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進去,你點一盞燈,光明出來了,黑暗呢?沒有了,照空了,因爲黑暗本來沒有一個本體,千年的黑暗,那當然又深又厚,不是容易破的,但是你沒有開燈,你一開電燈,成了一個光明的房間,「室」就是個房間,千年黑暗的房間,一燈能破!所以始覺智一起出來,無明煩惱一下子給它照空了,它有這個功用。「其用最利」,像金剛寶能壞一切物,其用最利,這譬喻「觀照般若」,它能破除一切無明煩惱。

  金剛寶「其相最明」,方寸之寶,光照數十裏,再大的,光更大了,這就是比喻「文字般若」,「其相最明」,雖然我們念的《金剛經》文字是白紙黑字,你看字是黑的,一個字一個字都是光明相,因爲它能顯發出來「觀照般若」、「實相般若」,「觀照般若」是智慧,「實相般若」是理體,這個「文字」它的光明不大嗎?所以每一個字都是光明之相,所以你要注意「文字般若」。

  我們現在研究《金剛經》,得先從「文字般若」下手,先找到「文字般若」光明之相,你才能找到「觀照般若」,才能找到「實相般若」的義理。這個義理明白了,才能起觀照,才能照實相,將來你始覺智啓發出來,觀照「實相般若」,證得了「實相般若」,都是「文字般若」的功德。假如沒有「文字般若」光明之相,你也看不見「觀照般若」在哪裏?「實相般若」在哪裏?所以我們學佛法,要先從「文字般若」下手。有人說:「學來學去還不是要修行,說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。」答:「這是勸修的話,叫你了解文字、了解義理以後勸修行的話。在沒有了解文字、了解義理之前,你怎樣修行呢?」他說:「要離文字相嘛!」答:「你沒有文字,你離什麼文字相?」他又說:「要即文字而離文字相。」答:「你沒有文字,連文字都不認識,怎麼離文字相呢?」所以在中國佛教大興,興在頓教禅宗,它掃文字相掃得厲害,後來産生流弊,不研究義理,硬要參禅。你問他:「爲什麼你不去研究經典呢」?他回答:「那文字相,執著它幹什麼?我一旦大徹大悟,就什麼都有了,叁藏十二部都在我心裏。」他答得很簡單,「叁藏」是哪叁藏?他可能還記不清楚,十二部的名字,更背不出來,他怎樣去研究叁藏、十二部呢?他沒有去研究,他心裏具足什麼叁藏、十二部?他連個文字都不認識,連小學也沒有上,硬要開悟,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!所以使得佛教衰敗下來,衰敗到出家人不認識字,社會上的信徒都瞧不起,所以中國佛教興隆,興隆在頓教禅宗,全中國的寺院都叫禅寺,到了臺灣,寺院還是叫禅寺,衰敗也衰敗在禅宗師父不認識字。這就是你必須先了解「文字般若」,而後再來起「觀照般若」,來證「實相般若」,這是個次第。而「文字般若」它是個智慧,你還要尊重這文字,一個字一個字都是光明之相,一個字一個字都是十方諸佛的法身舍利,我們現在去朝拜印度,求一顆舍利子回來是無價之寶,那是化身佛的舍利子。經典上的文字,是諸佛法身的舍利子,一個字一個字都是諸佛法身的舍利,你要認識佛的法身,在哪裏認識?在文字上認識,不是世間上的文字,世間上的文字只叫文字不叫般若,是研究「《金剛經》」的文字,「《金剛經》」的文字就是諸佛的母親,它能以出生諸佛。將來你研究「《金剛經》」,起了始覺智慧,大徹大悟,在教下叫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是悟了理,叫「悟入」,「悟入」再修行就「證入」了,你成佛了,佛從哪裏出來的?是誰生出來的?《金剛經》就是佛的母親,《金剛經》內有經文證明,它能出生一切諸佛,它是諸佛之母,你怎麼敢輕視《金剛經》的文字呢?所以你要知道,「文字般若」,它是光明最大,能顯出「觀照般若」與「實相般若」。「觀照般若」一起有如金剛寶,「其用最利」。「實相般若」這個理體,等于金剛寶「其體最堅」,一切法不能壞它,所以這叁種「般若」,只有用金剛寶來比喻,才容易明白,至此「金剛般若」,這四字講好。

  再講「波羅蜜」叁個字,「波羅蜜」是梵語,依著梵語翻譯,應該是「彼岸到」,因爲印度的梵文都是倒裝句,名詞在上面,動詞在下面,現在歐美國家說話還是這樣,跟我們中國人說話是顛倒的,比如中國人叫「李先生」,歐美他們叫「先生李」,是顛倒的,所以「波羅蜜」順著中國話的意思應該是「到彼岸」。「彼岸」是個比喻,即是涅槃的彼岸,對著生死叫此岸,你依著「文字般若」而起了「觀照般若」,由「觀照般若」而證得「實相般若」,證得「實相般若」你把無明煩惱都給照空了,了脫生死,離開生死此岸,而到了大涅槃,所以「波羅蜜」叫「到彼岸」。

  再合起來上面「金剛般若」四字,就是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怎樣能到彼岸呢?你要了解像金剛寶那樣子的「般若」,得到金剛寶一樣的般若妙智妙慧,你才能以到彼岸,這才叫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合起來這七個字即本經的別題。

  經題雖然多,但不出七種立題,這部經是法喻立題,「金剛」二字是「喻」,「般若」二字是「法」,比喻法的體,「波羅蜜」也還是個比喻,所以以法喻來立題,到這裏把別題講完。

  再講「經」字,「經」字是通題,「經」者梵語叫「修多羅」,翻成中國話叫「契經」,「契」者合也,我們在家做買賣時,或者買賣田地,都要寫契約,也叫合同,就是兩個人拿兩張一樣的紙,中間寫一行字把它分開,對起來是一個字,叫合同。這個經叫契經、叫合經,合什麼呢?合理合機,上合諸佛之理,下合衆生之機,這叫契理契機,才是佛的經。要是這部經與諸佛之理不相合,它雖然標明是世尊說的,但這是外道冒充的,它不合諸佛之理,這個你怎樣研究也研究不懂,這不能契機,也不是佛說的「經」,都是外道冒充的佛經,中國外道冒充的經很多,叫僞經,都是假造的,既不契理也不契機。佛經,無論是長的經文,比方《華嚴經》有六十萬字,法華經有七萬字,都是契理契機,上合諸佛之理,下合衆生之機,《金剛經》有五千多字,也都是契理契機。若經典不合諸佛之理,不叫「契經」;不合衆生之機,不叫「契經」。合我們的機,怎麼看不懂?那是你沒有看,你沒有研究,只要肯研究、肯聽講,一定會懂。不懂,釋迦佛不會說這部經,不合衆生的機,說出來也不會流通到現在,所以一定會合機的,這樣契理契機,叫修多羅經。

  再詳細的分,有貫、攝、常、法四個字的義理,叫「經」。

  第一、貫,爲什麼叫貫呢?貫穿所說的義理,這部經是個題目,下面的經文很多,裏面每一個字所說的義理很多,用一個「經」字把它貫穿下去,貫穿不是拿刀子把它貫穿,等于線繩貫穿念珠一樣,一顆一顆的念珠,你用一條線把它穿起來一串念珠,這叫經,把很多所說的義理貫穿起來,就叫「經」。

  第二、攝,攝是攝持,攝持所應度之機,每一部經皆有那部經的當機者,衆生的根機它能以攝持,這是攝的意思。

  第叁、常,常者就是常住不變,叁世不能易其理,叁世者,即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佛經上的義理不能變易。有人說,現在是二十世紀科學時代,還講這些老古董佛經,不合時代了,你沒有懂佛經,佛經的義理是常住不變易的,不要說二十世紀應該講佛經合著時代,到了叁十世紀,道理也不會變樣的。世間上的道理是跟著時代變的,它不是真理,真理不會變易,這才叫常住不變之理,叁世不能易。

  第四、法,法是法則、規矩,佛經上的法則規矩,十方皆遵,在印度國的衆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,到了中國,中國的衆生也得遵守其法則規矩,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。

  有人說:「歐美已經是科學哲學發達的國家,你去講佛經不行。」答:「你沒有去講,怎麼知道不行?你去講經,一定會有人聽,還一定合他的根機,不然它不叫大法則、大規矩,大法則、大規矩,十方皆遵。」還有人再問一句:「現在科學時代,人家已經登陸月球了,你還在講什麼佛經呢?」答:「月球上還沒有住人,等月球上住人了,你到月球上講佛經,一樣的他會聽得懂,你不要害怕!你不要自己先起自卑感,怕科學哲學,科學哲學是世間法,世智辯聰,不能起真正的智慧,真正的智慧還要研究佛經,要有這個自信力,現在美國佛教不是大興起來了嗎?這些法師不是到美國都忙得不可開交嗎?哪一個國家的科學發達趕上美國呢?登陸月球是美國人登上去的,他們一樣的要學佛經。」

  貫、攝、常、法,合起來叫「經」,「經」之一字,是一切佛經的通題,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是此經的別題,通別合起來一共八字,講到這裏把總釋名題的第一科經題講完。

  乙二、譯人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
  再講人題,人題者就是譯人之題,不是經文就叫題目。「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」,「姚秦」是朝代的名字,經典是釋迦佛說的,是諸大菩薩結集出來的,所結集的是梵文,流通在印度,什麼時代翻譯成我們中國的漢文呢?在姚秦時代翻譯成漢文,姚秦時代在中國的曆史上正統的天下還是晉朝,晉朝分西晉、東晉,晉朝是由魏晉南北朝叁國歸並而成的。西晉統一中國,到後來國家的勢力不行,打仗常打敗仗,就遷都到南京,改名爲東晉。中國大陸上領土很大,那時在西方再起了一個國家,叫秦朝。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堅,鸠摩羅什法師就是苻堅派人去請的。鸠摩羅什法師在西方的龜茲國,名聲遠播,傳到中國來,聽說西方的外國有一位大法師,因此苻堅就派大將呂光,帶了幾萬大兵去請他,說:「你讓我們請回來就跟你客氣,不讓請回來就打。」當時是這樣子去請法師的,因當時苻堅的國家很強盛,東晉是正統的江山,雖然是遷都到南京但還是正統天下。這時候苻堅兵多將廣,因此他想打東晉,想把東晉滅了就可以統一中國。雖然苻堅身邊有智慧的大臣勸他說:「東晉現在還沒有衰弱到極點,有謀略的大臣,還有兵將防衛,不容易攻打,而且在南京又有長江之險來保護。」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