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▪P3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如是沙等恒河。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,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但诸恒河沙,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。

  这是个譬喻,这个义理很浅,但是这个文很不容易消,用梵文翻译成中文很难得翻成这样,我们没有念惯,觉得疙瘩笼统,你讲起来,也讲不清楚。印度一条大河,最宽的地方有四十里那么宽,新翻译叫「殑伽河」,恒河翻成中国话的意思叫「天堂来」,因为它的水源很高,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来,等于从天上下来一样,这与我们中国形容黄河的发源从哪儿来的?从天上来的意思一样。释迦佛时常在恒河两岸说法,每逢讲到数目字大的地方,就用恒河沙来作譬喻,大家看见,一目了然,就在恒河边上,你看恒河沙多不多呢?所以譬喻数目字多,都用恒河沙,我朝拜过印度,带着恒河沙回来,用小瓶子装着,除送人以外还保存一点点,在海会寺的佛龛子里,你们下课以后去看看,印度的恒河沙很细,沙细如面,像面粉一样的细。恒河又宽,沙子又细,那么一个恒河的沙子很多啦!这把恒河的文消过了,再注意消这个文。

  「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」,「如恒河中」如一条恒河中,加上「一条」二字,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数,这一条恒河的沙子,那数目就多得不可思议了,「如是沙等恒河」,把那一条恒河沙子的数目,每一粒砂子的数目,算一条恒河的数目,这么恒河多起来啦!多得无量数了,如是变成恒河沙的恒河,每一条恒河里面都有沙子,所有沙数变成恒河。「如是沙等恒河」,如是沙等,就是那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数,那么多的恒河。消文消到这里,下面再一段,「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,宁为多不?」「是诸恒河沙」,就是那条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要把它学到我这样消文,我也是很费力研究出来的,这翻了三个翻,转了三个弯,弄也弄不明白。「是诸恒河沙,宁为多不?」这个是诸恒河沙,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这是我的注解,你们把它记清爽,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我说了三遍,你要记清爽,一条恒河的沙子,每一粒沙算一条恒河,有那么多的恒河,每一条恒河还有恒河沙,这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这样子恒河沙子多不多呢?

  下面须菩提答了,「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但诸恒河沙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?」唉呀!那可太多了,世尊,「但诸恒河」,世尊说的恒河,就是一条恒河沙数的恒河,那恒河就多得不可思议了,又何况恒河沙数的恒河沙呢?那不更多得不可思议吗?那么须菩提听懂了,答复清爽了,下面释迦牟尼佛再解释,讲到这里就是极言恒河沙之多,不是一条恒河的沙,而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这就是那科文上极显恒河沙多,下面再「极显宝施福多」。

  庚二、极显宝施福多

  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。得福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

  「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」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,真而不妄,实而不虚,释迦牟尼佛不说虚妄之话,我释迦佛说话都是真实之语,我用我的佛言,我用我的实言,真实之言告诉你,假「若有」一个「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」,这中国文字翻译得很巧很好,用「尔所」两个字,「尔所」怎么讲呢?「尔所」翻成白话,就是那么多。上面讲的「恒河沙数的恒河沙」,就那么多,用「尔所」两个字。假若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宝充满了上面说的恒河沙数,「尔所」,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,充满了恒河沙数的什么东西呢?他没有说出来,「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。」每一粒恒河沙数的恒河沙,算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那么你算算看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了,有多少呢?「尔所」,就那么多,上面说的那么多,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,带那么多的七宝干什么呢?统统布施,「以用布施」,这个善男子善女人,「得福多不?」「须菩提言:甚多!世尊!」那这个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福得得太多了。

  己二、所校量

  佛告须菩提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。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。

  佛告诉须菩提,那么假若另外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,他受持《金刚经》,「乃至于受持四句偈」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词,他受持全部《金刚经》,半部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受持一小段,这四句偈前面讲过,就是一小段《金刚经》。「为他人说」,这叫利他,这个人自己受持《金刚经》,还为他人讲《金刚经》,他所得的福德多少呢?「而此福德,胜前福德。」胜过前面那个恒河沙数恒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,超过那么多。

  这把这个文消完了,还要注意,「我今实言告汝」,就是告诉这个持《金刚经》的福德的,恐怕我们信不及,先告诉你,我是佛,我绝不会说虚妄之言,我是实言告诉你,告诉须菩提,告诉我们大家,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福德。什么福德?持经的福德,说经的福德,超过前面那个宝施的福德,那个佛的话我们相信了,勉强相信,还讲出道理来嘛!因为宝施的福德,恒河沙数恒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那么多了,福德多,福德多还是有数目的,还是有相的,所以是福德相,不是福德性。你受持《金刚经》,乃至于受持一小段《金刚经》,为人家解说一小段《金刚经》,这个是无漏法、无为法,这是讲实相的,这个实相没有数目,所以你得的福德,超过那个七宝布施的有相福德,我们按照道理解释,再相信佛的话,一定死心塌地诵持《金刚经》,为人家讲《金刚经》。

  到这里把第十一分无为福胜分讲完了,接着讲第十二分,就是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」,丁二、略示周足,分三科,戊一、较量持福,校量持经的福德,这一科讲完了,也就是把第十一分讲完了。接着讲戊二、取劣况胜,取劣弱的,就是不高明的,而比况,况是比较,比况那个殊胜,超胜的,下面再分二科,己一、随况尚胜,随便说一说《金刚经》的福德就不可思议,尚且殊胜无比,己二、何况尽持,又何况全部《金刚经》都能受持呢?再看经文。

  【尊重正教分第十二

  戊二、取劣况胜(分二,己一、随说尚胜,己二、何况尽持)

  己一、随说尚胜

  「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。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。

  这是先举那个随便说说一小段《金刚经》的福德,就殊胜无比,再比较下面那一个人尽能受持读诵的福德。「复次,须菩提!」重复次第,释迦世尊又叫一声当机者,「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。」随说,这个文很好消,就是随便讲讲。「乃至四句偈等」,既然随便讲讲,就不指着全部,因为下面有说全部的,这就是随便你讲,讲半部也好,乃至于讲一小段,讲个四句偈,四句偈就是一小段经文,这个较量,不是较量这个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,是较量说经之处,就不可思议。随说,就是随便说一说,可是《心印疏》上把它分为四种义,第一、是随说的人,第二、隋说的义,第三、随说的经,第四、随说的处。

  第一、随说的人,不拣僧、俗、凡、圣。说经得有说经的人,这个说经的人是谁呢?拣是拣别,不去拣别他是个僧,是个出家人,俗,是个在家人;凡,是个凡夫;圣,是圣人。换一句话说,不管他是什么人,是出家人也好,是在家人也好,是凡夫也好,是圣人也好,只要他说《金刚经》,这都是功德无量。

  第二、隋说的义,不论事理精粗。你说《金刚经》的事相也好,这是事;你说《金刚经》的理性也好,这是理;你说得很精细,这叫精;你说的很粗浅,这叫粗。不论事理精粗,只要你说《金刚经》,说事相也好,说理性也好,说得精细也好,说得粗浅也好。

  第三、随说的经,不定章句前后。你说一章也好,你说一句也好,或者你说前面一段也好,你说后面一段也好,只要是《金刚经》,不规定是哪一章哪一句,前面哪一段,后面哪一段,只要是《金刚经》,不定章句前后。

  第四、随说的处,不拘山林城市。说经得有个处所,拘是局限,不拘就是不限定,不限定你在城市里说,你在山林里说,都可以。

  这是《心印疏》上解释「随说」有这四种义理,诸位同学要学做文章,要学用字造句,《心印疏》这四句可以学一学,这四种义理本来是相通的,可是他用字不同,因为中国作文最忌讳类同,就是上面用这个字,下面还是用这个字,第一、不拣,第二、不论,第三、不定,第四、不拘,同一个道理,用的字换一换,这个我们都可学习,造句统统是十个字一句,而且很显明,简单明了,第一、随说的人,不拣僧俗凡圣,四个字,第二、随说的义,不论事理精粗,还是四个字一句,第三、随说的经,不定章句前后,还是四个字一句,第四、随说的处,不拘城市山林,还是四个字一句,人家造句造得好,用字用得好,我们学着做文章。

  经文讲到第十二分,跟第十一分有一点不同,第十一分是赞叹受持经文为他人说经,这个人的福德,这是赞叹人的。第十二分是赞叹说经之处,要特别注意「当知此处」这一句,这是赞叹说经的处,为他人说经的处,这个处是处所,就是一个地方,所以「当知此处」这一句,你要特别注意,就是受持《金刚经》的处所,讲《金刚经》的处所。「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」,一切世间,包括一切世间的众生,可是这里只说三善道,天道的众生、人道的众生、阿修罗道的众生,阿修罗翻成中国话叫非天,他有天之福,无天之德,叫非天,合起来是三善道。为什么三恶道的众生不来供养呢?因为三恶道的众生,他不知道供养,他没有时间来供养。畜生道的众生,愚痴苦,畜生道他不知道你这个地方说什么《金刚经》,他根本不知道,他不知道供养。饿鬼道与地狱道的众生,他苦无间然,他苦得不间断,他没有空的时间来供养,所以这里三恶道的众生没有说。那么是三善道的众生,对于受持《金刚经》之处都应该来供养,那么怎样供养,香、花供养,再者六种供养,十种供养,随力随分,香、花、灯、涂、果、茶、食、宝、珠、衣,随你的力量做得到的拿来供养,供养的像什么样子呢?「如佛塔庙」,「塔」是供佛舍利子的地方,梵语叫做「塔婆」,新翻译叫「窣堵波」,翻成中国话,翻成「方坟」,也翻成「圆冢」,也翻成「高显处」,我们平常人死了要买一个坟,那个坟也叫做冢,在我们中国冢、坟都使圆形的,印度有方形的,也有圆形的,所以也叫「方坟」,也叫「圆冢」,可是塔比普通的坟要高,叫「高显处」。「庙」是供佛像的,庙者貌也,相貌的貌,就是供佛相貌的一个地方,叫做「庙」,「塔庙」二字消通了。在印度塔与庙是不分的,有佛的像就叫做庙,供佛舍利子的地方,叫做塔,印度是有庙就有塔,塔庙是一个名词,可是到了中国,分开了,塔是塔,庙是庙。

  佛教初进中国,最初汉明帝时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到中国来,就请他们住在「鸿庐寺」,当时的「鸿庐寺」就等于外交部,招待贵宾的一个地方,那个寺,就是外交部、内政部的「部」,中国汉朝「寺」改成「省」,河南省、河北省的省,由「省」再改成「部」,这是中国政治名词的变迁,因为日本的政治是学中国的,到现在日本的部还叫省,中国变了,他们没有变。「鸿庐寺」就是当时的外交部,因为两位高僧住在那里,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寺庙,于是外交部另外起一个家搬走了,这两位高僧就住在那里,翻译四十二章经,宏扬佛法,因为「鸿庐寺」就是外交部,一个很大机关的名字,人民很尊重,就给它取个名字叫「白马寺」,因为是白马驮经来的,为了纪念叫「白马寺」,但是在印度并不叫寺,叫塔庙,到现在道教还时常在捣乱,说你们佛教的叫寺,我们道教的叫庙,庙不是你们佛教的,社会上的人叫什么庙?什么庙?道教的要收归它的道教,你看看《金刚经》叫塔庙,并没有叫塔寺,现在我们懂得塔庙这两个字,我们是佛弟子,见了佛的塔,见了佛的像,那个庙就代表佛的像,没有不供养的,那么这个地方既没有塔,也没有庙,是空空的一个处所,这个处所有人在这里受持《金刚经》,有人在这里讲过《金刚经》,那你应该去供养,烧香、献花,像塔庙那么的供养。这就是说,这地方还是随便说《金刚经》的地方,就应当去供养了,下面再何况尽持呢?再比较超胜了!

  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(上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