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前际生出来的,也不是后际生出来的。那么既然不生,也永远不灭。「毕竟常恒」,毕竟就是究竟,长远恒在,长远恒住。这就是讲真如的体大,你看任何大乘经,讲真如之体,不出这几句,尤其「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」,在其他大乘经上很多,要记住!

  卯二、释相大义(分二)辰初、正明性德(分二)

  巳初、明德相(分三)午初、总从本已来,性自满足一切功德。午二、别(分六)未初、本觉智明义所谓自体,有大智慧光明义故,未二、本觉显照诸法义徧照法界义故,未三、显照之时无倒义真实识知义故,未四、性离惑染义自性清净心义故,未五、性德圆备义常乐我净义故,未六、性德无迁义清凉不变自在义故。午三、结具足如是过于恒沙,不离、不断、不异、不思议佛法。乃至满足,无有所少义故,巳二、显立名名为如来藏,亦名如来法身。

  「卯二、释相大义」,解释相大的义理。真如没有相,即体之相怎么说个相呢?按义理上讲,能讲义理出来就有个相,叫义相。真如含有无漏的功德,无量无边的功德,那就有相,叫做德相。义相、德相皆是无相之相,分二科。「辰初、正明性德」,真如本性的功德,叫性德。性德是跟修德对着讲的,我们现在发心要修行,念一句佛,有念一句佛的功德;拜一拜佛,有拜一拜佛的功德,这叫修德。修德是你现在修出来的功德,性德是本性具有的功德。这里是讲性德,不是讲修德,再分二科。

  「巳初、明德相」,真如没有相,有性德,叫做德相,再分三小科。「午初、总」,总说真如的德相。「从本已来」,从根本以来,也就是从无始以来。「性自满足一切功德」,它的本性就圆满具足,恒常具有一切功德法,这就是它的德相。

  「午二、别」,别说真如的性德之相,分六小科。「未初、本觉智明义」,真如在众生份上叫本觉,本觉是个理体。在众生份上有本觉、有不觉,有不觉才有始觉,等到始觉觉到究竟,与本觉合一,没有始觉这个名词,就叫做本觉,这个本觉理体具有智慧光明。始觉智从哪里来?还是依着本觉理体生出来的。现在不是始觉、本觉对着讲,是讲真如的本体上,有智慧光明之义。科文依着众生份上讲,叫本觉的智慧光明。「所谓自体」,真如的自体,也就是本性、本体。「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」,有大智慧光明的义理,前面讲功德叫德相,这里讲义理叫义相。

  「未二、本觉显照诸法义」,再看正文,「徧照法界义故」,「法界」,按界限上讲,就是诸法之界。本觉的智慧,就是光明之相,光明有照之义,它能徧照诸法之界,就是无法不照。

  「未三、显照之时无倒义」,再看正文,「真实识知义故」,因为真如有大智慧光明,能真实了知一切诸法,绝对没有颠倒、没有错误。

  「未四、性离惑染义」,真如的本性,远离一切惑染之法。再看正文,「自性清净心义故」,真如的本体虽然在众生份上,被惑染之法盖覆,但是真如的心自性清净,这叫在染不染,不被惑染。前面讲真如在缠,名如来藏,也有个名字叫自性清净心,就是指真如在染不染的意思。

  「未五、性德圆备义」,无欠无缺,叫做圆备。再看正文,「常乐我净义故」,常乐我净是大乘涅槃四德,凡夫有四种颠倒,二乘有四种颠倒,合起来叫八倒,八种颠倒。一切法无常,凡夫执着是常;一切法是苦,他执着是乐;一切法无我,他执着有一个我;一切法不净,他执着是净,这是凡夫四种颠倒。大乘涅槃具足常乐我净四德,二乘人不了解,他证得偏空涅槃,认为涅槃理体之中,没有常乐我净四德,大乘涅槃有常,他以为无常;大乘涅槃有乐,他以为无乐;大乘涅槃有真我,他以为无我;大乘涅槃有清净之德,他认为无净。有一天,我走到一个大殿,大殿外面挂了一个匾额,上面写着:「常乐我净。」我心想:怎么挂这个匾额呢?这不是四种颠倒吗?后来向人请开示,才知道这是大乘涅槃四德。大乘涅槃四德:常乐我净,有体有用。在体上讲,它是常乐我净;在它起的妙用上讲,是常乐我净。

  一、常德,按体上讲,依《会阅笔记》的解释,「涅槃之体,永恒不变而无生灭,名之为常。」涅槃的本体,永远恒常不会变化,没有生灭,所以命名为常。它是个不生不灭之体,有生有灭才起变化,它不生不灭,这样在体上讲常。它有体要起用,在用上讲,「又随缘教化,用常不绝,名之为常。」你要是证得大乘涅槃之后,就任运自然,随众生之缘,来教化众生,这个妙用恒常不绝,所以命名为常。前面讲过,成了佛无明灭了,真如永远常住,永远利益众生,这是按妙用上讲它常,常不断绝。

  二、乐德,这是大乘涅槃的真乐,先讲它的体。「涅槃之体,寂灭永安,名之为乐。」梵语涅槃,翻成中国话叫寂灭。寂灭者,不生不灭,永远安稳,所以命名为乐。前面讲业相,一动就有业,动则有苦,苦从哪里来?苦是你动出来的,一念妄动,开始一个苦因,越动越苦。涅槃之法是寂灭,寂灭之法不动,永远安稳,所以叫做乐。在它本体上讲乐,叫不动之乐。在它的用上讲,你证得涅槃以后,「又运用自在,所为适心,名之为乐。」你去度众生,应用你的法门接引众生,你可以得到自在无障碍的乐,你所作所为都能适合你的心。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要弘法利生,运用不自在,所作所为都不能称心满意,这都是没有证得大涅槃之故。证得大涅槃起了妙用,就得了真乐,你去度众生,就能不生障碍,自在无碍,称心满意,这就是妙用上的乐。

  三、我德,大乘的我叫真我,先讲它的体。「涅槃之体,真实有主,名之为我。」在它的妙用上讲,「就用自在,名之为我。」我字是主宰之义。我们凡夫妄执有我,凡夫本来是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,妄执为一个我,一点作不了主,一点不自在,所以这个我叫假我。我们天天在生活,总以为我要这样,我要那样,实际都是被业所转动,自己一点也作不了主,一点不得自在。你证得大涅槃的本体,真正有主宰就叫我。在它妙用上,能得自在,所以叫我德。

  四、净德,「涅槃之体,解脱垢染,名之为净。」你证得大乘涅槃,一切垢染之法,统统解脱了。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,三界以外的尘沙惑、无明惑,都是染垢之法,你统统解脱了,所以涅槃之体最清净。就它妙用上讲,「就用则随缘处染而不污,名之为净。」「处染而不污」,就是处染不染。你去度众生,众生的境界是染污的境界,但是这些诸佛菩萨,在众生的境界中不被染污,所以叫真净,在用上讲叫真净。

  讲到这里,附带说一句:老太婆的执着,外道的执着,说女人生小孩的时候,不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。大家记着:按他现在的位,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,当然在染不染。过去他的本位是正法明如来,已经成了佛,更是在染不染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,女人生小孩是最危险的时候,我们生日,不敢说过生日,叫母亲遭难之日。生得好,母子平安;生得不好,母子双亡,或者救了小孩的命,母亲死了,所以女人生小孩是最大灾难!观世音菩萨怎么能不去救苦救难呢?这些老太婆认为生小孩时,要流很多血水最不干净,会染污了菩萨,所以不能念观世音菩萨。外道更是执着得厉害,也认为不能念观世音菩萨。女人怀孕不让她进大殿,说大肚子进大殿真罪过,大殿是供佛菩萨的地方,怀孕的女人怎么能把大殿染污呢?再进一步,女人有月经的时候,不能进大殿,越来越严重!你们用佛菩萨处染不染这个道理,给他们解释,不要被老太婆和外道害人。染污莫过于地狱的染污,那佛菩萨不到地狱救苦吗?常乐我净,是真如的性德,这是第五个性德。

  「未六、性德无迁义」,讲真如的性德无迁。「清凉不变自在义故」,众生热恼,真如清凉;众生有生灭的变化,真如不变;众生有障碍不得自在,真如自在。讲真如的性德,清凉不变自在的义理。

  分别解释有这六科,实际是无量无边。「午三、结」,「具足如是过于恒沙,不离、不断、不异、不思议佛法,乃至满足,无有所少义故。」总结真如的性德,不只有上面六科的性德,比前面六科的性德,还多得多,多多少呢?「过于恒沙」,超过恒河沙数那么多,是无量无边的性德。这样好像是离了真如之体,为什么真如只有一个,有恒河沙数这么多的性德呢?下面接着解释。「不离」,性德是超过恒河沙数那么多,实际不离真如之体。「不断」,真如的性德永远具足,不会有时候间断。「不异」,与真如之体不相差别。「不思议佛法」,是不可心思、不可言议的佛法。「乃至满足,无有所少义故」,无所缺少这个义理,都在真如相大之中。

  「巳二、显立名」,显真如的立名,「名为如来藏,亦名如来法身。」真如在本体上讲,它有功德叫德相,有义理叫义相,在众生份上它叫如来藏,将来修行成了佛,名字就叫如来法身。「藏」者含藏之意,在隐覆、看不见的时候叫如来藏,含藏如来,但是看不见。等到真如出了缠,名为如来法身。

  辰二、问答重辨(分二)

  巳初、执体疑相难

  问曰:上说真如其体平等,离一切相。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?

  「辰二、问答重辨」,以问答方式重新辨明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执体疑相难」,就真如本体上怀疑功德之相来问难。

  「问曰:上说真如其体平等,离一切相。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?」你在前文上讲,真如是平等没有差别,远离一切相。现在怎么又讲真如之体有种种的功德,不是有差别吗?这不是和你自己说的语言相违背,前文不对后文吗?

  巳二、相不违体答(分二)午初、明虽差别而不二(分二)

  未初、明实德虽多,同一如味答曰:虽实有此诸功德义,而无差别之相。等同一味,唯一真如。未二、释成不二此义云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