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父母未生我以前,如何是我的本來的面目?」用這個話頭,父母生我以後,才有我這個人,父母未生我以前,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,參這個話頭,就是從六祖大師的這時候起的。

  現在我們把公案講完了,就帶著禅宗的故事,給大家聽聽,我們還是結歸《金剛經》上,六祖接引惠明上座以後,他就躲到獵人隊裏有十五年之久才出來,後來到了廣東,才出家受戒,才大轉*輪,這時禅宗才大興,大興以後徧于全中國,中國頓教的禅宗就是從六祖大興,六祖大師從那裏出來的?從五祖傳給他衣缽才出來,沒有見五祖以前,他就開了悟的,他在哪裏開悟?就是聽那一個人念《金剛經》,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」這一句經文,前面經文上有,後面經文又有,這個經裏面能出生一切諸佛,《金剛經》的經文有一段說:「須菩提,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」由這一段的經文,我們更能證明,六祖惠能大師,就是從這經文八個字開悟的。所以這八個字是《金剛經》的經眼,是《金剛經》的經心。我們依文解義懂了,你必須再深究,「應無所住」,怎樣生個心?生個心還沒有所住,這是個什麼心呢?就是清淨心,你有所住,住于六塵,被六塵所染汙,你說到再高再妙的實相般若,還是個法塵,總而言之,離不開六塵。法塵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你這個心不清淨,就是我什麼都不思,什麼都不想,我只是想到實相般若,就被實相般若那一句話染汙了,這叫「但有一些些,便有一些些。」所以要應無所住,而生個心,這個心就是清淨心,這是推廣「無住」的道理,推廣哪個地方呢?就是推廣略說,前面什麼地方略說呢?第四分,妙行無住分第四:「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。」「應無所住」,你還得去做功夫的,還要行六度萬行呢?「行于布施」,布施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萬行,你還得去行布施,行六度萬行,行六度萬行不許你住著。「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這個地方再把它推廣開來就是這個樣子,還是解釋第四分的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是叫你住到虛空境界裏,你還得去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怎麼弘呢?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行叁檀,說法,應該說法的,法布施,應該用財,財布施,無畏施,應該用無不畏施,無不畏施。叁檀包括六度,六度包括萬行,但是不許你住相,你一住相,你這個心不清淨,你把這個道理,統統把它研究清爽,你就知道怎樣修行?修行是修我們的心,修什麼心?把妄想心修成一個真心,真心就是清淨心,妄想心就是染汙心,妄想怎麼染汙?你一生心動念,你想想,離不開六塵,六塵說到法塵上還是說得太高,你離不開貪瞋癡,我們一個薄地凡夫,你心裏一動念,不是貪心,就是瞋恨心;不是貪瞋心,就是愚癡心,那不是染汙嗎?那能叫清淨心嗎?所以你天天念《金剛經》沒有用,怎麼樣呢?天天念《金剛經》以爲在修行,實際在養無明,越養你的無明越高越深,就是越養你的貪瞋癡越深厚。你要養你的清淨心,遠離六塵,一念不生,一念不生落到斷滅,生,生個無所住的心,「無所住而生心,生心而無所住。」這個樣子,你就會用功了,不然,你不曉得佛法怎樣高?我一天念多少阿彌陀佛,我一天拜多少佛,我一天念多少卷的經,念多少大悲咒,見了人就得說說,因爲我是老修行,你想想你那個心清淨嗎?我親自看見過,一個閉關的老修行,閉關把大門鎖起來,門上開個小門,一方面好給他送水送飯,一方面有訪客來講講開示,他一聽見外面有信徒說話,這個閉關的老修行念佛念得很大聲,要是聽見外面沒有人說話了,他念佛的聲音不大了很小,這樣子閉關還能得念佛叁昧嗎?你念佛是給外面的信徒念的,來了信徒,你就念得很大聲,叫人家知道你是閉關的老修行,人家贊歎你是閉關的老修行,你是貪名,信徒供養你紅包,你是貪利,你這樣不是被貪心所染汙嗎?你這個心還能清淨嗎?所以你不懂得高深的道理,尤其《金剛經》,你沒有懂得道理,你在社會上流轉生死,那個還不冤枉,爲什麼?他一天到晚貪瞋癡熾盛,他是爭著要往叁惡道走。我們出了家,學佛法,不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還用功修行,處處著相,處處在那裏養無明,這個才真正冤枉呢?你說他不用功,他是天天在那裏用功,我定了功課,一天要念多少阿彌陀佛,多少觀音菩薩,我要一天誦多少經,念多少咒,甚至熱天流一身大汗,還在那裏拜,處處著相,這一著相不是妄想上加妄想嗎?你在妄想上加妄想,不是養無明嗎?所以要會用功,要能生清淨心,遠離六塵,遠離六塵不落于斷滅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!」再把前面第四分合起來再看,這是推廣第四分的道理,前面第六分,叫我們開悟,要開解,這個解叫做信解,由那個信心才開悟的,由什麼信?由清淨信心,第六分那一念清淨心生出來,那個信心你才能開悟的,所以我們不信,連叁皈依都不要皈依。受過叁皈依的都信佛信法信僧,我才皈依,不信,誰肯出家呢?你要注意,那個信叫正信,不是邪信,我們不信外道,一貫道怎麼拉,也不能把我拉去,因爲信了一貫道就是邪信,我不拜什麼天公,我也不拜什麼仙公,你相信天公仙公,還是個邪信。我是皈依佛法僧叁寶,相信佛法僧叁寶這叫「正」信,可不是「淨」信,那一個字很重要,清淨的信心什麼樣子呢?不偏于空,不偏于有,不落于常,不落于斷。你執著有,有變成一個常見的邪見,你說是沒有,偏于空,落于斷滅,又落于起了個斷滅的邪見。六十二種邪見,以斷常二見爲根本,不落于常,就落于斷,這就是不偏于空,我要生個心;不偏于有,而無所住,這樣的心才是清淨,相信到這裏,這叫做淨信之心,由此開悟,悟到這個清淨的道理,這樣子你才學到佛法,才不會走到錯路。叁個大道,一個是「空」的道,一個是「有」的道,一個是「中」道,走到中道上,就不偏于左,不偏于右,不偏于空,也不偏于有,這才叫中道第一義谛。中道第一義谛,就是應無所住的這個心。這是總以結示,結示爲什麼授記無住?爲什麼嚴土無住?因爲你是個菩薩,應該這樣,不然呢?我相,人相,衆生相,壽者相,四者相不空,你變成個凡夫,怎麼叫做菩薩摩诃薩呢?下面再講到己二、得果無住,看著經文。

  己二、得果無住

  須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。于意雲何?是身爲大不?須菩提言:甚大!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

  消這個文,很好消,說一個譬喻,譬喻有一個人,他的身像須彌山王那麼高,梵語「須彌」,翻成中國話叫做「妙高」,它是四寶所成,叫做「妙」,出水八萬四千由旬,叫做「高」,高出了七金山之上,叫做「王」,叫做「須彌山王」,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須彌山最高,譬如有一個人,他的身像須彌山王那麼高,這個人的身體是不是大身呢?須菩提說:「甚大,世尊。」這是順著世俗谛的假相,怎麼問怎麼答,須菩提也知道佛問這個道理,不在比須彌山王,像須彌山王這麼的「大身」,叫做「大」。下面須菩提自己加注解了,因爲「佛說非身」,才「是名大身」。「非身」什麼身呢?無相之身,無相之身是什麼身呢?法身,因爲前面說「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」,指的是報身,報身最大,再大它有個數目字,譬如他高得像須彌山,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,再有一個人,有八萬五千由旬,超過了他,是有數目字可以數的,這個不叫「甚大」,要是真大呢!「非身」才叫大,無相之身,沒有數目字,就是法身,你怎麼能證得法身?「得果無住」的科文上,你得了法身,不是證得了佛果嗎?證得了佛果,你得到這個「非身」的大身了,還不要住著,何以故?一住著,你又落到相上,落到相上你那個大身不是大身,那說你證得法身,這就成了問題。因爲法身無相,你怎麼有個相呢?所以,證到果也不許住,這個文很容易消,你們看《心印疏》,溥畹大師就在這一段有一個大徹大悟的地方,他解釋了很多很多,把前面的《金剛經》統統解釋到這一段裏面,配到涅槃叁德,還配到叁般若,都在這一段經文上,其實消文不用那個,那是他自己的一個悟處。講到這裏,已把戊二,「推廣住心之法」,這一科講完。

  接著講「丁二、略示周足」,略,是簡略的開示,周足,周備具足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道理講到第十分已經講圓滿了,略示,因爲下半卷還有很多的經文,所以不能叫廣示,而叫略示,略示周備,再分叁科,戊一、校(ㄐㄧㄠˋ)量持福,你們同學要學著我念,有些字要念清爽,有很多同學念校(ㄒㄧㄠˋ)量,這個學校的校,你不能念「ㄐㄧㄠˋ」,我上小學校,我上中學校,學校的校,你念「ㄐㄧㄠˋ」,人家不笑你嗎?中國字就是這樣,一個字念幾個音,一個字有好幾個道理,看什麼地方,念什麼音,你不當法師不要緊,你當法師念個校「ㄒㄧㄠˋ」量持福,人家要笑掉大牙呢!校就是較,現在不這樣寫,就寫比較的較,校是比較,量是稱量,持經的福這一科,下面再分二科,己一、能校量,再分二科,庚一、極顯恒河沙多,庚二、極顯寶施福多,用七寶布施這個福多,上面都用「極顯」二字,極顯恒河沙多,極顯寶施福多,才能較量持經的福多。下面還有己二、所校量,就是第十一分經文的最後一段「佛告須菩提: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」這是所較量的,合起來就是較量持經的福了。

  【無爲福勝分第十一】

   丁二、略示周足(分叁,戊一、校量持福,戊二、取劣況勝,戊叁、請示經名)

  戊一、校量持福(分二,己一、能校量, 己二、所較量)

  己一、能校量(分二,庚一、極顯恒河沙多,庚二、極顯寶施福多)

  庚一、極顯恒河沙多

  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(上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