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何?以无分别,离分别相,是故无二。
「巳二、相不违体答」,真如的德相和本体并不违背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明虽差别而不二」,再分二科,「未初、明实德虽多,同一如味。」明真如真实的功德虽然多,同真如一味。「答曰:虽实有此诸功德义」,虽然真如真实不虚有种种功德的义理。「而无差别之相」,并没有差别之相。「等同一味,唯一真如。」是平等没有差别的一味,是唯一一个真如。前面说过这个比喻,等于水有八种功德,还是一种水,并不是有八种水。
「未二、释成不二」,解是不二的道理。「此义云何?」你既然说真如有这么多的功德,怎么还是一个真如呢?「以无分别,离分别相,是故无二。」因为在真如体上讲真如的德相,是远离分别之相,不是众生分别出来的。既然远离分别之相,所以没有二个。有分别之相,才有二、才有三,远离分别之相,还是平等无二。
午二、明虽不二而差别(分二)
未初、略复以何义得说差别?以依业识生灭相示。未二、广(分二)申初、问对染表示之相此云何示?申二、举彼染法一一对显以一切法,本来唯心,实无于念。而有妄心,不觉起念,见诸境界,故说无明。心性不起,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。若心起见,则有不见之相。心性离见,即是徧照法界义故。若心有动,非真识知,无有自性,非常非乐非我非净,热恼衰变则不自在,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。对此义故,心性无动,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。若心有起,更见前法可念者,则有所少。如是净法无量功德,即是一心,更无所念,是故满足,名为法身如来之藏。
「午二、明虽不二而差别」,分二科。「未初、略」,先略明。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?」你说虽然有多种功德相,还是没有差别,那么以何种义理,你说真如有多种功德?「以依业识生灭相示」,因为是依着业识生灭相显示出来,还是对着生灭法显的,不对着生灭法显的不说差别。说多种功德,说差别之相,还是对着业识生灭之相说的。
「未二、广」,广说,分二科。「申初、问对染表示之相」,对着染法表示之相。「此云何示?」你说依着业识生灭相显示出来,怎样显示呢?「申二、举彼染法一一对显」,因为染法有差别,显示真如的功德有差别,对着染法一一对显。「以一切法,本来唯心」,一切诸法本来只有一个心,就是真心。「实无于念」,真心没有念。「而有妄心,不觉起念」,依着真心起个妄想心,妄想心就是不觉,起了一个念头起来。动个念就是业识,再动个念就是转识,再动个念就是现识,就现出境界来。于是有能见,就有所见,有能见之念,就「见诸境界」出来,「故说无明。」「心性不起,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。」这是对着染法的差别,显真如有差别的功德之义,妄心不觉心起,妄心就是无明,无明一动,就起种种境界。无明心性要是不起、不动的时候,就是大智慧光明义。真如本性具足有大智慧光明义,对着妄心起念,见有种种境界,有能见则有所不见,就没有大智慧,没有光明了。等你心性不起、不动的时候,就是大智慧光明之义了。「若心起见,则有不见之相。心性离见,即是徧照法界义故。」我们众生本来有个真如,本来有大智慧光明,本来有徧照法界之义,怎么不能照徧法界呢?因为你起了能见之心,有能见之相,即有不见之相,这叫有所见,即有所不见。你的心性要是离见,就是远离能见,远离所见,就是徧照法界义。
拿我们现在的境界讲,你要是着到一个境界相,你只见到这一个执着的境界,其他的境界就见不到。比如你要到讲堂找一个同学,换句话说,你着那个同学的相,那么你看到满讲堂的人,你就注意看你要找的那个人。你看的时候是全讲堂都看,全讲堂都找,但是除了你要找的那个人,还有什么人在里面,你统统没有看清楚!为什么没有看清楚?你有所见,则有所不见。那么就可以证明,我们的眼睛本来是徧一个讲堂,本来徧到诸位同学身上,但是你一着相,着了一个境界,其他的境界你都看不见,不能徧照。那么你要是远离能见、远离所见,就是徧照法界义。
「若心有动,非真识知」,假若心一动,就动出妄心来,那不是真识真知。因为你一动、再动,动到三个细妄心,再动到第四个粗妄心「智相」,叫做分别心。你那个分别心,分别的不是真识真知。反过来说,心不动,才是真识真知。「无有自性」,你的妄心没有本体、没有自性。「非常非乐非我非净」,是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。「热恼衰变则不自在」,众生在热恼之中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这些衰变就不自在。你把它反过来对着前文显,「热恼」对着显「清凉」,「衰变」对着显「不变」,「不自在」就显「自在」。「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」,无明妄心,有超过恒河沙数等而上之的妄染之义,你对着显,真如就有超过恒河沙数的功德。「对此义故」,对着上文所说妄心之义故。「心性无动,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。」你心性不动的时候,就显现出来超过恒河沙数等而上之的清净功德。
「若心有起」,假若心有起动,「更见前法可念着,则有所少。」「《会阅笔记》「前法」作三种解释:第一种叫「外前」,是心外之前,你假若执着心外有法,你更见前法,你的功德就有所欠,有所少。第二种叫「先前」,就是指着前面那些生灭诸法。生灭诸法说明白了,都没有自体自性,你不要执着它,你还去念生灭法,就是执着生灭法,你一念先前的生灭法,你本性具有的功德就有欠有少。第三种叫「近前」,就是最近前文所讲的性德,你也不可执着。你一执着真如具有无量的称性功德,就有「前法可念」,你本来具有的功德,又有所欠少了。性德有,不许你执着,执着就有欠有少。
「如是净法无量功德,即是一心」,前面说净法有无量的功德,因为对着染法无量,才显净法有无量的功德,实际还是一个真心。「更无所念,是故满足,名为法身如来之藏。」净法本来满足,但是你不可以生心动念。有所念则有所少,你不动念的时候,功德就圆满具足,这就叫做「法身如来之藏」。出缠叫法身,叫法身如来。本来叫「如来之藏」,又加上「法身」,叫「法身如来之藏」。
丑初这一大科,讲真如的体相,就是体大、相大,这二个大讲完。
丑二、别解用大(分二)寅初、总明(分二)卯初、对果举因(分三)
辰初、举本正行复次真如用者,所谓诸佛如来,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,修诸波罗蜜,摄化众生。辰二、举本大愿(分二)巳初、广大心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。巳二、长时心亦不限劫数,尽于未来。辰三、举悲智大方便(不颠倒心)(分四)巳初、显悲深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,巳二、明智深而亦不取众生相。巳三、征前悲智深所以此以何义?巳四、依真如门答显深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,真如平等无别异故。
「丑二、别解用大」,分别解释用大的意思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总明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对果举因」,对着果法举出真如因位的妙用,再分三科。
「辰初、举本正行」,举出根本正当的行门。「复次真如用者」,重复次第讲到真如的妙用。「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」,这是举他本来的正行。诸佛是怎么成佛?他在因位上修正当的行门才成佛。外道也有修行,怎样修也不能成佛,《楞严经》上有一个譬喻,等于蒸沙作饭,你不拿米来蒸饭,拿沙子来蒸饭,蒸到无量劫,还是沙子,所以外道永远不能成佛,叫狂花无果。如来修什么正当行门呢?佛教里面大乘法是公开说的,众生还不发心修,以为还有什么秘密,像外道说「法不传六耳」,只对你一人说,都是骗人的把戏。如来修什么法呢?发大慈悲心,与一切众生乐,叫大慈;拔一切众生苦,叫大悲。你发了大慈大悲心,发心就是发愿,发了大愿,就修大行。「修诸波罗蜜」,就是六度波罗蜜:一、布施,二、持戒,三、忍辱,四、精进,五、禅定,六、般若。你把六度修圆满,就到了彼岸。「波罗蜜」叫到彼岸,「诸波罗蜜」就是六度,到《华严经》就开十度,十度还是六度开出来的,只是开合不同,在终教里讲六度就可以。我们现在学着修就是修这六度,没有其他秘密法门可以告诉你,你就依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去修,这就是发大愿,立大行。「摄化众生」,你发大愿立大行是教化众生,上面加一个「摄」字,「摄」就是「四摄法」,你去教化的都是苦恼众生,你不假方便,众生不听你的,你得用方便法门摄受他,方便法门有四种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你就这样发心,就这样修行,永远不会走错路。怎样发心呢?发大慈大悲心。佛法以慈悲为本,发了大慈大悲心,与一切众生乐,拔一切众生苦。怎么与乐?怎么拔苦?修六度。你跟众生接触,他不听你的,你假方便,用什么方便?用四摄法。要摄化众生,用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同事摄,就把他摄进佛门里来。
「辰二、举本大愿」,举出本来的大愿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广大心」,先发广大心,「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。」「愿」是一种希望,「誓」是不达目的不停止。「誓愿」是一定要满我的愿,非这样做不可。发大誓愿,尽欲度脱一切众生,凡是有众生的地方,统统要把他度尽,就是度一切众生全部成佛。地藏菩萨不是给我们作榜样吗?地藏菩萨,怎么叫做大愿地藏王菩萨?因为他发广大心,就是广大誓愿:「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」
「巳二、长时心」,就是发长时心。「亦不限劫数,尽于未来。」广大心是横着说,按空间说,徧法界的众生我都要度。长远心是竖着说,按时间说,不要限定劫数,不要限定我要度多少时间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