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》時,已經說法快四十年了,過去講過這些道理,你們要發大乘心,要修六度萬行,修六度萬行就是莊嚴你自己的佛土,莊嚴你自己的國土將來你成了佛,你看那十方諸佛的世界,他怎麼樣的七寶莊嚴,那麼清淨,他是在修因的時候,做的功德多,他自己莊嚴出來的,你們現在沒有成佛,要多修功德,要莊嚴國土。這是過去爲權教的菩薩說,要著相,先著個菩薩的相,才能把凡夫的相、二乘的相離開,這個時候連菩薩的相也不要著。說到《金剛經》的法會,說法快四十年了,過去我跟你們常常講,開導你們,叫你們修六度萬行,要莊嚴自己的佛土,這個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?「不也,世尊!」須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了,那個菩薩莊嚴佛土,他沒有莊嚴啊!「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《金剛經》有二句、叁句這樣的經文,前面說:「佛說佛法,即非佛法。」那兩句就配到二谛的道理,說佛法,是按世俗谛說的,不說佛法,衆生不了解。按真谛呢?一切法沒有相,一切法皆空,「即非佛法」,那第一次是佛說的,這叁句的經文下面很多,這第一次是須菩提先說出來的,爲什麼佛沒有說叁谛的道理,須菩提先說出來呢?這就是叫我們知道,是須菩提已經悟到甚深的道理了,悟到叁谛的道理了。「莊嚴佛土」,是假谛,假谛就是世俗谛,這個假相是有的,還是任運的要莊嚴,這叫「莊嚴佛土」。「即非莊嚴」,是空谛,一切法皆空,「即非莊嚴」,沒有實實在在的莊嚴之相。「是名莊嚴」呢,這作兩種解釋,一種作二谛的解釋,「是名莊嚴」,不另外解,「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」,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,叫「是名莊嚴」,假名字叫做莊嚴,既然叫做假名字,哪有個實實在在的莊嚴佛土呢?這是按淺的道理講二谛。講深進一步的道理呢?一定要講到叁谛,叁谛者就是「中道第一義谛」,中道第一義谛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這按中論上龍樹菩薩做了一個偈頌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天臺宗的慧思大師他看中論,看到這裏,悟到一心叁觀之理,就是悟到叁谛的道理,他才修叁觀:空、假、中。怎麼樣一切法皆空呢?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一切法無不是從因緣生,因緣會合起來,這個法生出來,那麼因緣散開呢?因緣散開這個法就沒有了,哪有一個法有本體、有自性的,當體就空,因緣所生法嘛!這叫做「空谛」。「亦名爲假名」,這就是假的,在世間的道理上講,在世俗的道理上講,這空不礙假,一切假名假相,你不講不說,衆生還不了解,這叫做「假谛」。「谛」是真實不虛之理,假是假,他還是有個真實不虛之理的。這「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」,叫做「中道第一義谛」,中道第一義谛怎麼修行呢?不著相,這就是「空谛」。要「莊嚴佛土」,就是「假谛」,「即空即假」,但是我會歸中道,也「非空非假」,我明知道一切法皆空,我還要「空不礙假」,我要莊嚴佛土,我要修六度萬行,我雖然終日終生,生生世世修六度萬行,我從來不生心動念,不著相,這叫做「假不礙空」,這樣子就會歸中道第一義谛了。爲什麼要作叁谛的解釋?因爲《金剛經》講到下面,釋迦佛自己說:說《金剛經》的法,是爲大乘人說的,是爲最上乘人說的。這兩句明文你能解釋一種衆生嗎?這個沒有什麼難講嘛!佛說的一定是兩種衆生,「爲大乘人說」,還有「爲最上乘人說」,大乘人是誰呢?大乘是菩薩,還有「最上乘人」,還是菩薩。那麼你怎麼分呢?大乘人的菩薩,是權教菩薩,就是五教家所分,始教的空宗,正合著這個般若宗,般若就是空宗。但是講到《金剛經》,佛說了二十二年般若,快說完了,他會歸中道第一義谛,要對最上乘人說,這最上乘人是誰呢?按五教家講就是終教、頓教、圓教。所以你不講到第叁谛,怎麼能對最上乘人說法呢?我們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師是解釋叁谛的,就是《新眼疏》,有地方解釋,這個地方沒有解釋中道的道理,但是後來也解釋的。現在在臺灣翻版流通最多的《金剛經》講義,是江味農居士作的,他批評溥畹大師不應該作叁谛解釋,可惜這位老居士已經往生西方了,他要是在臺灣我一定要去拜訪他,「你對最上乘人說的什麼法呢?你不作叁谛解釋,是不是?」這個《金剛經》上有明文,本來一切法都可以解釋直這個圓教的法門,是不是?這個不是勉強解釋,是佛自己說的,對著這二種人說的,一種是大乘人,一種是最上乘人。對大乘人說法,說二谛就夠了,對最上乘人說,你不說叁谛怎麼樣夠呢?這是堅固我們的信心,一定要作二谛解,作叁谛解。
那麼再講到我們的本分上,一開《金剛經》,講我等四相,就跟諸位說過,這個我等四相,不是平常的我相,平常的我相阿羅漢老早把它斷掉了,這是大乘人要發心度衆生的那個我相,那是很精細的我相。但是我們要學法,就要學最上乘的法,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,度衆生的相,我都不著,我還著凡夫的這個我相幹什麼呢?那個粗的我相,自然可以把它對治了。我們懂得了叁谛的道理,我們現在怎麼學呢?你就依著叁谛的道理學,你一定要發心講《金剛經》,我們一切經、一切論都要講,現在講《金剛經》,就說《金剛經》,你要發心講《金剛經》,你天天講,你年年講,你盡此一生講,生生世世的講,但是不許著相,這樣子你學對了,我講《金剛經》不是「莊嚴佛土」嗎?「莊嚴佛土」,我「即非莊嚴」,我著相幹什麼呢?這話跟同學勸導的太多了,你學了法師,將來不要擺臭架子,你怎麼會擺臭架子?你著了相,你做一點點好事就著相,你要六度萬行,不是光講《金剛經》啊!六度萬行都要做,做一點點好事都要著相,那樣與《金剛經》的道理相合嗎?不但不合叁谛的道理,連二谛的道理也沒有,你沒有空嘛!「莊嚴佛土」,任運自然莊嚴,盡我的力量莊嚴。法布施,我能講多少,講多少;財布施,我隨力隨分,叁寶門中來,叁寶門中去,有人供養我紅包,我要替衆生培福,我盡力量在叁寶門中去用,你用到叁寶門外去了,你這個錢造了業,你記得,我們做財布施,叁寶門中做布施,供佛、供法、供僧。造佛像,跟佛貼金,給佛像做莊嚴,這是供佛。供養法,印經送人,請法師講經。供僧,打齋供衆,這叫叁寶門中去。這個樣子,我隨力隨分做財布施,但是你不要著相,一著相,就跟大乘佛法不合,連權教菩薩都夠不上,還能夠當實教菩薩嗎?這就是講到「莊嚴佛土者」,也沒有莊嚴,因爲他「莊嚴佛土」,當體皆空,「即非莊嚴」,他「是名莊嚴」。按二谛上講,不過假名莊嚴而已,哪有個莊嚴佛土呢?按叁谛上講,合到中道第一義谛,他也不能著相。
講這個降心要離相,這一科是推廣來講,就是第九分講完了,第十分就講到住心無住的道理,住心無住的道理,先講己一、修因無住,再講己二、得果無住,己一、修因無住,下面分叁小科,庚一、得記無住,庚二、嚴土無住,這個講完了,庚叁、總以結示,把經文的義理總結起來,給你顯示這個義理,結示哪一個經文呢?顯示哪個義理呢?就是結示要得記無住、嚴土無住,合起來就是修因無住,把科文的總義記著,再看經文。
庚叁、總以結示
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
這一句要念到這裏,它是一科,它有個文法,這個經文是就印度的文法,翻成中國文法,翻譯《金剛經》,我們看鸠摩羅什翻譯此經時,是在東晉姚秦時代,那都是古人用古的中國文,再加上印度文翻譯出來的,所以看起來很別扭,不大順口,不過釋迦佛說法,都是用問答題,一問一答,就像我們現在兩個人談話,辯論道理一樣,一問一答,把道理辯論明白,大家都明白就達到目的了,決不用高深的文字,翻譯成中國文,是就當時的中國文,再將就梵文,所以翻譯成文字很別扭,很別扭不熟,文不熟、義不熟。等你懂了,再讀經文還是白話,所以現在有人說,這個佛經看不懂,你去都把它翻成白話,但是諸位要知道,這個工作不是輕松的,你不要說翻譯經典,你就隨便作個白話文的文章,也不容易把它作好,白話文它還是個文嘛!不容易把它作好,何況你依著經典上的文字來翻呢!經典上的道理你沒有完全懂,翻成白話文對嗎?所以這是很艱難的工作,有的人就依著自己的意思,硬要翻成白話,那叫做粗心膽大,翻出來的經典,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,懂的人根本不看。爲什麼呢?懂的人知道你翻得不夠味,不要看你翻的;不懂的人看了你翻的不通的文字,看了還是不懂,你翻成白話還是不懂,爲什麼呢?你沒有把經文的道理說明白。這就是諸位你要聽,聽了以後要讀,讀了都是白話,沒有什麼艱難?所謂艱難,是文不熟、義不熟,有一句話:「《金剛經》好念,須菩提打岔!」有人算過,這一部《金剛經》五千多字,光須菩提有一百二十多個,你們可以算,就一部《金剛經》五千多字,光須菩提有一百二十多個,那你懂得須菩提是個人的名字,他叫善吉、叫善現,實際不要解,它就是個名字,須菩提是個當機者,佛跟他說話就得叫他,你懂就好了,他並沒有打岔,是不是?《阿彌陀經》好念,舍利佛打岔,舍利佛是個當機者,佛跟他說話,你懂得舍利佛,他是鹙子,你不懂也沒關系,那是個人的名字,你只要把經的文義懂了就好。
現在總以結示,爲什麼要「住心無住」?講這個道理,「是故須菩提」,「是故」兩個字,是結定之詞,前面一段文說過了,要把它總結起來,固定起來這個道理,叫做結定之詞。前面沒有說,你用「是故」兩個字,決定你用得不通,這是文法上你要懂得用「是故」兩個字,就是總結前文,固定其義。「是故須菩提」,這就是須菩提尊者前面跟釋迦佛一問一答,爲什麼授記無住?爲什麼嚴土無住?這個道理說明白了,世尊再給他補充一下,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