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

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海会寺版)

  施旺坤敬记

 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八年讲于基隆海会寺能仁佛学院—

  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解释这部经,先把它分成两大科,第一、总释题目,第二、别释文义。现在先讲第一科总释题目,再分为两小科,一、解经题,二、解人题,先解经题。

  释题解文(分二,甲一、总释名题,甲二、别解文义)

  甲一、总释名题(分二,乙一、经题,乙二、译人)

  乙一、经题

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

 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八个字就是本经的题目,「经」字是通题,「通」者通于一切经,一切经都叫「经」;「金刚般若波罗蜜」七个字是别题,「别」者别在此经,这一部经不是《华严经》,也不是法华经,它的别名叫做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先讲别题,再讲通题,讲到别题,先讲「金刚」两字,次讲「般若」两字,再讲「波罗蜜」三字。

  「金刚」是个比喻,就是金刚宝,佛教里面的金刚力士,我们称他为护法韦驮尊天,他手里拿的兵器叫降魔杵,就是金刚宝、金刚杵,我们人世间也有金刚宝,不过没有天上的金刚宝那么好、那么高明。现在的人称的钻石,就是金刚宝,用金刚宝作比喻,比喻什么呢?就是比喻般若妙慧。金刚宝有三种意思,一、其体最坚,二、其用最利,三、其相最明。凡是一法,都有体、相、用三个义理,这个金刚宝的体,最坚固无比,一切物不能坏它,所以「其体最坚」。「其用最利」,它的功用锐利无比,它能坏一切物,如人间用的钻石,大家都可以看见的,黄金是最坚固的了,但是钻石能以刻动黄金,黄金刻不动钻石,这可以知道,它的体最坚,一切物不能坏它,「其用最利」,它能坏一切物。「其相最明」,金刚宝这个相就是外相,外相所放的光明,超过一切光明,在我们中国历史上,曾经有外国进宝,进来一个金刚宝,有四方一寸那么大,可以照几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,我们这讲堂里,要是有一颗金刚钻石,讲堂电灯的光,就遮不住它的光明,所以「其相最明」。这是金刚宝的比喻,有这三种意义,就是其体最坚,其用最利,其相最明。

  再讲「般若」两字,首先,要知道这两个字字音的读法,「般若」现在国语是念「ㄅㄢ ㄖㄨㄛˋ」,但是我们佛经上不能念「ㄅㄢ ㄖㄨㄛˋ」,一定要念「ㄅㄛ ㄖㄜˇ」,为什么呢?要合乎梵音,梵音是音译,不是意译,音译就是照着印度国的梵语的音声翻译过来的,它是什么音声,我们就译为什么音声,译的音声就是「ㄅㄛ ㄖㄜˇ」。如果有人问:为什么「般若」两字不找适当的字来翻译呢?记住这个解释:经典的翻译是在唐朝时代翻的最多,我们现在讲的这部《金刚经》是在姚秦时代,比唐朝还前面,唐朝的京都在陕西的长安,而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长安,长安那时候说的话,叫做「官话」,就像现在的国语,那时长安的官话对于「般若」就读「ㄅㄛ ㄖㄜˇ」,由姚秦时代到了唐朝,一直到了宋朝,京都就迁到河南的开封,叫汴梁,说的官话就逐渐变成河南省的口音,慢慢的中国字说的字音变了,再也不是陕西的长安那时的「官话」,而带有河南口音了,再变再变,变成现在「般若」国语念「ㄅㄢ ㄖㄨㄛˋ」,可是在姚秦时代乃至到了唐代,都是念「ㄅㄛ ㄖㄜˇ」的。现在再附带解释一下,「南无」这两个字,也是这个意思,「南无」现在国语念「ㄋㄢˊㄨˊ」,为什么要念「ㄋㄚˊ ㄇㄛˇ」呢?为了要合梵音,在中国字「ㄋㄚˊ ㄇㄛˊ」的字有的是,为什么要用「南无」,特别念个音声「ㄋㄚˊ ㄇㄛˇ」呢?因为在唐朝以前,陕西长安说官话的音声,「南」字念「ㄋㄚˊ」,「无」字念「ㄇㄛˇ」,这是古音,后来中国人念的字音,慢慢转变了,但是梵音没有转变,要合梵音,所以南无念「ㄋㄚˋ ㄇㄛˇ」。这就是要晓得,「般若」为什么不念「ㄅㄢ ㄖㄨㄛˋ」,要念「ㄅㄛ ㄖㄜˇ」,要与梵音合,这个音声要把它念正确。

  那么,「般若」的意思呢?翻成中国话叫「智慧」,但是为什么古人不翻成「智慧」呢?因为翻译经典有一种规定,叫「五种不翻」,这就是「生善不翻」,能够生起来众生的善根,保存它的梵音不翻,把它翻成中国字的智慧,这个意义不错,但跟世间上的人,有学问又聪明,口齿伶俐,这种人都叫有智慧,恐怕跟世间上的智慧混同一谈;在佛经上讲,世间上的智慧越聪明,越不能学佛法,叫「世智辩聪」,八难之一,他学佛法,不能学,因为他太聪明了,聪明反被聪明误!世间法的人,也称他有智慧,可不是般若的智慧,要保存着梵音就是这个意思。要你知道,般若的智慧,不是世间法的聪明,不是世间法的智慧。佛法讲到「智慧」,必须加上一个「妙」字,叫「妙智妙慧」,不可思议的智慧,「妙」者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的智慧,叫做「般若」。

  尤其在「金刚」上讲这「般若」,它含的还有三种意义,叫做「三种般若」。哪三种呢?就是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、文字般若,第一种「实相般若」,就是理体,智慧的理体,真理之体,叫「实相」。第二种「观照般若」,就是智慧的智慧,「般若」就是智慧了,「观照」也是智慧,「观照」就是起心里面的正当观想,这正当观想能以启发出来始觉智,这个始觉智它要照本觉理,这叫「观照般若」,本觉理,就是实相理,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,本觉理体我们怎么没发现呢?你没有始觉智来观照,用这个智慧来观照,才能以照到这个本觉理体,这就是能观照的智慧,叫「观照般若」,所观照的智慧,叫做「实相般若」。第三种「文字般若」,「文字般若」就是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它有文字,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说的《金刚经》,它的语言就是「文字般若」,结集成经藏,把它结集出来,写成梵文,梵文也是文字,叫「文字般若」,翻译成中国的文字,也叫「文字般若」,但要记清楚,必须由《金刚经》翻译出来的才叫「文字般若」,因为世间法经书多得很,儒教也有经,道教也有经,现在世间学问的书,更是多得不可思议,甚至于由小学到大学读了十六年,只是读了一点点,还有很多的书没有读到,那都是文字,不能叫「文字般若」,这个要把它分别清爽,为什么它不叫般若呢?因为他读的文字多了,学问也增加了,他那学问就是「世智辩聪」的智慧,越是学问大,他越是不能学佛,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,所以它只能叫文字,不能叫「般若」。那么《金刚经》上的文字呢?叫做「文字般若」,怎么叫「文字般若」呢?你研究《金刚经》上的文字,你才能以发现「实相般若」,你才能以修行起「观照般若」的智慧,「文字般若」它能以显明出来「观照般若」和「实相般若」,这个文字不是般若吗?所以《金刚经》就叫「文字般若」。但是还有一点你要注意,这个《金刚经》上的文字,它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,处处要破相、要扫相、要观空。你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,你这个文字才叫「般若」,要是你不即文字相,而离文字相,那么你研究《金刚经》,着了文字相,将来你学会讲《金刚经》,你着了文字相,你越讲越多,听经的人越多,着相着了越厉害,那你讲的《金刚经》只讲的文字,不是讲的「文字般若」,为什么?你着文字相了,这一点道理还要记清楚。

  这般若有三种般若,叫「实相般若」、「观照般若」、「文字般若」,再跟前面「金刚」这个比喻配合起来。「金刚」,叫金刚宝,金刚宝「其体最坚」,比喻什么呢?比喻这个「实相般若」,「其体最坚」,实相般若就是真理之体,我们一个凡夫无始劫来就在流转生死,此道来,彼道去,一时天上,一时人间,一时畜生,一时地狱饿鬼,这样六道轮回,轮回到现在,我们所具有的本觉理体,也就是那个「实相般若」,它没有变动,为什么不变动?「其体最坚」,就比如金刚宝,比如你把金刚宝拿到桌子上面,用什么东西也破坏不了它,「其体最坚」。你带着金刚宝去上厕所,一不小心掉到里面,因为金刚宝是有价值的东西,一定要把它捞出来,那么把大小便都拿出来,把金刚宝又找出来,就像现在的钻石,找到了,拿水一冲,一点没有坏,为什么?一切物不能坏它,大小便染污不了它,等于我们堕地狱,堕到地狱里,我们的实相理体一点没有变动,因「其体最坚」,像金刚宝一样。它要是变动了,我们不要学佛法了,因为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,「实相般若」破掉了,被流转生死,此道来,彼道去,把它流转坏了,流转坏了怎么能成佛呢?没有成佛的本钱,我们怎样能成佛呢?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,也就是「实相般若」,虽然它流转生死,并没有坏,它「其体最坚」之故。像那金刚宝「其用最利」,它能坏一切物,黄金最坚固,你拿钻石来跟它摩擦,摩擦下来只有金粉,没有钻石粉,就证明钻石是金刚钻,其用最利,一切物不能坏它,它能坏一切物,这譬喻「观照般若」,你不研究佛经,不会起观照,你研究佛经起来了观照,就是始觉智启发出来,始觉智一启发出来,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?一旦豁然大彻大悟,你才明白我自己有个「实相般若」,过去怎么不知道呢?过去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了。那么现在这无明烦恼呢?这无明烦恼可多了,光算那些名相、法相,讲几天还讲不清楚,要断,谈何容易呢!但是你没有起「观照般若」,没有启发出来始觉智慧,要是始觉智一起来,它能断一切,那个无明烦恼,它根本就没有体性,被始觉智一照,就给它照空了。这譬喻什么呢?「千年暗室,一灯能破。」这一间房子,门窗没开,黑洞洞的,有一千年了,唉呀!这个黑暗太久了、太长远了,一千年都没开过窗户、开过门,这间房子的黑暗,什么时候才能驱除掉呢?你不要害怕,你没有点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