連帶關系,非常重要,非常緊密,所以這一段經文很要緊,叫做發起序。
現在是末法時代,我們要特別注意,尤其我們中國人跟《金剛經》特別有緣,可是《金剛經》好念不好講,也就是好念不好懂,所以不要以爲看了幾遍《金剛經》認爲懂了,他自己認爲懂了,也沒有聽善知識講過,自己也沒有參考古人的注解,似是而非的懂,比如《金剛經》裏面有很多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的經文,他看了以後以爲懂了,以爲《金剛經》就是叫我們不要著相,甚至于到了後面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!不能見如來!」連佛的相、法的相都不能著,他認爲不著相是《金剛經》的要義,全部《金剛經》他懂了,不曉得他不著相,有沒有錯誤?《金剛經》上不著相,不著什麼相呢?不著我相、不著法相、不著空相、不著佛的相、不著法的相。他認爲不著相,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,依著他的嗜好,歡喜喝酒,他要喝酒;歡喜吃肉,他要吃肉,誰一說他犯戒,他就說持戒是著相,學佛法的人不能著相,《金剛經》上有講,什麼相都要空掉。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那四個相,應怎樣解?他也解不清楚,他就知道不著相,他不曉得惡法的相你要著,要先把善惡分開,喝酒吃肉是一種惡法,是犯戒的,你先把戒持清爽,戒持清爽了,那個持戒的清淨相,你才不要著。那麼,你不著相再去修定,修定還在著相,修定時,等到真正入了定,這時候,那入定的相不要著。不著相是高一層的道理,不是低一層的道理,可是他不了解經文,把它講到低一層的道理,就順著他的煩惱性,他歡喜吃酒就要吃酒,他歡喜吃肉就要吃肉,還認爲是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一切不要著相。誰要是持戒,他就先批評你著相。再說,你是學的小乘法的,這就不但破戒,而且破見,這種人就等著墮阿鼻地獄,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你,你破了戒,還能求忏悔,還有法救。你連見破了,見是知見,知見破了,就是你錯了,不認錯,錯誤的知見還認爲是對的,認爲是佛的知見,這種人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,你現在就在阿鼻地獄挂了號,將來非去阿鼻地獄挂單不可,這個道理很重要很重要!那麼,如果你不持戒,而去修定,決定入不了定,爲什麼?你戒律不清淨,戒者防非止惡,而你天天爲非作惡,不能防非,不能止惡,你就是增加煩惱,紛煩惱亂,叫做煩惱,你坐下來,不打妄想,就打瞌睡,這不能入定,有兩個魔,一個是散亂,一個是昏沈。散亂也叫掉舉,你坐下來,好了,妄想多了,東想西想,越不叫它想,它越想。剛剛不想,瞌睡來了,呼哈呼哈,睡了一大覺。還以爲我坐了一枝香,實際是坐在那裏睡了一大覺,你想想,什麼時候才能開智慧呢?你打妄想能開智慧嗎?你睡覺能開智慧嗎?不能以持戒,不能以修定,般若智慧永遠啓發不出來。智慧是人人本具,各個不無,我們自從無始劫來,怎麼到現在也沒有看見呢?不能持戒,不能修定。所以《金剛經》這一段發起序,尤其對我們現在末法時代,雖然是淺的道理,倒是很重要的道理,這兩段話,由持戒生定,才能發起般若智慧,這就跟正宗分有很大的關系了。
第二、再講深的道理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是什麼功夫呢?安住真心,降伏妄心。須菩提尊者在上半卷,提出這兩個問題,下半卷還是提出這兩個問題。真心雲何安住?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因爲妄心打了閑岔。那麼,妄心雲何降伏?上半卷釋迦如來解釋如何安住真心?如何降伏其妄心?到了下半卷還是提出這兩個問題,如來還是答複。全部《金剛經》講的就是「住心、降心」這四個字的道理。安住其真心,簡單說叫做「住心」;降伏其妄心,簡單說叫做「降心」。這一段《金剛經》不是以言語之教,這地方叫你看我的行爲動作,以身作則,你們當弟子的不要學佛修行嗎?你看我怎麼修行的?你就學嘛!釋迦佛到了吃飯的時候,就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你看《金剛經》上釋迦佛是不是任運自然,有著相的意思嗎?他托了缽,化了飯,滿缽威儀,回來了,「還至本處」,吃飯,吃了飯,收衣缽,洗腳,洗了腳,敷座而坐,你看他有著相的意思嗎?他沒有著相,釋迦佛的真心安住了沒有?妄心降伏了沒有?他著相,才起妄想心,起妄想心,真心就走了。他不著相,出入往返,行住坐臥,穿衣吃飯,在這日用尋常的生活中,都是任運自然的,一點相都不著,一點相不著他妄心不起,這就是降伏妄心的方法,妄心不起,真心沒有走動,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。所以下面再告訴你,怎麼樣降伏妄想心?怎麼樣安住真心?都得加上一個方法,加一個方法不任運、不自然了,就在日用尋常生活上,給你說般若妙法,叫你了解「住心」、「降心」的妙用自在,我給他取個名字,這叫「離言般若」,離開言語說般若,向下經文就是「依言般若」,依著言語說般若,這兩個名字是依著起信論過來的,起信論前面講的是「離言真如」,後面講的「依言真如」,起信論的法體,就叫「真如」,《金剛經》的法體,就叫「般若」,所以我給它換個名字,叫離言般若,下面開口說法,叫依言般若。這個離開言語相,給你說般若經,這是一種深的道理,你要是想著安住其真心,無住而住,才是真安住;要降伏你的妄心,不降而降,才是真降伏,你要是加上一個安住真心的方法,這個不自然、不任運了。你要是加上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,也不自然、不任運了,所以不要加一個方法,不安住它自然安住,這才是真安住,永遠不會走動,你不要加個方法,來降伏妄心,無降而降,才是真降伏。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之中,就給我們說實相般若,這實相般若是理體,由實相般若而起的妙用,日常生活就是這麼樣做下去,釋迦佛的本意,是要佛弟子看他的樣子,看他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做的,我們也照著做,我們就可以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,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,你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得了利益,那你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,尤其是到了末法時代,少人講佛法,少人說佛法,《金剛經》上的道裏沒有人講、沒有人說,那不用功的佛弟子,不足挂齒,談他幹什麼,他不用功,他要吃酒吃肉隨他去,誰也管不了!用功的人,冤枉用功,他以爲要到念佛堂裏才能念佛,出了念佛堂,要穿衣服的時候,這叫穿衣服,吃飯的時候,叫吃飯,走路的時候出入往返,這叫走路,做事務的時候,這叫做事務,這不是用功的時候。用功的時候,是進了念佛堂,念佛堂分幾支香,進了念佛堂才念佛,禅堂裏也是的,到禅堂才參禅,離開了禅堂,這不是用功的時候,按我們現在說,要早課、晚課這個時候,才在大殿裏用功,離開大殿,要吃飯了,用什麼功呢?這是吃飯的時間嘛!穿衣服用什麼功呢?這是穿衣服的時間,走路、做事,我們砍劈材,這是揀劈材用什麼功呢?統統大錯特錯,你想想:吃飯穿衣走路,出入往返做事務,這個時間太長,你不用功,不用功就放逸,你做早晚課,早上一個小時,晚上一個小時,這還是你真能上殿用功的人,不用功的在那打窮混,連開口也不開口,念《楞嚴咒》他怕累倒,他要保養他的身體,這個臭皮囊他只怕壞了,連念都不念,這種人也是不足挂齒。晚上念《阿彌陀經》,要觀想西方極樂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