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像現在打仗,坐飛機一下子飛過長江,那時候打仗,長江的水很寬廣,你怎麼渡過去呢?但是苻堅很驕傲,堅持要攻打,不聽谏言,以爲他有帶甲百萬,上將千員,他說:「我投鞭可以斷長江之流,我怕什麼?」苻堅的軍隊,上將就有一千人,帶盔甲的兵有百萬,不帶盔甲的還不知有多少?秦朝都是蒙古過來的兵,全是馬隊,騎馬的兵都是帶馬鞭,苻堅自誇其軍隊能投鞭斷流,即每一騎兵之馬鞭投入長江裏,即能把長江之水堵斷,而東晉的兵只有幾萬人,那還用打嗎?不必打東晉就要吃敗仗了,就這麼驕傲得不得了!他認爲一定能將東晉打敗,于是帶了幾十萬大軍,浩浩蕩蕩的去攻打東晉。而東晉雖然只有幾萬軍隊,因若戰敗便要國破家亡,戰勝了還可以延長國運,只好背水一戰,所以舉國草木皆兵,全力以赴,以一擋百,此即兵法上所謂之「哀兵必勝」,苻堅因犯兵法上之大忌,驕傲輕敵,即所謂「驕兵必敗」,所以這一戰,苻堅的軍隊一大意打了敗仗,被東晉追殺回長安。這一戰役就是在安徽的淝水會戰的,這便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「淝水之戰」。經過這一役,晉朝因此得以延長朝代,苻堅戰敗回來,有一姓姚的大臣,以苻堅早先不聽勸告,妄自去攻打東晉,吃了敗仗把國家的名譽毀了,將兵傷亡無數,國家元氣大傷,于是趁著苻堅回來時,將他刺死,自己篡了位,沒有改國號,還是叫秦朝,但別于苻堅之秦朝,叫姚秦。

  接著講「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」,「叁藏」即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釋迦佛所說的法門,諸大弟子結集出來叫經藏,釋迦佛訂的戒律,諸大弟子把它結集起來,叫律藏,諸大菩薩解釋經律的文章,把它結集起來叫論藏。所謂「藏」者即含藏之意,經藏裏面含藏著很多的經,律藏裏含藏著很多的戒律,論藏裏含藏著很多的論文,所以叫做「藏」。

  「法師」兩個字,「法」是法則、法規,「師」是模範之稱,給衆生作模範的,就叫師父,「法師」兩字合起來,「法」是法則,規矩,是什麼規則、什麼規矩呢?就是經律論裏面的規則,經律論裏面所講的法,「以法自師,以法師人」,叫做「法師」,你怎樣給衆生作模範呢?你得先自己守規矩,守法則,也就是要依著經、律、論叁藏所講的法,作爲自己的模範,這叫自利,自己學會經、律、論叁藏的法了,就叫「法師」,這叫「以法自師」。你再去弘揚佛法,弘揚叁藏的聖法,這叫「以法師人」。你怎麼樣弘揚呢?不能隨便亂說,你得依著經、律、論來講,講經,依著經講;講律,依著律講;講論,依著論講,那裏面都有法則、法規,好給衆生作模範,「師」者模範之稱,這就「以法師人」。我們現在稱法師,什麼是法師呢?「以法自師」,以佛法作自己的師父,作自己的模範,這是自利;「以法師人」,以佛法來給衆生作師父,給衆生作模範,這叫做利他,自利利他合起來就叫做「法師」。

  再跟上面講的「叁藏」兩字連貫起來,就叫「叁藏法師」,這個名字不是簡單能夠稱出來的,要貫通叁藏之法的,才叫叁藏法師。古時候對稱呼很嚴格的,專門弘揚經藏的,叫「經師」;專門弘揚戒律的,叫「律師」;專門弘揚論藏的,叫「論師」。比方「成唯識論」,是天親菩薩所造的叁十頌,在印度有十大論師來解釋它,就叫「十大論師」,不能叫他爲經師。你要是經、律、論叁藏貫通,才叫「叁藏法師」,這不是隨便能稱呼的,這是他的德號,他有這個功德,才能稱這名號。就是到了末法時代,我們從大陸逃難,民國叁十八年來到臺灣,不要說叁藏法師,誰也不敢稱,你必須會講經的,才能叫法師,你會講戒律的,才叫法師,你會講論的才叫法師,不是隨便稱你法師,我民國叁十八年來到臺灣,這個名詞還沒有濫。在大陸上,大叢林住幾百個出家人,當住持的,當大和尚,他不會講經,沒有人稱他爲大法師,稱他爲大和尚,其他普通的師父就帶一個「師」字,比方你是個普通清衆,稱道源師。你當了大執事,或者當監院,或者當知客,爲尊重你加個「父」,稱師父,如稱道源師父。要是你年紀大,當大執事好多年了,再給你客氣,師父兩個名字只稱一個,稱道師父,帶上一個字,不敢稱你的名了。但是沒有人稱你法師的,因爲你沒有講經。到了臺灣,法師兩個字才濫稱,大家以爲是出家人都叫「法師」,男衆女衆統統稱「法師」,因此「法師」這稱呼掃地了,你要曉得,你能「以法自師,以法師人」,你叁藏不能貫通,總需貫通一藏,一藏不能貫通,你能講一部經或一部論,這才能稱爲「法師」。

  下面再講「鸠摩羅什」,叁藏法師是個通名,是個德號,誰有這個功德都能被稱爲叁藏法師,例如我國的玄奘法師,也被稱爲叁藏法師,義淨法師也稱爲叁藏法師,那麼貫通叁藏,稱叁藏法師的人很多,各人有個別名,玄奘是玄奘法師,義淨是義淨法師,而這個貫通叁藏的法師是「鸠摩羅什」,翻譯成中國話叫「童壽」,童是童子的童,壽是高壽的壽,這位法師怎麼稱這個德號呢?因爲他在幼童的時代,而有高壽之德,故稱童壽。按他的年齡還是個童子,按他講經說法的功德,等于一個老法師,老法師叫高壽,因此給他取個德號叫「童壽」。

  再講鸠摩羅什的公案:過去其他的注解上,都說他是七歲大徹大悟的,但根據通理大師《新眼疏》上的考證,說他是到十二歲時大徹大悟,無論是七歲或十二歲,都還是個童子,鸠摩羅什的母親有大善根,她生下鸠摩羅什後就出家了,因爲鸠摩羅什年紀很小,沒有人照顧,所以母親出家便帶著他到處參訪善知識,後來證得初果,證得須陀含果,她自己明白了佛理,當然以佛法教育自己的孩子,鸠摩羅什因爲跟隨著母親到處參學,所以智慧啓發得很快。按《新眼疏》上講,在他十二歲那一年,跟著母親到一個大寺院去參學,這個佛殿很大,佛像很高,供佛像有一個大鐵缽,吃飯的碗叫缽,我們中國造托缽的佛像,都是手裏捧著,印度是用缽供飯的,就像我們去供飯、供花一樣,因爲佛像大,用的缽也很大,這缽是用鐵造的,他有大善根,一看見大鐵缽,便生個歡喜心,爲了要表示恭敬,便跑去供桌上,把大鐵缽拿起來頂在頭上,頂在頭上的時候,他忽然間動了個念頭,他想大鐵缽這麼缽大,我怎麼頂得動呢?突然間,他覺得鐵缽重起來,一下子鐵缽把他壓倒了。他母親趕快跑過去把鐵缽撿起來,也把他拉起來,鸠摩羅什起來後在發愣,他母親以爲他被鐵缽壓壞了,便問他:「你怎麼啦?」鸠摩羅什回答說:「我沒怎麼樣。」母親說:「沒怎麼樣,你怎麼發楞不說話呢?」他說:「我明白了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。」他母親說:「你講講給我聽。」他說:「我一進佛殿看見大鐵缽,就生歡喜心,爲表示恭敬,我拿起把它頂到頭上,不覺得它重,等頂到頭上時,想起鐵缽這麼大,自己怎麼頂得動呢?鐵缽便重起來了,一下把我壓倒了,可見份量輕、份量重,完全是自己的心裏分別出來的,這叫『一切法唯心造』,我已明白了這個道理。」他母親很高興的說:「你很了不起,這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,你今天開悟了,你年紀雖然輕,你可以去弘揚佛法了。」那時他母親已經證得叁果,給他印證沒有錯,所以他從十二歲大徹大悟以後,就到處講經說法,全印度出了名。當時全印度的佛法很興盛,大法師、老法師多得很,但沒有這十二歲的童子講得好,所以大家給他送個德號叫「鸠摩羅什」,叫童壽,童子的年齡,而有高壽的德。「譯」,譯是翻譯,本來是梵文,把它翻成中國語文,就叫「譯」。

  把題目講完,再把它合起來講一下,講經的方法有一句,叫開合分明,下面我不再交代,這地方我就交代一下,這部《金剛經》是誰譯的呢?鸠摩羅什譯的,鸠摩羅什是個出家的大德,還是個在家的居士呢?是個法師,「法師鸠摩羅什譯」,法師有經師、律師、論師,他是個經師、律師、或論師呢?這個法師了不得,這部《金剛經》是貫通叁藏的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的,他是西域國的人,到中國來翻譯經典,有一個曆史的憑據。在我們中國什麼朝代呢?姚秦時代,所以叫「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」,這樣就把經題及人題講完,這還要合到科文上,經題講完、人題講完,就是將總釋題目這一科講完。下面第二科就「別釋文義」,就是分別解釋經文的義理了。

    經文,只要是佛經,都分叁大分:第一、序分,第二、正宗分,第叁、流通分,發現這個經文的題材,是東晉時代,有一位道安法師發現的,後人用文字贊歎他叫「彌天高判」,分判一部經有叁大分,這是最高明的分判,就是這位道安法師。當時中國有一位大學問家叫習鑿齒,這個名字不大好寫,也不大好念,他自認自己了不得,全中國只有他的學問大,他聽說有位高僧叫道安,學問高深了不得,于是就想要去跟道安法師辯論一下,比較比較,看誰的學問好?那時道安法師住在襄陽,就是現在的湖北省,那時地名叫襄陽,習鑿齒便去訪問他。道安法師一看,是個在家居士來訪,便請教:「貴姓大名」?這個不得了,習鑿齒回答說:「四海習鑿齒」,他在名字前面加上「四海」二字,四海之內就包括一個天下,就是遍天下我是第一個大學問家,在四海之內只有我習鑿齒的學問最大,就是這樣的口氣。道安法師聽了說:「哦,久仰大名!」習鑿齒接著便請教:「請教法師的德號?」道安法師馬上回答說:「彌天釋道安」,彌天,就是名滿天下只有我這一個釋道安,這句話是針對著習鑿齒的「四海」來講的。以後就稱他爲「彌天釋道安」,「彌天高判」就是根據這段公案來的。

  我們現在所用「《金剛經》」的本子是叁十二分的,不分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這叁十二分的本子是昭明太子所分的,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兒子,這個人了不得,也是大菩薩再來轉生的,他分這叁十二分的本子,還沒有法師辯過說他分得不對,而且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讀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《金剛經》,《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