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3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五祖弘忍大师答辩不出来,这时五祖心中有数,这个年轻人不是简单的人,不是普通的根器,就说:「你还有一点善根,不错,你要来跟我学佛,你可得行苦行,你到舂米房里舂米去!」就派他到舂米房去舂米,因为常住收的都是谷,谷得自己舂,舂成米,不像我们现在很便利,买米来就煮。舂米是修苦行,有的书说他舂米三个月,有的说八个月,这就知道他未见五祖之前就开了悟的。有一天五祖向大家宣布一件事:「我年纪老了,不能再弘法了,你们哪一位要是明心见性了,就可以接我这个祖师位,可以弘法,叫你们说出来,你们可能不肯,你们作个偈子给我看看,我就会知道,你明心见性了没?你如果明心见性了,我就把祖师位传给你。」发表要传祖师位,这是佛教里面的一件大事。这时候五祖会下没有一个明心见性的,大家都说:「我们不要瞎忙了,不要冤枉费气,我们作什么偈子,我们的教授和尚比我们高明得多,他时常替五祖说法,五祖不上堂,就是教授和尚代理上堂,哪一个还能超过教授和尚呢!大家就等着他接祖师位吧!」别人都不敢去作偈子,也就是没有一个人明心见性的。可是神秀大师自己考虑了,我不作不行啊!我是五祖会下的首座和尚,我担任的职务还是个教授呢!于是他作了一个偈子:「身如菩提树,心似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偈子作好了,自己没有把握,这样就算是明心见性了吗?唉!想拿给五祖看又不敢拿去,他根本未开悟,只是依文解义,凭着他了解的佛法,作个偈子而已,不是开过悟的人,于是他想来想去不敢见五祖,他想了一个办法:「我把偈子贴在走廊上,有人看见,五祖就知道了,问这个偈子谁作的?如果说作得不好,那就算了,我也不答腔;如果他说作得好,明心见性了,我就出来说是我作的。」想好了,半夜里起来就把偈子贴到走廊。到了第二天,果然有人发现了,就去报告五祖,五祖一看,就赞叹说:「这偈子作得很好,依着这个偈子修行,将来一定可以开悟。」五祖不是说现在开悟,将来一定可以开悟,依这个偈子他得修,经五祖亲口这么一印证,唉呀!不得了,大家都去念这个偈子,甚至有人对着那个偈子叩头礼拜,越来越热闹,于是摆出了香案烧香献花,轰动全寺院。外面来的香客与信徒,也都围着去看去念。有一个小沙弥念熟了,像唱山歌一样,一边走一边念,念到舂米房,惠能正在舂米一听,不是味道,就问小师父:「你念的是什么?」那个小沙弥就跟他寻开心:「一个獠子懂啥?你舂米好了。」惠能就说:「我就是因为不懂,才请教小师父嘛!」小沙弥说:「不知是那位大德作了个偈子,贴在走廊墙壁上,五祖看了就向大众说,只要依这个偈子修行,将来一定明心见性,你把它念熟了,就有无量功德,你要是能去烧香叩头礼拜,那也可以得大福报。」惠能就问:「这偈子在那里?请你带我去看看,也让我种点善根,培点福报。」小沙弥就带着惠能走到偈子的地方,惠能这时还没出家,他姓卢,叫卢行者,不是叫做惠能,他看到大家都在那里高声朗诵,惠能越听越不是味道,头一直摇。很多来参拜五祖的人,听说这件事,都先来看,有一位地方上的长官江洲刺史,就像基隆市的市长,正好到庙里来,他也去看,看了以后觉得这首偈子不错,但是他发现旁边有一个人,一直摇头,好像不赞成的样子。他是当官的人,有学问,他来亲近五祖也懂得佛法。他一看这个人不太赞成,就问他:「你对于这个偈子是不是不满意?如果认为不满意,你可以作一首更好的偈子吗?」惠能说:「我能作偈子,但是我不认识字。」刺史一听就说:「噫,奇怪!你不认识字,怎么会作偈子呢!」惠能答说:「作偈子不在乎认识字不认识字!」耶!这话越说越高了,越说就是越高的佛法,这个长官不敢轻视他,就对他说:「你作偈子,我替你写,好不好?」惠能说,那太好了!马上作了四句偈,把神秀大师所作的偈子完全给驳掉了: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刺史一听这偈子是高,于是把它抄在纸条上,贴在神秀的偈子旁边。大家一念,似懂似不懂。有人就去告诉五祖,说卢行者作了个偈子,偈子的长短与前面所贴的一样,五祖一听马上出来看个究竟。看过之后,知道卢行者简直是了不得!心想:「当初一见面就知道他悟性很高,现在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一个人了,这时候要争夺祖师位,都是薄地凡夫,大家都要拼命打仗,就要害死他,不能说传给他祖师位。」五祖就说,这个人没有见性,马上把惠能所作的偈子撕下来,你们还是念那个偈子,将来就可以开悟。大家都听祖师的话,就说卢行者不认识字,还作了个偈子呢?大家都跟着批评,在五祖机智的处理之下,事情就这样过去了。等到晚上,天快黑的时候,五祖大师就到舂米房去探望卢行者,两人对答的话还是禅机,五祖问:「米熟也未?」,惠能答说:「米熟久矣!犹欠筛在。」这是语录上的话,就是当时的白话,前者是问:你这个米舂熟了没有,好了吗?后者答说:我这个米老早舂好了,只差过个筛子,用筛子一筛就好了。意思是说,我老早就开了悟,就差祖师给我印证一下。两个人在那里打禅话,外行人听不懂,五祖听了不再讲话,用手里拿的禅杖在舂米的臼子上扣了三下就走了,惠能会意五祖的意思,因为那时候没有时钟,是靠着打更来计时,意思是叫惠能半夜三更天的时候到五祖那里去。到了三更惠能准时来了,五祖就在半夜三更天传法,拿《金刚经》来印心,四祖到五祖,五祖传到六祖惠能大师,都是用《金刚经》印心的。初祖、二祖、三祖、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的。你明心见性了,跟经对不对?跟经不对,那你不是真正开悟,用《金刚经》印心,一点都没有错误,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道理一样,五祖就把初祖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衣钵传给他,就从后门把他送出去,对他说:「现在因缘还不成熟,你先隐藏一个时期,因为我会下凡夫太多,恐怕对于你的生命有危险!」于是六祖惠能大师就带着衣钵,偷偷的离开了五祖会下,一直往南方走,因为他是岭南人,就往广东那一方面走。六祖离去以后,五祖就不上堂了,过了二、三天都不上堂说法,大家就问五祖的侍者说:「五祖是否病了在休息」?侍者回答:「不是。」大家就再问:「前天五祖说,要是有人明心见性,他把祖位传了,他就可以休息不说法了,是不是把祖师位传给人了,传给教授和尚,但是教授和尚没有得到啊!」于是大家就怀疑卢行者所作的那首偈子,似懂似不懂,都觉得一定很高,可能是这个人得了祖师位。而且想到卢行者失踪了,这二、三天都没有见到卢行者,那没有错了,决定是把祖师位传给他了,他偷跑了。大家这一下子就要去追卢行者,把衣钵夺回来,因为谁得了衣钵,就能当祖师嘛!大家就去追赶卢行者,大众之中,有一个人名叫惠明,在家就是个武将,他会拳术、武艺,他有武术在身,所以跑得很快,很快就要追上,六祖一看后面有人追赶来了,他心里想:「唉!佛法是用来弘扬的,能够用武力来争夺吗?争夺是争夺衣钵嘛!」他知道来人是为衣钵,他就把衣钵包摆在路中心,自己隐藏到芦苇丛里面去。后面追赶的人看得很清楚,他把衣钵包摆在路中心,自己隐藏到芦苇丛里面去,他心里想:「我也不是要你的命,我就是来要衣钵的,你只要衣钵给我拿回去,我就可以当祖师嘛!」嘿!正在欢喜去拿这个衣钵,怎么样呢?拿不动,被四大天王按住了,这衣钵的份量很轻,他是会武术的人,拿这衣钵应该轻而易举,「奇怪!为什么会拿不动呢?」这一拿不动,心里生了惭愧:「这衣钵可能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法宝,不是用武力就可以抢夺的!」这一生了惭愧心,他就叫:「卢行者!我是为法而来,不是为衣钵而来。」六祖一听说他为法而来,就请他坐下来,你得定定心,你跑得慌慌张张来抢夺衣钵,这时候给你说什么法,你也听不懂,你要静下来,惭愧心生了好,还要静下来。这个人就坐下来,坐了一会儿,心定下来了,六祖就跟他开示说:「不思善不思恶,正恁么时,如何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?」六祖称他为「上座」,尊敬他是老前辈,「本来面目」,就是在没有流转生死以前的那个面目,那就是我们的真如妙性,也就是我们的佛性,在这个时候,我们这个心,叫妄想心,妄想心是有思虑的,不是思想善,就是思想恶,这个时候,你的心也不要思想到善那一方面,也不要思想到恶那一方面,那么正这个时候,你回光返照一下,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?惠明就依着这个话头一参,突然间大彻大悟,就站起来磕头顶礼谢法,这时卢行者还没有出家,就先传了一个法子,以后禅宗的参话头,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的话头,就是从这个地方起的。所以我们中国顿教禅宗,不叫坐禅,叫参禅。坐禅是渐宗的禅,你想学禅,要打坐,这叫坐禅。顿教的禅宗,不许坐,要参,六祖大师的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偈子呵斥坐的:「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,一具臭骨头,何处立功过。」单呵斥坐禅说:你活着的时候你打坐,白天打坐,夜晚不睡觉还在打坐,这叫做不倒单。你「生来坐不卧」,等到睡觉时,你也不卧下来,你还在打坐,可是有朝一日,你要是死了呢?两只腿伸直,卧下去了,再叫你打坐,你也不会坐了,「死去卧不坐」。无论是你活着在那里坐,无论你死了伸直腿在那里卧,都是「一具臭骨头」。「何处立功过」,功过在什么地方立?还是叫你参的,所以中国禅宗你要说内行的话,叫做参禅,不叫坐禅,就从六祖大师叫惠能,这个上座叫明上座,给他取个名字叫「惠明」,就从这时候起,就传个话头,「不思善,不思恶。」正那个时候,你回光返照一下,如何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?就是如何是我的佛性?「如何是我的实相般若?」你在那儿参的时候,就是起的观照般若,你在念这几句词的时候,就叫做文字般若。后来禅宗又换了一句话头: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