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把文字结束一下。「是故须菩提」,以是之故,前面说:「庄严佛土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」跟着这个文字下来,叫一声当机者,「须菩提」。「诸菩萨摩诃萨」,这个「诸菩萨摩诃萨」前面解释过,指着发心人讲的,不指着证圣位的菩萨。「菩萨」就是大乘弟子,「摩诃萨」是大菩萨,菩萨中的大菩萨,依着《金刚经》下面有一句明文,是「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」,来解释这个菩萨。前面解释过就是这样解释的,你是发权教大乘心的人,你就叫做菩萨,你是发最上乘,发实教大乘心的人,就叫做「摩诃萨」,不按证圣果来讲。怎么按发心?前面经文上就有「菩萨摩诃萨」,就是指着发心,这个地方还是,为什么?「应如是生清净心」,那个证圣果的人,他的清净心已经生起来了,他才能证入圣果,所以不是指着证十地菩萨,证等觉菩萨,才叫「诸菩萨摩诃萨」,不指着证圣位、证圣果的人。你或者发大乘心,或者发最上乘心,你这个菩萨,你这个摩诃萨,应当如是生个清净心,这个心要生,生出来这个心,不可以住相,这就叫清净心。这个心怎样才清净呢?「不应住色生心」,我们的心不出外面六尘境界,我们的心叫妄心,妄心不清净,它怎么不清净呢?它被外面六个境界给染污了,所以外面境界叫做六尘,尘者染污之义,「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」,我们的心被外面的六尘境界一染污,就不清净了,不清净的心,叫妄心,尘有染污之义,我们一生心一动念,都是对着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动念的。眼,你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,这就动了色的心。耳,耳朵听见声音,你就动个声的心。香,你闻到香的味道,你就动了香的心。味,你吃到味道了,酸辣苦甜咸淡,那你就生了味的心。触,身体上接触到外境,冷暖涩滑,你就动了念生了心,这是触尘,生了个触尘的心。五个境界都没有对到,没有对到你心里在那打妄想,这叫做法尘,你想来想去,都在想个法不是?不学佛法的人想的完全世间事,学了佛法呢?有时候你会想到出世间法,出世间法还是法尘。离开六尘,你这个心生不出来,现在硬要你生出来一个心,所以这个心不容易生,离开六尘,你这个心生什么?清净心,不被六尘所染,这就是我离开六尘,不落于断灭,我还要生个心,生个心没有六尘所染,这个心是个清净心。
再把它总结起来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「应无所住」,不应当住色,不应当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尘不应当住,其实是一切法皆不应当住,连出世间法都不应当住,出世间法还是法尘,一切法都不应当住,因为你是个菩萨,你是个摩诃萨,你应当这样无所住,在无所住中生个心,这个心才清净。你要看《心印疏》,他都依着禅宗的功夫解的,这个清净心生出来是什么样子呢?依禅宗的话头叫做「净伙伙、赤洒洒。」用这六个字来形容,净伙伙、赤洒洒,这个心生出来,昼夜六时没有一念为六尘所染,还是净伙伙、赤洒洒,这个心还是活泼活泼,这就叫做清净心。禅宗里还有两句话: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你说我现在是想着佛法,初学的人当然要想佛法,不想佛法,你怎么学佛法?但是起一念执着,被佛法所染污,这就是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「一些些」就是一点点,因为我们的真心像个大圆镜子一样,你被六尘所染,就是这个大圆镜擦些黑墨,染污了,我现在要学佛法我想的是出世间佛法,我黑墨不要,抹上些白粉,抹上些白粉那个大圆镜不清净嘛!你抹上黑墨,被黑墨所染污;你抹上白粉,被白粉所染污,这就是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所以《心印疏》再引禅宗的公案说:「直饶你寸丝不挂,万里无云,即虚空也须吃棒者也(应该吃棒子)。」那个心就是清净心,说我什么都没有了,我空空洞洞跟虚空一样,你应该挨棒,应该要吃棒子,因为你虚空还没打碎,参禅谈何容易,就这个清净心生不出来,生出来它要走动,不能安住,懂得清净心了,世间法我不去执着,佛法,你懂啦!依文解义的懂,心生出来了没有呢?清净心生出来了,是不是安住不动呢?昼夜六时都是清净心,那你成佛有份了,然灯佛就快来见你,给你授成佛之记。然灯佛不来,释迦牟尼佛要来,这是顿超法门,不一定等到二大阿僧祇劫,一念清净心,就与实相般若相应了。
讲到这里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这是《金刚经》的经心,也是《金刚经》的经眼,每一部经都有两句最要紧的话,那就是全部经的心,等于一个人的五脏六腑,以心为主,也等于眼睛,眼耳鼻舌身意,眼睛为最重要。你开智慧眼,不开智慧眼,就在这两句上,所以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你得把它依文解义,了识清爽,你得深进一步研究,怎么样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?生了心还无所住,把这个味道往深一步研究,你才能开悟。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这八个字,大家都要注意,还要精深的研究。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是什么意思?这个心怎么生?你才能学会参禅,学教的将来才能有大开圆解的一天,参禅才会有大彻大悟那一天。
我们讲六祖惠能大师的公案,大家听过了,就知道这八个字很重要,禅宗传入中国,从达摩初祖起,一共传了中国的祖师,传了五位,到惠能大师叫做第六祖,从六祖以后,禅宗大兴盛,遍于中国,就不称祖师了,都叫做禅师。中国的禅宗,分成渐禅与顿禅,渐是渐次,慢慢来由浅入深,一步一步来,这就是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师,他在中国的北方传这种渐禅。顿禅,是顿超的,是由惠能大师在南方传出来的,惠能大师也是五祖会下的弟子。神秀大师、惠能大师,都是五祖的弟子,一个在北方传渐禅,一个在南方传顿禅,这叫「南顿、北渐」。可是以后,南方的顿禅大兴起来,而北方的渐禅慢慢的失传消灭了,中国没有渐禅了,中国讲禅宗,完全是顿禅,禅宗徧于全中国,什么寺院都要加个「禅」字,如「某某禅寺」,教下只有少数,叫「某某讲寺」,那是少之又少,这就是禅宗遍于全中国,也可说遍于全部佛教,它代表整个的佛教,那么中国的顿教禅宗由谁发扬光大呢?由六祖惠能大师,六祖惠能大师从哪里出来的呢?就是从《金刚经》上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这一句生出来的,六祖大师从小父亲就别世了,母亲守节把他辛苦养大,家里穷困得不得了,他长大以后要养活母亲,自己也要吃饭,他住在山坡下,就上山砍些柴,到城里去卖,不能卖几个钱,可是能吃饭饿不死就好了,每天把山上砍下来的柴,锯好、劈好、捆好,挑到城里面去卖,不是马上就能卖得出去,要等买柴的人嘛!有一天他把柴担放下来,搁到路边,等着买柴的人来买,他正好站的地方是个窗户,里面有一位居士在念《金刚经》,他不晓得那是《金刚经》,就听见有人在念什么?他是个有大善根的人,传说他是三地菩萨再来,他在那里一听,就听懂了,这就是文字般若,听懂了他就随文作观,就观上了,人家在那里念,他就在那里听,就起了观想,也就是「观照般若」现前,听的是「文字般若」,当他听到人家念到经文总以结示这一段:「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一下子碰到他自己的真心上,忽然间就开悟了,这一开了悟,他就跟普通的人讲人情世故,不大一样,按人情世故,你不认识人家,怎么到里面跟人家请问讲话呢?他忍不住,这念的什么书,太好了!他就很冒昧的进去请问:「请问先生,你念的是什么书?」他答说:「我念的是《金刚经》。」惠能赞叹说:「这部《金刚经》太好了!」这位居士很惊奇,咦!一看是年轻的孩子,不到廿岁,还是个粗大汉,一个山上的小孩,你怎么知道《金刚经》好呢?惠能回答:「我听到你念到经文上这两句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我忽然间就明白过来了。」居士一听就说:「那你讲讲让我听听看。」他一讲还真明白呢!这个居士也懂,但是没有惠能懂得透彻呢,居士听了很惊讶说:「那你了不得,你是有大善根的人,我这《金刚经》是跟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学来的,看来你是个有大善根的人,你应该去亲近五祖弘忍大师,不要埋没人才。」五祖在黄梅,黄梅在大陆湖北,惠能那时在岭南,就是现在广东少官。惠能就说:「我是愿意去亲近五祖,不过我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,我家里很贫穷,只靠着我打柴过生活。」这个念《金刚经》的居士一听,马上发了大心,要成就惠能的道业就说:「你安心去亲近弘忍大师,你母亲我会把她接到我家里住,一切生活的费用我会供养她,这个问题你不用操心,我给你盘缠钱,因为这里到湖北的黄梅有好几千里的路程,你安心去湖北参访吧!」我说的这个公案,就是惠能听到人家念《金刚经》,听到那两句就开悟了,可是有的记六祖大师的公案,说六祖是到五祖会下才开悟的,那是进一步的开悟。怎么证明他在未见五祖以前就开悟了,从他跟五祖见面时的问答就知道,五祖上堂说法的时候,禅宗不是讲经,他是上堂说法,大家有问题可以出来请问。惠能看人家请问的仪式,他也学会了,他也出来到中间叩头顶礼,就跪下来请问问题。五祖一看,这个年轻人不是出家人,还是个在家人,就问:「你从哪儿来的?」,惠能说:「我住在岭南。」那时候交通不便利,湖北是中国的内部算是中心,那是文化水准很高的地方,岭南就等于我们台湾的高山偏远地区,是文化不开的地方,是獠族所住。「獠」字是一个不尊敬的名词,五祖为了要试探他的根机,就故意说:「嘿!你说是岭南来的,原来是个獠子!」下面的答话,就证明惠能他先开悟了,他答得可厉害,他一听獠子这句话,是轻视他的话,他马上答复五祖:「请问和尚,人有南北,佛性有南北吗?」意思是说我住在岭南,我是獠族,我人住在南方,你五祖住在湖北,你是北方人,人有南有北,佛性有南有北吗?哗!这一句是惊天动地的话,惠能这一问,问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