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3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》时,已经说法快四十年了,过去讲过这些道理,你们要发大乘心,要修六度万行,修六度万行就是庄严你自己的佛土,庄严你自己的国土将来你成了佛,你看那十方诸佛的世界,他怎么样的七宝庄严,那么清净,他是在修因的时候,做的功德多,他自己庄严出来的,你们现在没有成佛,要多修功德,要庄严国土。这是过去为权教的菩萨说,要着相,先着个菩萨的相,才能把凡夫的相、二乘的相离开,这个时候连菩萨的相也不要着。说到《金刚经》的法会,说法快四十年了,过去我跟你们常常讲,开导你们,叫你们修六度万行,要庄严自己的佛土,这个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?「不也,世尊!」须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了,那个菩萨庄严佛土,他没有庄严啊!「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」《金刚经》有二句、三句这样的经文,前面说:「佛说佛法,即非佛法。」那两句就配到二谛的道理,说佛法,是按世俗谛说的,不说佛法,众生不了解。按真谛呢?一切法没有相,一切法皆空,「即非佛法」,那第一次是佛说的,这三句的经文下面很多,这第一次是须菩提先说出来的,为什么佛没有说三谛的道理,须菩提先说出来呢?这就是叫我们知道,是须菩提已经悟到甚深的道理了,悟到三谛的道理了。「庄严佛土」,是假谛,假谛就是世俗谛,这个假相是有的,还是任运的要庄严,这叫「庄严佛土」。「即非庄严」,是空谛,一切法皆空,「即非庄严」,没有实实在在的庄严之相。「是名庄严」呢,这作两种解释,一种作二谛的解释,「是名庄严」,不另外解,「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」,不过是假有其名而已,叫「是名庄严」,假名字叫做庄严,既然叫做假名字,哪有个实实在在的庄严佛土呢?这是按浅的道理讲二谛。讲深进一步的道理呢?一定要讲到三谛,三谛者就是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中道第一义谛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这按中论上龙树菩萨做了一个偈颂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」天台宗的慧思大师他看中论,看到这里,悟到一心三观之理,就是悟到三谛的道理,他才修三观:空、假、中。怎么样一切法皆空呢?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一切法无不是从因缘生,因缘会合起来,这个法生出来,那么因缘散开呢?因缘散开这个法就没有了,哪有一个法有本体、有自性的,当体就空,因缘所生法嘛!这叫做「空谛」。「亦名为假名」,这就是假的,在世间的道理上讲,在世俗的道理上讲,这空不碍假,一切假名假相,你不讲不说,众生还不了解,这叫做「假谛」。「谛」是真实不虚之理,假是假,他还是有个真实不虚之理的。这「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」,叫做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中道第一义谛怎么修行呢?不着相,这就是「空谛」。要「庄严佛土」,就是「假谛」,「即空即假」,但是我会归中道,也「非空非假」,我明知道一切法皆空,我还要「空不碍假」,我要庄严佛土,我要修六度万行,我虽然终日终生,生生世世修六度万行,我从来不生心动念,不着相,这叫做「假不碍空」,这样子就会归中道第一义谛了。为什么要作三谛的解释?因为《金刚经》讲到下面,释迦佛自己说:说《金刚经》的法,是为大乘人说的,是为最上乘人说的。这两句明文你能解释一种众生吗?这个没有什么难讲嘛!佛说的一定是两种众生,「为大乘人说」,还有「为最上乘人说」,大乘人是谁呢?大乘是菩萨,还有「最上乘人」,还是菩萨。那么你怎么分呢?大乘人的菩萨,是权教菩萨,就是五教家所分,始教的空宗,正合着这个般若宗,般若就是空宗。但是讲到《金刚经》,佛说了二十二年般若,快说完了,他会归中道第一义谛,要对最上乘人说,这最上乘人是谁呢?按五教家讲就是终教、顿教、圆教。所以你不讲到第三谛,怎么能对最上乘人说法呢?我们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师是解释三谛的,就是《新眼疏》,有地方解释,这个地方没有解释中道的道理,但是后来也解释的。现在在台湾翻版流通最多的《金刚经》讲义,是江味农居士作的,他批评溥畹大师不应该作三谛解释,可惜这位老居士已经往生西方了,他要是在台湾我一定要去拜访他,「你对最上乘人说的什么法呢?你不作三谛解释,是不是?」这个《金刚经》上有明文,本来一切法都可以解释直这个圆教的法门,是不是?这个不是勉强解释,是佛自己说的,对着这二种人说的,一种是大乘人,一种是最上乘人。对大乘人说法,说二谛就够了,对最上乘人说,你不说三谛怎么样够呢?这是坚固我们的信心,一定要作二谛解,作三谛解。

  那么再讲到我们的本分上,一开《金刚经》,讲我等四相,就跟诸位说过,这个我等四相,不是平常的我相,平常的我相阿罗汉老早把它断掉了,这是大乘人要发心度众生的那个我相,那是很精细的我相。但是我们要学法,就要学最上乘的法,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,度众生的相,我都不着,我还着凡夫的这个我相干什么呢?那个粗的我相,自然可以把它对治了。我们懂得了三谛的道理,我们现在怎么学呢?你就依着三谛的道理学,你一定要发心讲《金刚经》,我们一切经、一切论都要讲,现在讲《金刚经》,就说《金刚经》,你要发心讲《金刚经》,你天天讲,你年年讲,你尽此一生讲,生生世世的讲,但是不许着相,这样子你学对了,我讲《金刚经》不是「庄严佛土」吗?「庄严佛土」,我「即非庄严」,我着相干什么呢?这话跟同学劝导的太多了,你学了法师,将来不要摆臭架子,你怎么会摆臭架子?你着了相,你做一点点好事就着相,你要六度万行,不是光讲《金刚经》啊!六度万行都要做,做一点点好事都要着相,那样与《金刚经》的道理相合吗?不但不合三谛的道理,连二谛的道理也没有,你没有空嘛!「庄严佛土」,任运自然庄严,尽我的力量庄严。法布施,我能讲多少,讲多少;财布施,我随力随分,三宝门中来,三宝门中去,有人供养我红包,我要替众生培福,我尽力量在三宝门中去用,你用到三宝门外去了,你这个钱造了业,你记得,我们做财布施,三宝门中做布施,供佛、供法、供僧。造佛像,跟佛贴金,给佛像做庄严,这是供佛。供养法,印经送人,请法师讲经。供僧,打斋供众,这叫三宝门中去。这个样子,我随力随分做财布施,但是你不要着相,一着相,就跟大乘佛法不合,连权教菩萨都够不上,还能够当实教菩萨吗?这就是讲到「庄严佛土者」,也没有庄严,因为他「庄严佛土」,当体皆空,「即非庄严」,他「是名庄严」。按二谛上讲,不过假名庄严而已,哪有个庄严佛土呢?按三谛上讲,合到中道第一义谛,他也不能着相。

  讲这个降心要离相,这一科是推广来讲,就是第九分讲完了,第十分就讲到住心无住的道理,住心无住的道理,先讲己一、修因无住,再讲己二、得果无住,己一、修因无住,下面分三小科,庚一、得记无住,庚二、严土无住,这个讲完了,庚三、总以结示,把经文的义理总结起来,给你显示这个义理,结示哪一个经文呢?显示哪个义理呢?就是结示要得记无住、严土无住,合起来就是修因无住,把科文的总义记着,再看经文。

  庚三、总以结示

  是故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

  这一句要念到这里,它是一科,它有个文法,这个经文是就印度的文法,翻成中国文法,翻译《金刚经》,我们看鸠摩罗什翻译此经时,是在东晋姚秦时代,那都是古人用古的中国文,再加上印度文翻译出来的,所以看起来很别扭,不大顺口,不过释迦佛说法,都是用问答题,一问一答,就像我们现在两个人谈话,辩论道理一样,一问一答,把道理辩论明白,大家都明白就达到目的了,决不用高深的文字,翻译成中国文,是就当时的中国文,再将就梵文,所以翻译成文字很别扭,很别扭不熟,文不熟、义不熟。等你懂了,再读经文还是白话,所以现在有人说,这个佛经看不懂,你去都把它翻成白话,但是诸位要知道,这个工作不是轻松的,你不要说翻译经典,你就随便作个白话文的文章,也不容易把它作好,白话文它还是个文嘛!不容易把它作好,何况你依着经典上的文字来翻呢!经典上的道理你没有完全懂,翻成白话文对吗?所以这是很艰难的工作,有的人就依着自己的意思,硬要翻成白话,那叫做粗心胆大,翻出来的经典,不懂的人还是看不懂,懂的人根本不看。为什么呢?懂的人知道你翻得不够味,不要看你翻的;不懂的人看了你翻的不通的文字,看了还是不懂,你翻成白话还是不懂,为什么呢?你没有把经文的道理说明白。这就是诸位你要听,听了以后要读,读了都是白话,没有什么艰难?所谓艰难,是文不熟、义不熟,有一句话:「《金刚经》好念,须菩提打岔!」有人算过,这一部《金刚经》五千多字,光须菩提有一百二十多个,你们可以算,就一部《金刚经》五千多字,光须菩提有一百二十多个,那你懂得须菩提是个人的名字,他叫善吉、叫善现,实际不要解,它就是个名字,须菩提是个当机者,佛跟他说话就得叫他,你懂就好了,他并没有打岔,是不是?《阿弥陀经》好念,舍利佛打岔,舍利佛是个当机者,佛跟他说话,你懂得舍利佛,他是鹙子,你不懂也没关系,那是个人的名字,你只要把经的文义懂了就好。

  现在总以结示,为什么要「住心无住」?讲这个道理,「是故须菩提」,「是故」两个字,是结定之词,前面一段文说过了,要把它总结起来,固定起来这个道理,叫做结定之词。前面没有说,你用「是故」两个字,决定你用得不通,这是文法上你要懂得用「是故」两个字,就是总结前文,固定其义。「是故须菩提」,这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跟释迦佛一问一答,为什么授记无住?为什么严土无住?这个道理说明白了,世尊再给他补充一下,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