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何?以無分別,離分別相,是故無二。
「巳二、相不違體答」,真如的德相和本體並不違背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明雖差別而不二」,再分二科,「未初、明實德雖多,同一如味。」明真如真實的功德雖然多,同真如一味。「答曰:雖實有此諸功德義」,雖然真如真實不虛有種種功德的義理。「而無差別之相」,並沒有差別之相。「等同一味,唯一真如。」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一味,是唯一一個真如。前面說過這個比喻,等于水有八種功德,還是一種水,並不是有八種水。
「未二、釋成不二」,解是不二的道理。「此義雲何?」你既然說真如有這麼多的功德,怎麼還是一個真如呢?「以無分別,離分別相,是故無二。」因爲在真如體上講真如的德相,是遠離分別之相,不是衆生分別出來的。既然遠離分別之相,所以沒有二個。有分別之相,才有二、才有叁,遠離分別之相,還是平等無二。
午二、明雖不二而差別(分二)
未初、略複以何義得說差別?以依業識生滅相示。未二、廣(分二)申初、問對染表示之相此雲何示?申二、舉彼染法一一對顯以一切法,本來唯心,實無于念。而有妄心,不覺起念,見諸境界,故說無明。心性不起,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。若心起見,則有不見之相。心性離見,即是徧照法界義故。若心有動,非真識知,無有自性,非常非樂非我非淨,熱惱衰變則不自在,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。對此義故,心性無動,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。若心有起,更見前法可念者,則有所少。如是淨法無量功德,即是一心,更無所念,是故滿足,名爲法身如來之藏。
「午二、明雖不二而差別」,分二科。「未初、略」,先略明。「複以何義得說差別?」你說雖然有多種功德相,還是沒有差別,那麼以何種義理,你說真如有多種功德?「以依業識生滅相示」,因爲是依著業識生滅相顯示出來,還是對著生滅法顯的,不對著生滅法顯的不說差別。說多種功德,說差別之相,還是對著業識生滅之相說的。
「未二、廣」,廣說,分二科。「申初、問對染表示之相」,對著染法表示之相。「此雲何示?」你說依著業識生滅相顯示出來,怎樣顯示呢?「申二、舉彼染法一一對顯」,因爲染法有差別,顯示真如的功德有差別,對著染法一一對顯。「以一切法,本來唯心」,一切諸法本來只有一個心,就是真心。「實無于念」,真心沒有念。「而有妄心,不覺起念」,依著真心起個妄想心,妄想心就是不覺,起了一個念頭起來。動個念就是業識,再動個念就是轉識,再動個念就是現識,就現出境界來。于是有能見,就有所見,有能見之念,就「見諸境界」出來,「故說無明。」「心性不起,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。」這是對著染法的差別,顯真如有差別的功德之義,妄心不覺心起,妄心就是無明,無明一動,就起種種境界。無明心性要是不起、不動的時候,就是大智慧光明義。真如本性具足有大智慧光明義,對著妄心起念,見有種種境界,有能見則有所不見,就沒有大智慧,沒有光明了。等你心性不起、不動的時候,就是大智慧光明之義了。「若心起見,則有不見之相。心性離見,即是徧照法界義故。」我們衆生本來有個真如,本來有大智慧光明,本來有徧照法界之義,怎麼不能照徧法界呢?因爲你起了能見之心,有能見之相,即有不見之相,這叫有所見,即有所不見。你的心性要是離見,就是遠離能見,遠離所見,就是徧照法界義。
拿我們現在的境界講,你要是著到一個境界相,你只見到這一個執著的境界,其他的境界就見不到。比如你要到講堂找一個同學,換句話說,你著那個同學的相,那麼你看到滿講堂的人,你就注意看你要找的那個人。你看的時候是全講堂都看,全講堂都找,但是除了你要找的那個人,還有什麼人在裏面,你統統沒有看清楚!爲什麼沒有看清楚?你有所見,則有所不見。那麼就可以證明,我們的眼睛本來是徧一個講堂,本來徧到諸位同學身上,但是你一著相,著了一個境界,其他的境界你都看不見,不能徧照。那麼你要是遠離能見、遠離所見,就是徧照法界義。
「若心有動,非真識知」,假若心一動,就動出妄心來,那不是真識真知。因爲你一動、再動,動到叁個細妄心,再動到第四個粗妄心「智相」,叫做分別心。你那個分別心,分別的不是真識真知。反過來說,心不動,才是真識真知。「無有自性」,你的妄心沒有本體、沒有自性。「非常非樂非我非淨」,是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。「熱惱衰變則不自在」,衆生在熱惱之中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這些衰變就不自在。你把它反過來對著前文顯,「熱惱」對著顯「清涼」,「衰變」對著顯「不變」,「不自在」就顯「自在」。「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」,無明妄心,有超過恒河沙數等而上之的妄染之義,你對著顯,真如就有超過恒河沙數的功德。「對此義故」,對著上文所說妄心之義故。「心性無動,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。」你心性不動的時候,就顯現出來超過恒河沙數等而上之的清淨功德。
「若心有起」,假若心有起動,「更見前法可念著,則有所少。」「《會閱筆記》「前法」作叁種解釋:第一種叫「外前」,是心外之前,你假若執著心外有法,你更見前法,你的功德就有所欠,有所少。第二種叫「先前」,就是指著前面那些生滅諸法。生滅諸法說明白了,都沒有自體自性,你不要執著它,你還去念生滅法,就是執著生滅法,你一念先前的生滅法,你本性具有的功德就有欠有少。第叁種叫「近前」,就是最近前文所講的性德,你也不可執著。你一執著真如具有無量的稱性功德,就有「前法可念」,你本來具有的功德,又有所欠少了。性德有,不許你執著,執著就有欠有少。
「如是淨法無量功德,即是一心」,前面說淨法有無量的功德,因爲對著染法無量,才顯淨法有無量的功德,實際還是一個真心。「更無所念,是故滿足,名爲法身如來之藏。」淨法本來滿足,但是你不可以生心動念。有所念則有所少,你不動念的時候,功德就圓滿具足,這就叫做「法身如來之藏」。出纏叫法身,叫法身如來。本來叫「如來之藏」,又加上「法身」,叫「法身如來之藏」。
醜初這一大科,講真如的體相,就是體大、相大,這二個大講完。
醜二、別解用大(分二)寅初、總明(分二)卯初、對果舉因(分叁)
辰初、舉本正行複次真如用者,所謂諸佛如來,本在因地,發大慈悲,修諸波羅蜜,攝化衆生。辰二、舉本大願(分二)巳初、廣大心立大誓願,盡欲度脫等衆生界。巳二、長時心亦不限劫數,盡于未來。辰叁、舉悲智大方便(不顛倒心)(分四)巳初、顯悲深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,巳二、明智深而亦不取衆生相。巳叁、征前悲智深所以此以何義?巳四、依真如門答顯深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,真如平等無別異故。
「醜二、別解用大」,分別解釋用大的意思,分二科。「寅初、總明」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對果舉因」,對著果法舉出真如因位的妙用,再分叁科。
「辰初、舉本正行」,舉出根本正當的行門。「複次真如用者」,重複次第講到真如的妙用。「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,發大慈悲」,這是舉他本來的正行。諸佛是怎麼成佛?他在因位上修正當的行門才成佛。外道也有修行,怎樣修也不能成佛,《楞嚴經》上有一個譬喻,等于蒸沙作飯,你不拿米來蒸飯,拿沙子來蒸飯,蒸到無量劫,還是沙子,所以外道永遠不能成佛,叫狂花無果。如來修什麼正當行門呢?佛教裏面大乘法是公開說的,衆生還不發心修,以爲還有什麼秘密,像外道說「法不傳六耳」,只對你一人說,都是騙人的把戲。如來修什麼法呢?發大慈悲心,與一切衆生樂,叫大慈;拔一切衆生苦,叫大悲。你發了大慈大悲心,發心就是發願,發了大願,就修大行。「修諸波羅蜜」,就是六度波羅蜜:一、布施,二、持戒,叁、忍辱,四、精進,五、禅定,六、般若。你把六度修圓滿,就到了彼岸。「波羅蜜」叫到彼岸,「諸波羅蜜」就是六度,到《華嚴經》就開十度,十度還是六度開出來的,只是開合不同,在終教裏講六度就可以。我們現在學著修就是修這六度,沒有其他秘密法門可以告訴你,你就依著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去修,這就是發大願,立大行。「攝化衆生」,你發大願立大行是教化衆生,上面加一個「攝」字,「攝」就是「四攝法」,你去教化的都是苦惱衆生,你不假方便,衆生不聽你的,你得用方便法門攝受他,方便法門有四種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你就這樣發心,就這樣修行,永遠不會走錯路。怎樣發心呢?發大慈大悲心。佛法以慈悲爲本,發了大慈大悲心,與一切衆生樂,拔一切衆生苦。怎麼與樂?怎麼拔苦?修六度。你跟衆生接觸,他不聽你的,你假方便,用什麼方便?用四攝法。要攝化衆生,用布施攝、愛語攝、利行攝、同事攝,就把他攝進佛門裏來。
「辰二、舉本大願」,舉出本來的大願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廣大心」,先發廣大心,「立大誓願,盡欲度脫等衆生界。」「願」是一種希望,「誓」是不達目的不停止。「誓願」是一定要滿我的願,非這樣做不可。發大誓願,盡欲度脫一切衆生,凡是有衆生的地方,統統要把他度盡,就是度一切衆生全部成佛。地藏菩薩不是給我們作榜樣嗎?地藏菩薩,怎麼叫做大願地藏王菩薩?因爲他發廣大心,就是廣大誓願:「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
「巳二、長時心」,就是發長時心。「亦不限劫數,盡于未來。」廣大心是橫著說,按空間說,徧法界的衆生我都要度。長遠心是豎著說,按時間說,不要限定劫數,不要限定我要度多少時間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