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大權示現,果後行因,來輔佐釋迦佛行教化的。這個故事從那兒來的呢?要記住,來源是在「大唐西域記」裏面玄奘法師說的,這也就是佛門中有一句話: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。」這一尊佛出世來弘法,不要有第二尊佛,才不會使衆生的信仰心分散,千佛都來護持,都示現弟子身。我們講到哪裏,學到哪裏,比如有一位法師在這裏弘法,我們大家都去幫忙、輔佐他的法,你不要跟他爭著弘法,一爭著弘法,就是嫉妒障礙,結果把這個法會破壞了。比如有一位法師,他要請別的法師說法,他在講座上,擺了兩個法座,他請了法師上座之後,自己也坐上,他先介紹,一般請法師說法,頂多講一個半小時,但是他介紹法師就講了一個多鍾頭,介紹完了他才叫法師開口說法,這樣聽法的人都已經疲倦勞累了,這就是存心嫉妒障礙,叫那位法師不要說法。還有一次,他請個法師去說法,他先向他說,時間不多,你講十分鍾就好,那位法師說:給我十分鍾,還沒有講,時間就不夠了,我不想講了。他又覺得難爲情,因此說:那你講十五分鍾吧!像這樣,你請什麼法師,請什麼法,這就是嫉妒障礙的心,結果把法會道場給破壞了,因爲他不懂得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」的道理。要用凡夫心嫉妒障礙,爭人我、爭是非,不是弘法,爭人我、爭是非,哪是弘法?釋迦佛會下,成了佛再來的很多,如衆所知道的,觀世音菩薩,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再來,這個須菩提尊者是青龍陀如來再來。

  「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」,要聽般若經的這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僧跟大衆,就是除了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來聽法,其他還有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還有國王大臣及一切人民很多,都叫「大衆」。大衆聽經都在打坐,各有一個本位,你要出來請法,得有請法的禮節,得由你的本位而起,「即從座起」,是從你的本位上站起來,站起來要行禮,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」,「偏」是偏到一邊,「袒」是把它顯露出來,這就是袈裟在聽經的時候,名叫通肩搭衣,臺灣叫披衣,通肩披衣,通肩是兩個肩都蓋起來,因爲在那打坐的時間久了,恐怕受了風寒,可是你要出來頂禮,得把右肩顯露出來,這叫「偏袒右肩」。我們中國出家人,因爲便服很多,短衫、長衫,再加上一件大袍,叫海青,再披個袈裟,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,袈裟一搭到身上,就是「偏袒右肩」之相。「右膝著地」,跪下來,兩個膝蓋跪下去,叫長跪,兩個膝蓋跪下去,不能長久,兩個膝蓋要長跪下去,除了地上菩薩才可以,凡夫二乘人,要是兩個膝跪下去,都跪不久,一定要依著佛定的方便規矩,不跪下來不合禮節,跪下來要請問佛法,于是要「右膝著地」,一個膝蓋著到地上。「合掌恭敬」,兩個手合起來,表示意業恭敬。「而白佛言」,這個時候跟佛說話,「恭敬」兩個字要冠上去,身業恭敬、意業恭敬,還要冠到下面,口業恭敬,叫叁業虔誠、叁業恭敬。

  還有個問題,爲什麼要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」?爲什麼不「偏袒左肩」,爲什麼不「左膝著地」呢?這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禮節,印度是以右爲上,社會上的人統統以右邊爲上,你要是以左爲上,他說你不對,這就是順乎世間法的禮節,我們也以右爲上,這是順乎世間法。是否順乎佛法呢?因爲佛法是向右轉順法性,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、向右繞,向右才順法性,向左則順生死,所以請法要「偏袒右肩」,要「右膝著地」,一個膝蓋著地,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,也合乎法性,這就是身業虔誠。「合掌恭敬」表示意業,這個意業無相,意業就是表示我們的心,我們很虔誠的心,要怎樣表示出來呢?兩個掌合起來表示一心,兩個手分開,表示散亂。「合掌」表示一心請法、聽法,合掌表示意業虔誠、意業恭敬。「而白佛言」,在下弟子跟世尊說話叫做「白」。世尊在上,跟在下的弟子說話,叫做「告」,叫「上白下告」。「而白佛言」,就是執弟子禮,跟佛說話,要虔誠、要恭敬,這表示口業虔誠、口業恭敬,這是請法的禮節。

  「希有!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此科文是「承前贊善」,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,「善」就是美善。「希有!世尊。」「希有」就是稀奇少有,這是贊善之詞,他還沒有請法,世尊還沒有說法,他爲什麼一開口就贊歎「希有」呢?這是承著前文贊善的,前文就是發起序,在過去,長老須菩提如是,大衆弟子也都如是,以爲世尊說法,是在講堂裏才說法的,今天須菩提才看出來,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,在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就是在說法,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,今天看出來了,世尊真是大慈大悲,一舉一動,無不是「護念」弟子,無不是「付囑」弟子們,因此贊歎佛甚爲「希有」,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,就是在講經說法,這不是太希奇少有了嗎!在須菩提自己份上,也開口說了一句:「希有」,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,「阿含十二,方等八」,聽了二十年,「二十二年般若談」,這《金剛經》在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的五百七十七卷,這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快說完,也就是最少也在佛說法四十年之後了,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,未看到過此段消息,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,就是表現實相般若的本體,觀照般若的妙用。今天忽然間開悟了,在須菩提自己本份上也覺到希奇少有。所以在佛那一邊贊歎「希有」,在須菩提自己這一邊,以前沒有悟,今天悟到,也贊歎「希有」。總之,是承著前文,承著發起序贊歎的,沒有「希有」這兩字的贊歎,發起序跟正宗分連貫不起來。所以我們講顯理之詞,講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把它連貫起來,在經文上就是用「希有」二字連貫起來。要是那個發起序,不是表現實相般若的本體,觀照般若的妙用,須菩提尊者怎麼還沒請法,還沒聽佛說法,先贊歎希有呢?所以有「希有」這兩個字,就跟前文連貫起來了。

  下邊就稱呼一聲「世尊」,誰希有?世尊希有,在穿衣吃飯,日用尋常生活之中,就在表現實相般若的本體,觀照般若的妙用。這真是太希有了!自己這一邊不是希有嗎?自己得了希有,還是看見佛表現出來的,自己才開悟,自己開悟的希有,還是佛的希有,所以要贊歎佛,稱一聲「世尊」。以前講過了,爲世出世間之所尊,稱爲「世尊」,就如現在我們稱一聲師父一樣:「唉呀,真是太希有了,師父!」就是這樣的口氣:「希有!世尊。」

  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「如來」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,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:一種解釋是「乘如實道來成正覺」,那是指著應化身佛。另一種解釋,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這是講法身如來。這個地方就是講的應化身如來。但是有一部《金剛經》注解,叫《金剛經》講義,在臺灣翻版,不曉得流通多少,大家認爲只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,那講義上對「如來」二字的解釋,都解釋爲法身如來,這種說法我不大贊成,你看看,這地方哪是講法身如來呢?你講可以的,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那就是講法身如來,但是這地方是須菩提贊歎釋迦牟尼佛,所以看注解應該采取的采取,不應該采取的不能采取,要有抉擇智慧。「希有!世尊。」他得說出來,怎麼樣希有呢?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「護念」,如來的心常常加護弟子,現在叫加被,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被我們,也叫加護,如來的心常常懷念我們,沒有一時忘記了我們,這叫「護念」,這是講如來的心業、意業,對于弟子常常加護,常常懷念。如來的口業常常「委付叮囑」,佛把他所得的法,傳授給我們叫「付」,「委付」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「委付」。「叮囑」,「囑」是如來告訴我們、開示我們,要我們依著所聽的道理,好好的如法修行,說了再說,叫叮咛,也叫「叮囑」,這是說如來的口業,對我們這些弟子,常常「委付叮囑」。「護念」、「付囑」,把這個文消好了。

  「善」字怎麼樣講呢?在過去「善」就是善巧方便,釋迦如來成佛之後,如證而說,說《華嚴經》,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,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不得利益。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,說人天乘,說聲聞、緣覺乘。這就是說阿含經,一說說了十二年,佛的本意,他是爲令衆生成佛,不是說了人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就達到目的,于是再說方等經八年,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,他是贊歎大乘而呵斥小乘的,就是你過去學了的沒有用,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只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,因爲你的根機不夠,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同小學畢業了,那個學問不夠用,你得再學大乘佛法。方等經說了八年後,再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,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智慧的道理。這些二乘的根機,證了阿羅漢、辟支佛以後,他了脫生死了,他認爲「所作已辦,具諸佛法。」我的生死了脫了,我叁界已出去了,我脫出輪回之苦了,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?「具諸佛法」,佛法都具足了,還說什麼般若呢?怎麼樣勸導他,他也不愛動,于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,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,去講般若經。佛說我今天不要講,你替我講一座好吧!他們本來是小乘人,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,這叫「囑小化大」,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,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,你看,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,你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,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?這就叫做「善」,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,叫他們回小向大,但是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「善」是可以,還不是《金剛經》上的「善」,這個善不算希有,般若法會上講那個「善」,「轉教付財,將大付小,以引小入大。囑小化大,以大激小,皆如來之方便護念也。」這個善在般若法會上常常這樣做,做二十二年之久,那不算希有之善。《金剛經》上這個善巧方便,是真希有之善,怎樣希有之善呢?就是我們過去認爲世尊在講堂上說法,加護我們、付囑我們,不曉得佛就在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