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父母未生我以前,如何是我的本来的面目?」用这个话头,父母生我以后,才有我这个人,父母未生我以前,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,参这个话头,就是从六祖大师的这时候起的。

  现在我们把公案讲完了,就带着禅宗的故事,给大家听听,我们还是结归《金刚经》上,六祖接引惠明上座以后,他就躲到猎人队里有十五年之久才出来,后来到了广东,才出家受戒,才大转*轮,这时禅宗才大兴,大兴以后徧于全中国,中国顿教的禅宗就是从六祖大兴,六祖大师从那里出来的?从五祖传给他衣钵才出来,没有见五祖以前,他就开了悟的,他在哪里开悟?就是听那一个人念《金刚经》,听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这一句经文,前面经文上有,后面经文又有,这个经里面能出生一切诸佛,《金刚经》的经文有一段说:「须菩提,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」由这一段的经文,我们更能证明,六祖惠能大师,就是从这经文八个字开悟的。所以这八个字是《金刚经》的经眼,是《金刚经》的经心。我们依文解义懂了,你必须再深究,「应无所住」,怎样生个心?生个心还没有所住,这是个什么心呢?就是清净心,你有所住,住于六尘,被六尘所染污,你说到再高再妙的实相般若,还是个法尘,总而言之,离不开六尘。法尘包括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你这个心不清净,就是我什么都不思,什么都不想,我只是想到实相般若,就被实相般若那一句话染污了,这叫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所以要应无所住,而生个心,这个心就是清净心,这是推广「无住」的道理,推广哪个地方呢?就是推广略说,前面什么地方略说呢?第四分,妙行无住分第四:「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「应无所住」,你还得去做功夫的,还要行六度万行呢?「行于布施」,布施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万行,你还得去行布施,行六度万行,行六度万行不许你住着。「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」这个地方再把它推广开来就是这个样子,还是解释第四分的。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是叫你住到虚空境界里,你还得去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怎么弘呢?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行三檀,说法,应该说法的,法布施,应该用财,财布施,无畏施,应该用无不畏施,无不畏施。三檀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万行,但是不许你住相,你一住相,你这个心不清净,你把这个道理,统统把它研究清爽,你就知道怎样修行?修行是修我们的心,修什么心?把妄想心修成一个真心,真心就是清净心,妄想心就是染污心,妄想怎么染污?你一生心动念,你想想,离不开六尘,六尘说到法尘上还是说得太高,你离不开贪瞋痴,我们一个薄地凡夫,你心里一动念,不是贪心,就是瞋恨心;不是贪瞋心,就是愚痴心,那不是染污吗?那能叫清净心吗?所以你天天念《金刚经》没有用,怎么样呢?天天念《金刚经》以为在修行,实际在养无明,越养你的无明越高越深,就是越养你的贪瞋痴越深厚。你要养你的清净心,远离六尘,一念不生,一念不生落到断灭,生,生个无所住的心,「无所住而生心,生心而无所住。」这个样子,你就会用功了,不然,你不晓得佛法怎样高?我一天念多少阿弥陀佛,我一天拜多少佛,我一天念多少卷的经,念多少大悲咒,见了人就得说说,因为我是老修行,你想想你那个心清净吗?我亲自看见过,一个闭关的老修行,闭关把大门锁起来,门上开个小门,一方面好给他送水送饭,一方面有访客来讲讲开示,他一听见外面有信徒说话,这个闭关的老修行念佛念得很大声,要是听见外面没有人说话了,他念佛的声音不大了很小,这样子闭关还能得念佛三昧吗?你念佛是给外面的信徒念的,来了信徒,你就念得很大声,叫人家知道你是闭关的老修行,人家赞叹你是闭关的老修行,你是贪名,信徒供养你红包,你是贪利,你这样不是被贪心所染污吗?你这个心还能清净吗?所以你不懂得高深的道理,尤其《金刚经》,你没有懂得道理,你在社会上流转生死,那个还不冤枉,为什么?他一天到晚贪瞋痴炽盛,他是争着要往三恶道走。我们出了家,学佛法,不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还用功修行,处处着相,处处在那里养无明,这个才真正冤枉呢?你说他不用功,他是天天在那里用功,我定了功课,一天要念多少阿弥陀佛,多少观音菩萨,我要一天诵多少经,念多少咒,甚至热天流一身大汗,还在那里拜,处处着相,这一着相不是妄想上加妄想吗?你在妄想上加妄想,不是养无明吗?所以要会用功,要能生清净心,远离六尘,远离六尘不落于断灭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!」再把前面第四分合起来再看,这是推广第四分的道理,前面第六分,叫我们开悟,要开解,这个解叫做信解,由那个信心才开悟的,由什么信?由清净信心,第六分那一念清净心生出来,那个信心你才能开悟的,所以我们不信,连三皈依都不要皈依。受过三皈依的都信佛信法信僧,我才皈依,不信,谁肯出家呢?你要注意,那个信叫正信,不是邪信,我们不信外道,一贯道怎么拉,也不能把我拉去,因为信了一贯道就是邪信,我不拜什么天公,我也不拜什么仙公,你相信天公仙公,还是个邪信。我是皈依佛法僧三宝,相信佛法僧三宝这叫「正」信,可不是「净」信,那一个字很重要,清净的信心什么样子呢?不偏于空,不偏于有,不落于常,不落于断。你执着有,有变成一个常见的邪见,你说是没有,偏于空,落于断灭,又落于起了个断灭的邪见。六十二种邪见,以断常二见为根本,不落于常,就落于断,这就是不偏于空,我要生个心;不偏于有,而无所住,这样的心才是清净,相信到这里,这叫做净信之心,由此开悟,悟到这个清净的道理,这样子你才学到佛法,才不会走到错路。三个大道,一个是「空」的道,一个是「有」的道,一个是「中」道,走到中道上,就不偏于左,不偏于右,不偏于空,也不偏于有,这才叫中道第一义谛。中道第一义谛,就是应无所住的这个心。这是总以结示,结示为什么授记无住?为什么严土无住?因为你是个菩萨,应该这样,不然呢?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四者相不空,你变成个凡夫,怎么叫做菩萨摩诃萨呢?下面再讲到己二、得果无住,看着经文。

  己二、得果无住

  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。于意云何?是身为大不?须菩提言:甚大!世尊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

  消这个文,很好消,说一个譬喻,譬喻有一个人,他的身像须弥山王那么高,梵语「须弥」,翻成中国话叫做「妙高」,它是四宝所成,叫做「妙」,出水八万四千由旬,叫做「高」,高出了七金山之上,叫做「王」,叫做「须弥山王」,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须弥山最高,譬如有一个人,他的身像须弥山王那么高,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大身呢?须菩提说:「甚大,世尊。」这是顺着世俗谛的假相,怎么问怎么答,须菩提也知道佛问这个道理,不在比须弥山王,像须弥山王这么的「大身」,叫做「大」。下面须菩提自己加注解了,因为「佛说非身」,才「是名大身」。「非身」什么身呢?无相之身,无相之身是什么身呢?法身,因为前面说「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」,指的是报身,报身最大,再大它有个数目字,譬如他高得像须弥山,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,再有一个人,有八万五千由旬,超过了他,是有数目字可以数的,这个不叫「甚大」,要是真大呢!「非身」才叫大,无相之身,没有数目字,就是法身,你怎么能证得法身?「得果无住」的科文上,你得了法身,不是证得了佛果吗?证得了佛果,你得到这个「非身」的大身了,还不要住着,何以故?一住着,你又落到相上,落到相上你那个大身不是大身,那说你证得法身,这就成了问题。因为法身无相,你怎么有个相呢?所以,证到果也不许住,这个文很容易消,你们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师就在这一段有一个大彻大悟的地方,他解释了很多很多,把前面的《金刚经》统统解释到这一段里面,配到涅槃三德,还配到三般若,都在这一段经文上,其实消文不用那个,那是他自己的一个悟处。讲到这里,已把戊二,「推广住心之法」,这一科讲完。

  接着讲「丁二、略示周足」,略,是简略的开示,周足,周备具足,就是《金刚经》的道理讲到第十分已经讲圆满了,略示,因为下半卷还有很多的经文,所以不能叫广示,而叫略示,略示周备,再分三科,戊一、校(ㄐㄧㄠˋ)量持福,你们同学要学着我念,有些字要念清爽,有很多同学念校(ㄒㄧㄠˋ)量,这个学校的校,你不能念「ㄐㄧㄠˋ」,我上小学校,我上中学校,学校的校,你念「ㄐㄧㄠˋ」,人家不笑你吗?中国字就是这样,一个字念几个音,一个字有好几个道理,看什么地方,念什么音,你不当法师不要紧,你当法师念个校「ㄒㄧㄠˋ」量持福,人家要笑掉大牙呢!校就是较,现在不这样写,就写比较的较,校是比较,量是称量,持经的福这一科,下面再分二科,己一、能校量,再分二科,庚一、极显恒河沙多,庚二、极显宝施福多,用七宝布施这个福多,上面都用「极显」二字,极显恒河沙多,极显宝施福多,才能较量持经的福多。下面还有己二、所校量,就是第十一分经文的最后一段「佛告须菩提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。」这是所较量的,合起来就是较量持经的福了。

  【无为福胜分第十一】

   丁二、略示周足(分三,戊一、校量持福,戊二、取劣况胜,戊三、请示经名)

  戊一、校量持福(分二,己一、能校量, 己二、所较量)

  己一、能校量(分二,庚一、极显恒河沙多,庚二、极显宝施福多)

  庚一、极显恒河沙多

  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