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見,不見言見,大妄語就是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你沒有得到神通,你說你有得到神通,要記得,這是犯大妄語根本戒,不通忏悔。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?還不許隨便顯神通,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顯神通呢?要到了要降伏外道的時候才可以顯神通,好比釋迦佛他有神通,他要度優樓頻螺迦葉,他跟他一見面,並沒有一下子就顯神通,而是外道叫他住火龍洞,用火龍要加害他,他才顯神通,爲降伏外道,爲使優樓頻螺迦葉折服。像我們佛教在漢明帝時代傳進中國,當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位西域高僧受請來中國,翻譯「四十二章經」,並且講經說法,他們也沒有顯神通,直到了中國的五嶽道士,要來跟佛教比賽鬥法,比個高下,那時候就不得不顯神通,一舉就把外道降伏了。還有一點常識,你們到臺中萬佛寺參訪,要進大殿之前兩邊欄杆上有兩條大龍,一條龍好多的頭,就是這裏所說的火龍,從此以後,它就成了佛教的大護法,這是用來莊嚴道場的。還有臺北志蓮精舍所供養的臥佛,臥佛是木製的,外面有個盒子,盒子上面又供養了一尊小佛像,佛的法座下就是那條龍盤起來的,一盤一盤,盤起來個法座,後面的圓光,就是龍的頭,好像有七個頭,也是佛所降伏的火龍,佛坐的法座,坐在龍身上,背後的圓光就是龍的頭護法,那就是藝術化了,實際它圍繞著佛,擁護佛就是了。
釋迦佛度了優樓頻螺迦葉和他的弟子出了家,這就增加了五百比丘,他還有兩個弟弟,就是伽耶迦葉和那提迦葉,他們一聽說大哥跟著佛出家,也發心跟著佛出家,他們兩位也是外道頭子,各有二百五十弟子,一共是五百,這又度了五百比丘,叁迦葉合起來,就有一千個比丘了。還有再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連,這兩位也是外道頭,他們兩人來出家,各有一百個弟子,這樣又增加了二百個比丘。再又度了耶舍長者,他有五十個朋友,先是學外道,後來也跟著出家,這共有五十比丘。經上所說一千二百五十人,就是指這麼一班人。還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內,可是經上把這五個人的零數略掉了,不說一千二百五十五,只說一千二百五十,這叫常隨衆,過去修行外道,毫無所得,受些無益的苦行,等到遇見了佛,聽佛一說法,就證了阿羅漢果,感念佛恩難報,發願給佛當一生一世的侍者,無論佛走到哪兒,他們就跟隨到哪兒,這叫常隨衆,常常隨從著佛的,所以佛經上一說都是千二百五十人,只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嗎?不是的,這是佛的侍者,常隨衆,其他的弟子很多,比丘,比丘尼,優婆塞,優婆夷,在《金剛經》最後面結經的時候,有四衆弟子,並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。講到這裏,「衆成就」講完,也就是六種成就講完了。
現在要舉行一個法會也得有這六種成就。第一、信成就,大家對于佛法沒有信心,信不成就,這個法會怎麼發起呢?第二、聞成就,大家不聞佛法,光有信心要燒香拜佛,不要聽經,這個法會就發不起來。第叁、時成就,時間不成就,世界不太平,打起仗來,或是天氣太冷,或是太熱,這都是時不成就。第四、主成就,講經必須要有法師,要是沒有法師,就沒有說法的主人。第五、處成就,法師有了,得找個講堂,必須要有講堂才能講經說法。所以我時常跟同學說,現在「道場」這兩個字,連貫不起來,就是「有道無場,有場無道。」有的寺院建造得很大,也有新的講堂,但不是講經的,我們想講經,有道無場,大殿太小,容納不下人,這都是我們的福報不夠,所以各位同學一定要發心,把道場兩個字連貫起來,你一定要起大的大殿,起大的講堂,來弘揚佛道,領導大衆來學佛的道,有道的場,叫道場,你想要成就法會得有一個處所,得有講堂。第六、衆成就,有了處所,必須有聽衆,有了講堂,沒有聽經的大衆怎麼行呢?比方辦佛學院,沒有學生來讀怎麼成就?一定得有聽講的大衆,缺一則不可。
講到這裏,證信序講完,也就是通序講完了。接著講序分的第二科,叫做發起序,也叫做別序,這一段經文,能發起正宗分,所以叫做發起序。別序者,別在此經,每一部經都有一段發起序的經文,但是不一樣,也是因緣說法,講這一部經,有這一部經的因緣;講那一部經,有那一部經的因緣,發起序,每一部經不同,所以別在此經。這一部經的發起序是什麼呢?就是佛到了吃飯的時候,托缽化飯,化飯回來,吃了飯,洗洗腳,就打坐,從這個發起的。以上把科文講好,再講經文。
乙二、發起序(別序)
爾時世尊,食時,著衣,持缽;入舍衛大城,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弟乞已。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。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講這一段發起序的經文,先消文、釋義,再顯理,先消文釋義。「爾時世尊,食時,著衣,持缽;入舍衛大城,乞食。」這一句要念到這裏,「爾時」,就是在那個時候,就是當時,在什麼時候呢?就是要說《金剛經》還沒有說,到了吃飯的時候,佛去化飯吃,這個時候,叫「爾時」。「世尊」,就是佛的稱呼,佛有十個德號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大家做晚課,拜八十八佛時,先念這一段,那就是一個佛有那十個名字,「世尊」有兩種解釋,第一種解釋,這十個名字裏面連世尊算上十個,具足前面九個德號,這就叫做「世尊」。第二種解釋,連世尊算上十一個,具足前面十個德號,這才叫做「世尊」。這裏所講的「世尊」,就是爲世出世間之所尊,這一個「世尊」包括世間六道凡夫,都屬于世間的衆生,還包括出世間,出世間就是叁乘聖人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爲世出世間之所尊,就是九法界的衆生都尊重這個佛,所以叫做「世尊」。前面講佛的德號,已經講過了,是佛的德號,都是超九界以獨尊的,你講佛講叁覺,超出九個法界,你講「世尊」,也是超出九個法界的,世出世間之所尊,故名「世尊」,也就是如來,也就是佛。
「食時」,到了吃飯的時候,吃飯什麼時候呢?天亮以後,日不過中以前,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。一天一夜,在印度叫晝叁時、夜叁時,分爲六個時間。在我們中國叫子、醜、寅、卯……等分十二個時,這十二個時間,各道的衆生,各有吃飯的時間,即是分爲:一、醜、寅、卯,這是天上的衆生吃飯的時間。二、辰、巳、午,這是人吃飯的時間。叁、未、申、酉,這是畜生吃飯的時間。四、戌、亥、子,這是鬼道衆生吃飯的時間。你懂得這個規矩,齋天,爲什麼天剛亮就齋天?因爲那是天上的衆生吃飯的時間。我們放焰口,爲什麼在戌、亥二時放?就知道放焰口沒有早起放的,齋天沒有晚上齋的道理,你就知道各道衆生吃飯有個時間,放焰口,要在戌、亥二時放,那是鬼吃飯的時間。我們出家人不養畜生,在家弟子你養牛、馬,上午不吃沒關系,下午要給它吃好東西,比如你用它耕田、拉車,下午要給它吃好,下午是畜生吃飯的時間。至于人吃飯的時間,就是上午,吃飯要講衛生,在中國叫養生之道,社會上有一句俗話,你要會吃:「早起吃得好,中餐吃得飽,晚上不吃也罷了!」這樣你就不會生胃病,早起算點心,把它吃好就好了,不要吃太飽,中餐是正食,你要吃飽,晚上吃不好,要停食,不然到第二天消化不完,所以晚上不吃也罷了!那麼,釋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飯的規矩,是在什麼時候呢?要學人天吃飯的時間,就是天光亮了以後,日不過中以前,這就是食時,我現在開佛學院,恐怕同學都是年輕人,大家研究教理,支出去的精力太多,不提倡過午,恐怕晚上少吃一頓飯,吃不習慣,營養太少生病。求佛學不容易,第一、先不要生病,所以我不提倡持午,不是不提倡,是因爲顧慮同學的身體,慢慢的你佛學研究清楚了,還是要提倡的,不是我不提倡戒律。持戒你要是持午,你一定要記住吃飯的時間,明相不出來不能吃,就是天不亮不能吃,那有個規定,你站在院子裏,能夠看見手掌的紋,你把手伸出來,手掌上有紋,你能看見,這就是天亮明相出來了。這個午時,不是中國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的午時,它午時是要到下午一點鍾的,戒律的持午叫持日中,太陽到了正中間,你就不能再吃,日不過中,不是日不過午,現在我們習慣叫持午,實際叫持中,持中大家沒聽習慣,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?就是明相出來之後,日不過中以前,是比丘吃飯的時候。佛本來可以不吃飯,但他要以身作則,佛不現特別的相,吃飯跟比丘一樣吃,也一樣去托缽化飯,因爲他要以身作則,給比丘做榜樣。釋迦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,那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布地買的,他供養不起釋迦佛吃飯嗎?是佛叫他不要供養,因爲出家人不能養尊處優,要行苦行,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說法度你一個給孤獨長者,要度一切衆生,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缽化飯吃。人家要請問佛法,就跟人家講一講,這就度了衆生,度衆生就是叫衆生培福培慧,他供養佛吃飯,供養比丘吃飯,就培了福;他請問佛法,聽到佛的開示,就得了智慧,這就是給衆生求福求慧,並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,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,所以佛要提倡托缽化飯的規矩,他要以身作則,這叫以身教導,講經說法,是以口教導,這是以身教導,叫比丘學他的樣子,這個時候「食時」,就是明相出來以後,日不過中以前,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。
這個時候,要去托缽化飯吃,要「著衣持缽」,先講「著衣」二字,「著衣」現在叫披衣,就是袈裟。比丘有叁件衣: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。五衣梵語叫安陀會,它是五條,一長一短,故叫五衣,五衣叫五條衣,也叫作務衣,就是作事務時披的袈裟,因爲印度的比丘沒有我們中國這些便服,等于我們現在穿的短衫,乃至于中褂、褲子。佛在世時,比丘沒有褲子,現在到泰國看還是這樣,泰國比丘還是不穿褲子,下面穿的是件裙子,上面平常作事務披的衣,就是五條衣,就等于我們穿的小褂子、中褂子。第二件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