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得不說才說的,這個地方,你能以大開圓解了,悟到實相理體,那麼下面的經文不用再說了。這就是前面看見釋迦如來穿衣吃飯,出入往返,那叫離言般若,這依言般若,雖然說還是沒有說,你能開悟,能以大開圓解還是好的。若你還沒有開悟,還得說。
丙叁、當機願聞
唯然!世尊!願樂欲聞。
下面須菩提就說:「唯然,世尊。願樂欲聞。」「唯然」這兩個字,按中國很多注解,「唯」是「唯」,「然」是「然」,我認爲不要這樣解釋。「唯然」,就是我們中國話「是的」,這是順印度說話的口氣,不要分開講,「是的,世尊」,這樣就好了,不會有錯誤。「是的,世尊,願樂欲聞。」世尊,你答應跟我們說,給我們講,是的,世尊,我很願意聽,很喜歡聽,很希望聽。這「願樂欲聞」就是想要聽,加重口氣。「願樂欲」叁個字,依《新眼疏》的解釋,「願」是心許,我心裏許的願,願意聽。「樂」是好樂,應念「ㄧㄠˋ」,我好樂聽。「欲」是希求、希望,我很希望聽。須菩提已經開悟了,還要聽幹什麼?第一、悟有淺深,你悟了,悟了淺的理,還有深的理沒有悟到,自己還是要聽。第二、我悟了,在法會的大衆還沒有悟,要爲他們請求,他是代表大衆請法,代表大衆說:「願樂欲聞」。按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,他已經成了佛,還要聽,這是大權示現,示現不懂,才來請問。
丙一、略明降住生信分,分四大科,這四大科是按信解行證分的,第一科要生起信心來,就是叁十二分的本子,從第二分起,下面略明降住生信分,再分四小科,丙一、當機誠請,丙二、如來許說,丙叁、當機願聞,丙四如來開示,這生信分四小科,前面叁小科都講完了,也就是把叁十二分本子的第二分講完了。下面接著講丙四、如來開示,再分叁科,丁一、開示降住,再分叁科,戊一、降心之方,記著這一句科文,降伏妄心的方法,都在第叁分,第叁分講的什麼?講的降伏妄心的方法,把這個科文記著,記到心裏去!下面再分叁小科。己一、標示,己二、正明,己叁、征釋,先標示,把它標舉顯示出來,再正當說明降伏妄心的方法,下面再征問,有懷疑的地方再解釋一下。
《金剛經》好念不好懂,我一再的說過了,念起來念熟了很順口,不到十分鍾就念一遍,可是很難懂,但是這部《金剛經》跟我們中國人特別有緣,大家念經就念《金剛經》,甚至于不認識字的人,他一個字一個字的學,還要念《金剛經》,于是要想研究佛理的人,也專歡喜研究《金剛經》,研究下來認爲他懂了,就寫一部注解出來,注解寫得多了,出版也出得多了,光正藏收的曆代祖師的注解有好多種,卍字續藏裏面收了一百多家,我們無從看起,你看你那一部注解,看了還是不懂,所以過去在大陸上,我們的老法師有抉擇的智慧,告訴我們你就看新印疏,于是我們這些學法師的人,都依著《心印疏》來分科,依著《心印疏》來講,到後來我在《卍字續藏》裏發現通理大師有一部注解,叫《新眼疏》,我因爲相信這位通理大師,我跟大家說過,我講《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》就是通理大師著的,我相信他老人家,我在大陸上講《法華經》,看他的《法華指掌》,講《楞嚴經》,看他的《楞嚴指掌》,我就很欽佩這位老人家,他講的經一定好,我找出來《新眼疏》這部注解,一看,是真正好!分正宗分,按信、解、行、證分的。現在就是講到生信心這一大科了,須菩提尊者替我們請問,如來就許可他,給他解釋,給他開示,他就說我願要欲聞,這第二分就講完了。現在講到第叁分大乘正宗分,昭明太子分叁十二分,他立這個科目,都立得很好,沒有錯,我們就依著《新眼疏》的科,他問的兩個問題,記著,沒有叁個問題,按溥畹大師,他解釋叁個問題,第一、安住真心,第二、降伏妄心,第叁、再雲何發菩提心,我就說這有一點錯誤,不敢批評過去的祖師,依著《新眼疏》的科,只有兩個問題,發菩提心已經發了,這個經文上很顯明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已經發了心的,再「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妄心?」只提出來兩個問題,如來答複,就答複這兩個問題,全部《金剛經》問這兩個問題,答複這兩個問題,所以正宗分分四大科,都是按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,「降」、「住」兩個字分的,這第一大科是略明降住,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,安住真心的方法,他問的是:「雲何應住」真心在前面?「雲何降伏妄心?」在後面,如來答複,先答複他後面這個問題,先答複他降伏妄心的問題,再答複他安住真心的問題。第叁分就是答複他降伏妄心的問題,爲什麼如來顛倒過來答複呢?不順著他問的口氣答複他呢?因爲我們衆生,所謂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因爲妄心不能降伏,你把妄心降伏住了,你的真心自然安住。所以釋迦如來的智慧,比須菩提的智慧高深,如來答複他,知道衆生的病在哪裏,先答複降伏妄心的方法,那麼這一科你把它記清爽了,第叁分完全開示降伏妄心的方法,科文就是個大意,就是這第叁分經文的大意,你把它記清爽了,就不會講走了題。再看著經文。
【大乘正宗分第叁 】
丙四、如來開示(分叁,丁一、開示降住,丁二、成就信心,丁叁、較量持福)
丁一、開示降住(分叁,戊一、降心之方,戊二、住心之方,戊叁、兼釋伏疑)
戊一、降心之方(分叁,己一、標示,己二、正明,己叁、征釋)
己一、標示
佛告須菩提: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
「佛告須菩提: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」這個科文已經講了,再看著經文,不要解你就懂了,答複他降伏妄心的問題嘛!可是上面這一段經文,若是不講解,很難得消,爲什麼不講解,很難得消呢?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誰請問的?替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請問的,這地方世尊答複他應該說:「佛告須菩提:善男子、善女人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」這個好懂了,佛沒有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說「菩薩摩诃薩」,這個難懂就在這裏,必須聽清爽,先消經文,「菩薩」就是「菩提薩埵」的略譯,完全翻譯過來,應該是「菩提薩埵」,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,按自利利他的解釋,這個菩薩是個怎樣的衆生呢?他不是佛,都是衆生,他是上求佛道,下化有情的一個人,我們在人說人,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,沒有成佛的覺道,他還在求,上求覺道,覺道就是佛的道,可是他不是二乘人,二乘人也上求覺道,他不下化有情,所以他叫小乘。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,大乘的衆生,也就是大乘的人,他是一方面上求覺道,一方面下化有情,所以叫做覺有情。《新眼疏》上有叁種解釋,第一、自利,第二、利他,第叁、自他兩利。我按自他兩利第叁種解釋,因爲前面那兩種不必要解釋,耽誤時間。這就是你看注解,不要死到注解裏面去了,不要死于名言句下,現在時間寶貴,要人家懂得什麼叫菩薩就好了,用不著講那些太多的解釋,反而聽不懂,你要學到。我問你什麼叫菩薩?你不要解那叁種解釋,你就說自利利他叫「菩薩」,上求覺道,就是自利,下化有情,就是利他。「摩诃薩」,梵語「摩诃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大」,就是「大菩薩」。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,叁賢位的菩薩叫「菩薩」,登了地以後的十地菩薩,叫「摩诃薩」,這是一種解釋。再進一步解釋,這十地菩薩叫「菩薩」,等覺菩薩叫「摩诃薩」,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,但他叫「大菩薩」,故稱「摩诃薩」。按判教的解釋,叁乘教的菩薩叫「菩薩」,實教一乘的菩薩,才叫「摩诃薩」。我們現在依著《金剛經》的意思解,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,他是個權教大乘,叫「菩薩」,實教大乘叫做「摩诃薩」,現在已把經文消通了,名詞解釋明白了。
這個地方,爲什麼這些善男子、善女人,剛剛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真心還沒有安住,妄心還沒有降伏,他怎麼都證得了聖果呢?這地方不就他證果講,還是指發心,也就是等于前面說「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翻成中國話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那是佛的果位,現在他是發這個心,剛剛發心,發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心。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,他發的是大乘心,這就叫做「菩薩」,這就是「權教菩薩」,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,這就叫做「摩诃薩」,這叫做「實教菩薩」。爲什麼這樣解釋呢?因爲《金剛經》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,佛說《金剛經》是爲誰說的呢?爲大乘人說的,爲最上乘人說的。這兩句你怎樣解釋呢?大乘就是大乘,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?大乘即權教裏邊的大乘,所謂叁乘裏面的大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叫叁乘,叁乘裏面的菩薩,他是大乘,不是小乘,你不能說他不大,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,叫做「權教大乘」。那麼還有最上乘呢,即「實教一乘」,超出叁乘的菩薩,即實教一乘的菩薩。按五教家講,你是始教的菩薩,就叫「菩薩」,終教、頓教、圓教的菩薩,就叫「摩诃薩」。最初的發心不同,你要是發個菩薩心,就叫「菩薩」,你要是發最上乘的心叫「摩诃薩」。這要合到《金剛經》的本意上,合到這一段的文字上,這就是「發心」的解釋,發心不同,有發「權教大乘菩薩」的心,叫「菩薩」;有發「實教大乘」心,叫「摩诃薩」。
下面佛再開示了: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先開示降伏其妄心,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,大乘心叫做「菩薩」,雖然發心發得很高,發的最上乘的心,叫「摩诃薩」。但是他還是個凡夫啊,剛剛發心嘛,他是個凡夫,他的妄心生障礙,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?佛就告訴菩薩摩诃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。這「如是」兩字,前面講過有叁種解釋,前面二種若約顯理解釋,約指著前文解釋都錯。第叁種約開後釋,叫指法之詞,完全指著下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