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见,不见言见,大妄语就是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你没有得到神通,你说你有得到神通,要记得,这是犯大妄语根本戒,不通忏悔。要是真正得了神通呢?还不许随便显神通,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显神通呢?要到了要降伏外道的时候才可以显神通,好比释迦佛他有神通,他要度优楼频螺迦叶,他跟他一见面,并没有一下子就显神通,而是外道叫他住火龙洞,用火龙要加害他,他才显神通,为降伏外道,为使优楼频螺迦叶折服。像我们佛教在汉明帝时代传进中国,当时摄摩腾及竺法兰二位西域高僧受请来中国,翻译「四十二章经」,并且讲经说法,他们也没有显神通,直到了中国的五岳道士,要来跟佛教比赛斗法,比个高下,那时候就不得不显神通,一举就把外道降伏了。还有一点常识,你们到台中万佛寺参访,要进大殿之前两边栏杆上有两条大龙,一条龙好多的头,就是这里所说的火龙,从此以后,它就成了佛教的大护法,这是用来庄严道场的。还有台北志莲精舍所供养的卧佛,卧佛是木制的,外面有个盒子,盒子上面又供养了一尊小佛像,佛的法座下就是那条龙盘起来的,一盘一盘,盘起来个法座,后面的圆光,就是龙的头,好像有七个头,也是佛所降伏的火龙,佛坐的法座,坐在龙身上,背后的圆光就是龙的头护法,那就是艺术化了,实际它围绕着佛,拥护佛就是了。

  释迦佛度了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弟子出了家,这就增加了五百比丘,他还有两个弟弟,就是伽耶迦叶和那提迦叶,他们一听说大哥跟着佛出家,也发心跟着佛出家,他们两位也是外道头子,各有二百五十弟子,一共是五百,这又度了五百比丘,三迦叶合起来,就有一千个比丘了。还有再度化了舍利弗跟目犍连,这两位也是外道头,他们两人来出家,各有一百个弟子,这样又增加了二百个比丘。再又度了耶舍长者,他有五十个朋友,先是学外道,后来也跟着出家,这共有五十比丘。经上所说一千二百五十人,就是指这么一班人。还有佛最初在鹿野苑度的五比丘也在内,可是经上把这五个人的零数略掉了,不说一千二百五十五,只说一千二百五十,这叫常随众,过去修行外道,毫无所得,受些无益的苦行,等到遇见了佛,听佛一说法,就证了阿罗汉果,感念佛恩难报,发愿给佛当一生一世的侍者,无论佛走到哪儿,他们就跟随到哪儿,这叫常随众,常常随从着佛的,所以佛经上一说都是千二百五十人,只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吗?不是的,这是佛的侍者,常随众,其他的弟子很多,比丘,比丘尼,优婆塞,优婆夷,在《金刚经》最后面结经的时候,有四众弟子,并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。讲到这里,「众成就」讲完,也就是六种成就讲完了。

  现在要举行一个法会也得有这六种成就。第一、信成就,大家对于佛法没有信心,信不成就,这个法会怎么发起呢?第二、闻成就,大家不闻佛法,光有信心要烧香拜佛,不要听经,这个法会就发不起来。第三、时成就,时间不成就,世界不太平,打起仗来,或是天气太冷,或是太热,这都是时不成就。第四、主成就,讲经必须要有法师,要是没有法师,就没有说法的主人。第五、处成就,法师有了,得找个讲堂,必须要有讲堂才能讲经说法。所以我时常跟同学说,现在「道场」这两个字,连贯不起来,就是「有道无场,有场无道。」有的寺院建造得很大,也有新的讲堂,但不是讲经的,我们想讲经,有道无场,大殿太小,容纳不下人,这都是我们的福报不够,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发心,把道场两个字连贯起来,你一定要起大的大殿,起大的讲堂,来弘扬佛道,领导大众来学佛的道,有道的场,叫道场,你想要成就法会得有一个处所,得有讲堂。第六、众成就,有了处所,必须有听众,有了讲堂,没有听经的大众怎么行呢?比方办佛学院,没有学生来读怎么成就?一定得有听讲的大众,缺一则不可。

  讲到这里,证信序讲完,也就是通序讲完了。接着讲序分的第二科,叫做发起序,也叫做别序,这一段经文,能发起正宗分,所以叫做发起序。别序者,别在此经,每一部经都有一段发起序的经文,但是不一样,也是因缘说法,讲这一部经,有这一部经的因缘;讲那一部经,有那一部经的因缘,发起序,每一部经不同,所以别在此经。这一部经的发起序是什么呢?就是佛到了吃饭的时候,托钵化饭,化饭回来,吃了饭,洗洗脚,就打坐,从这个发起的。以上把科文讲好,再讲经文。

  乙二、发起序(别序)

  尔时世尊,食时,着衣,持钵;入舍卫大城,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弟乞已。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。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  讲这一段发起序的经文,先消文、释义,再显理,先消文释义。「尔时世尊,食时,着衣,持钵;入舍卫大城,乞食。」这一句要念到这里,「尔时」,就是在那个时候,就是当时,在什么时候呢?就是要说《金刚经》还没有说,到了吃饭的时候,佛去化饭吃,这个时候,叫「尔时」。「世尊」,就是佛的称呼,佛有十个德号: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大家做晚课,拜八十八佛时,先念这一段,那就是一个佛有那十个名字,「世尊」有两种解释,第一种解释,这十个名字里面连世尊算上十个,具足前面九个德号,这就叫做「世尊」。第二种解释,连世尊算上十一个,具足前面十个德号,这才叫做「世尊」。这里所讲的「世尊」,就是为世出世间之所尊,这一个「世尊」包括世间六道凡夫,都属于世间的众生,还包括出世间,出世间就是三乘圣人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为世出世间之所尊,就是九法界的众生都尊重这个佛,所以叫做「世尊」。前面讲佛的德号,已经讲过了,是佛的德号,都是超九界以独尊的,你讲佛讲三觉,超出九个法界,你讲「世尊」,也是超出九个法界的,世出世间之所尊,故名「世尊」,也就是如来,也就是佛。

  「食时」,到了吃饭的时候,吃饭什么时候呢?天亮以后,日不过中以前,这是出家人吃饭的时候。一天一夜,在印度叫昼三时、夜三时,分为六个时间。在我们中国叫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等分十二个时,这十二个时间,各道的众生,各有吃饭的时间,即是分为:一、丑、寅、卯,这是天上的众生吃饭的时间。二、辰、巳、午,这是人吃饭的时间。三、未、申、酉,这是畜生吃饭的时间。四、戌、亥、子,这是鬼道众生吃饭的时间。你懂得这个规矩,斋天,为什么天刚亮就斋天?因为那是天上的众生吃饭的时间。我们放焰口,为什么在戌、亥二时放?就知道放焰口没有早起放的,斋天没有晚上斋的道理,你就知道各道众生吃饭有个时间,放焰口,要在戌、亥二时放,那是鬼吃饭的时间。我们出家人不养畜生,在家弟子你养牛、马,上午不吃没关系,下午要给它吃好东西,比如你用它耕田、拉车,下午要给它吃好,下午是畜生吃饭的时间。至于人吃饭的时间,就是上午,吃饭要讲卫生,在中国叫养生之道,社会上有一句俗话,你要会吃:「早起吃得好,中餐吃得饱,晚上不吃也罢了!」这样你就不会生胃病,早起算点心,把它吃好就好了,不要吃太饱,中餐是正食,你要吃饱,晚上吃不好,要停食,不然到第二天消化不完,所以晚上不吃也罢了!那么,释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饭的规矩,是在什么时候呢?要学人天吃饭的时间,就是天光亮了以后,日不过中以前,这就是食时,我现在开佛学院,恐怕同学都是年轻人,大家研究教理,支出去的精力太多,不提倡过午,恐怕晚上少吃一顿饭,吃不习惯,营养太少生病。求佛学不容易,第一、先不要生病,所以我不提倡持午,不是不提倡,是因为顾虑同学的身体,慢慢的你佛学研究清楚了,还是要提倡的,不是我不提倡戒律。持戒你要是持午,你一定要记住吃饭的时间,明相不出来不能吃,就是天不亮不能吃,那有个规定,你站在院子里,能够看见手掌的纹,你把手伸出来,手掌上有纹,你能看见,这就是天亮明相出来了。这个午时,不是中国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的午时,它午时是要到下午一点钟的,戒律的持午叫持日中,太阳到了正中间,你就不能再吃,日不过中,不是日不过午,现在我们习惯叫持午,实际叫持中,持中大家没听习惯,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?就是明相出来之后,日不过中以前,是比丘吃饭的时候。佛本来可以不吃饭,但他要以身作则,佛不现特别的相,吃饭跟比丘一样吃,也一样去托钵化饭,因为他要以身作则,给比丘做榜样。释迦佛住在祇树给孤独园,那是给孤独长者用黄金布地买的,他供养不起释迦佛吃饭吗?是佛叫他不要供养,因为出家人不能养尊处优,要行苦行,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说法度你一个给孤独长者,要度一切众生,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钵化饭吃。人家要请问佛法,就跟人家讲一讲,这就度了众生,度众生就是叫众生培福培慧,他供养佛吃饭,供养比丘吃饭,就培了福;他请问佛法,听到佛的开示,就得了智慧,这就是给众生求福求慧,并不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不起佛,而是佛不叫他常供养,所以佛要提倡托钵化饭的规矩,他要以身作则,这叫以身教导,讲经说法,是以口教导,这是以身教导,叫比丘学他的样子,这个时候「食时」,就是明相出来以后,日不过中以前,是佛及比丘吃饭的时间。

  这个时候,要去托钵化饭吃,要「着衣持钵」,先讲「着衣」二字,「着衣」现在叫披衣,就是袈裟。比丘有三件衣:五衣、七衣、大衣。五衣梵语叫安陀会,它是五条,一长一短,故叫五衣,五衣叫五条衣,也叫作务衣,就是作事务时披的袈裟,因为印度的比丘没有我们中国这些便服,等于我们现在穿的短衫,乃至于中褂、裤子。佛在世时,比丘没有裤子,现在到泰国看还是这样,泰国比丘还是不穿裤子,下面穿的是件裙子,上面平常作事务披的衣,就是五条衣,就等于我们穿的小褂子、中褂子。第二件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