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前際生出來的,也不是後際生出來的。那麼既然不生,也永遠不滅。「畢竟常恒」,畢竟就是究竟,長遠恒在,長遠恒住。這就是講真如的體大,你看任何大乘經,講真如之體,不出這幾句,尤其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在其他大乘經上很多,要記住!
卯二、釋相大義(分二)辰初、正明性德(分二)
巳初、明德相(分叁)午初、總從本已來,性自滿足一切功德。午二、別(分六)未初、本覺智明義所謂自體,有大智慧光明義故,未二、本覺顯照諸法義徧照法界義故,未叁、顯照之時無倒義真實識知義故,未四、性離惑染義自性清淨心義故,未五、性德圓備義常樂我淨義故,未六、性德無遷義清涼不變自在義故。午叁、結具足如是過于恒沙,不離、不斷、不異、不思議佛法。乃至滿足,無有所少義故,巳二、顯立名名爲如來藏,亦名如來法身。
「卯二、釋相大義」,解釋相大的義理。真如沒有相,即體之相怎麼說個相呢?按義理上講,能講義理出來就有個相,叫義相。真如含有無漏的功德,無量無邊的功德,那就有相,叫做德相。義相、德相皆是無相之相,分二科。「辰初、正明性德」,真如本性的功德,叫性德。性德是跟修德對著講的,我們現在發心要修行,念一句佛,有念一句佛的功德;拜一拜佛,有拜一拜佛的功德,這叫修德。修德是你現在修出來的功德,性德是本性具有的功德。這裏是講性德,不是講修德,再分二科。
「巳初、明德相」,真如沒有相,有性德,叫做德相,再分叁小科。「午初、總」,總說真如的德相。「從本已來」,從根本以來,也就是從無始以來。「性自滿足一切功德」,它的本性就圓滿具足,恒常具有一切功德法,這就是它的德相。
「午二、別」,別說真如的性德之相,分六小科。「未初、本覺智明義」,真如在衆生份上叫本覺,本覺是個理體。在衆生份上有本覺、有不覺,有不覺才有始覺,等到始覺覺到究竟,與本覺合一,沒有始覺這個名詞,就叫做本覺,這個本覺理體具有智慧光明。始覺智從哪裏來?還是依著本覺理體生出來的。現在不是始覺、本覺對著講,是講真如的本體上,有智慧光明之義。科文依著衆生份上講,叫本覺的智慧光明。「所謂自體」,真如的自體,也就是本性、本體。「有大智慧光明義故」,有大智慧光明的義理,前面講功德叫德相,這裏講義理叫義相。
「未二、本覺顯照諸法義」,再看正文,「徧照法界義故」,「法界」,按界限上講,就是諸法之界。本覺的智慧,就是光明之相,光明有照之義,它能徧照諸法之界,就是無法不照。
「未叁、顯照之時無倒義」,再看正文,「真實識知義故」,因爲真如有大智慧光明,能真實了知一切諸法,絕對沒有顛倒、沒有錯誤。
「未四、性離惑染義」,真如的本性,遠離一切惑染之法。再看正文,「自性清淨心義故」,真如的本體雖然在衆生份上,被惑染之法蓋覆,但是真如的心自性清淨,這叫在染不染,不被惑染。前面講真如在纏,名如來藏,也有個名字叫自性清淨心,就是指真如在染不染的意思。
「未五、性德圓備義」,無欠無缺,叫做圓備。再看正文,「常樂我淨義故」,常樂我淨是大乘涅槃四德,凡夫有四種顛倒,二乘有四種顛倒,合起來叫八倒,八種顛倒。一切法無常,凡夫執著是常;一切法是苦,他執著是樂;一切法無我,他執著有一個我;一切法不淨,他執著是淨,這是凡夫四種顛倒。大乘涅槃具足常樂我淨四德,二乘人不了解,他證得偏空涅槃,認爲涅槃理體之中,沒有常樂我淨四德,大乘涅槃有常,他以爲無常;大乘涅槃有樂,他以爲無樂;大乘涅槃有真我,他以爲無我;大乘涅槃有清淨之德,他認爲無淨。有一天,我走到一個大殿,大殿外面挂了一個匾額,上面寫著:「常樂我淨。」我心想:怎麼挂這個匾額呢?這不是四種顛倒嗎?後來向人請開示,才知道這是大乘涅槃四德。大乘涅槃四德:常樂我淨,有體有用。在體上講,它是常樂我淨;在它起的妙用上講,是常樂我淨。
一、常德,按體上講,依《會閱筆記》的解釋,「涅槃之體,永恒不變而無生滅,名之爲常。」涅槃的本體,永遠恒常不會變化,沒有生滅,所以命名爲常。它是個不生不滅之體,有生有滅才起變化,它不生不滅,這樣在體上講常。它有體要起用,在用上講,「又隨緣教化,用常不絕,名之爲常。」你要是證得大乘涅槃之後,就任運自然,隨衆生之緣,來教化衆生,這個妙用恒常不絕,所以命名爲常。前面講過,成了佛無明滅了,真如永遠常住,永遠利益衆生,這是按妙用上講它常,常不斷絕。
二、樂德,這是大乘涅槃的真樂,先講它的體。「涅槃之體,寂滅永安,名之爲樂。」梵語涅槃,翻成中國話叫寂滅。寂滅者,不生不滅,永遠安穩,所以命名爲樂。前面講業相,一動就有業,動則有苦,苦從哪裏來?苦是你動出來的,一念妄動,開始一個苦因,越動越苦。涅槃之法是寂滅,寂滅之法不動,永遠安穩,所以叫做樂。在它本體上講樂,叫不動之樂。在它的用上講,你證得涅槃以後,「又運用自在,所爲適心,名之爲樂。」你去度衆生,應用你的法門接引衆生,你可以得到自在無障礙的樂,你所作所爲都能適合你的心。我們現在發菩提心要弘法利生,運用不自在,所作所爲都不能稱心滿意,這都是沒有證得大涅槃之故。證得大涅槃起了妙用,就得了真樂,你去度衆生,就能不生障礙,自在無礙,稱心滿意,這就是妙用上的樂。
叁、我德,大乘的我叫真我,先講它的體。「涅槃之體,真實有主,名之爲我。」在它的妙用上講,「就用自在,名之爲我。」我字是主宰之義。我們凡夫妄執有我,凡夫本來是五蘊和合的一個假相,妄執爲一個我,一點作不了主,一點不自在,所以這個我叫假我。我們天天在生活,總以爲我要這樣,我要那樣,實際都是被業所轉動,自己一點也作不了主,一點不得自在。你證得大涅槃的本體,真正有主宰就叫我。在它妙用上,能得自在,所以叫我德。
四、淨德,「涅槃之體,解脫垢染,名之爲淨。」你證得大乘涅槃,一切垢染之法,統統解脫了。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,叁界以外的塵沙惑、無明惑,都是染垢之法,你統統解脫了,所以涅槃之體最清淨。就它妙用上講,「就用則隨緣處染而不汙,名之爲淨。」「處染而不汙」,就是處染不染。你去度衆生,衆生的境界是染汙的境界,但是這些諸佛菩薩,在衆生的境界中不被染汙,所以叫真淨,在用上講叫真淨。
講到這裏,附帶說一句:老太婆的執著,外道的執著,說女人生小孩的時候,不能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。大家記著:按他現在的位,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,當然在染不染。過去他的本位是正法明如來,已經成了佛,更是在染不染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,女人生小孩是最危險的時候,我們生日,不敢說過生日,叫母親遭難之日。生得好,母子平安;生得不好,母子雙亡,或者救了小孩的命,母親死了,所以女人生小孩是最大災難!觀世音菩薩怎麼能不去救苦救難呢?這些老太婆認爲生小孩時,要流很多血水最不幹淨,會染汙了菩薩,所以不能念觀世音菩薩。外道更是執著得厲害,也認爲不能念觀世音菩薩。女人懷孕不讓她進大殿,說大肚子進大殿真罪過,大殿是供佛菩薩的地方,懷孕的女人怎麼能把大殿染汙呢?再進一步,女人有月經的時候,不能進大殿,越來越嚴重!你們用佛菩薩處染不染這個道理,給他們解釋,不要被老太婆和外道害人。染汙莫過于地獄的染汙,那佛菩薩不到地獄救苦嗎?常樂我淨,是真如的性德,這是第五個性德。
「未六、性德無遷義」,講真如的性德無遷。「清涼不變自在義故」,衆生熱惱,真如清涼;衆生有生滅的變化,真如不變;衆生有障礙不得自在,真如自在。講真如的性德,清涼不變自在的義理。
分別解釋有這六科,實際是無量無邊。「午叁、結」,「具足如是過于恒沙,不離、不斷、不異、不思議佛法,乃至滿足,無有所少義故。」總結真如的性德,不只有上面六科的性德,比前面六科的性德,還多得多,多多少呢?「過于恒沙」,超過恒河沙數那麼多,是無量無邊的性德。這樣好像是離了真如之體,爲什麼真如只有一個,有恒河沙數這麼多的性德呢?下面接著解釋。「不離」,性德是超過恒河沙數那麼多,實際不離真如之體。「不斷」,真如的性德永遠具足,不會有時候間斷。「不異」,與真如之體不相差別。「不思議佛法」,是不可心思、不可言議的佛法。「乃至滿足,無有所少義故」,無所缺少這個義理,都在真如相大之中。
「巳二、顯立名」,顯真如的立名,「名爲如來藏,亦名如來法身。」真如在本體上講,它有功德叫德相,有義理叫義相,在衆生份上它叫如來藏,將來修行成了佛,名字就叫如來法身。「藏」者含藏之意,在隱覆、看不見的時候叫如來藏,含藏如來,但是看不見。等到真如出了纏,名爲如來法身。
辰二、問答重辨(分二)
巳初、執體疑相難
問曰:上說真如其體平等,離一切相。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?
「辰二、問答重辨」,以問答方式重新辨明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執體疑相難」,就真如本體上懷疑功德之相來問難。
「問曰:上說真如其體平等,離一切相。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?」你在前文上講,真如是平等沒有差別,遠離一切相。現在怎麼又講真如之體有種種的功德,不是有差別嗎?這不是和你自己說的語言相違背,前文不對後文嗎?
巳二、相不違體答(分二)午初、明雖差別而不二(分二)
未初、明實德雖多,同一如味答曰:雖實有此諸功德義,而無差別之相。等同一味,唯一真如。未二、釋成不二此義雲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