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我們現在發願要度衆生,得弘法才能利生,一個講經的法師,能弘多少法?能度多少衆生?要有無量的法師,弘無量的法門,才能度無量的衆生。所以法師越多越好,《維摩诘經》上叫做:無盡燈的法門,一個法師等于一盞燈,點了無盡盞燈。怎麼能培養出來這麼多法師?辦佛學院,你最先發心辦叁年,因爲在我們衆生份上不得自在,你發了願,想依著佛法做振興佛教的事情,不容易!尤其我們是末法時代的衆生福報不夠,那麼你先辦叁年,只要因緣許可,永遠辦下去,盡未來際去辦。智者大師發願,命終生西方極樂世界,再回來娑婆世界,果然乘願再來,現高僧相,還當大法師,這就是盡未來際度衆生,這就叫做長遠心、長時心。
「辰叁、舉悲智大方便」,也就是不顛倒心,分四小科。「巳初、顯悲深」,「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」,發同體大悲,我爲什麼要度衆生?因爲衆生在受苦!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說:「一切地水是我先身,一切火風是我本體。」衆生與我同體,同一佛性,在理體上相同,同一個地水火風叫四大種,大者普徧之義,徧到一切衆生身上。衆生的身體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種,我的身體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種,怎麼不同體呢?衆生受苦,你想到是自己在受苦。這樣你就發心發得懇切、發得深,有衆生就得度。你不度衆生,你不度你自己嗎?所以你要觀想衆生就是自己的身體。還有一種解釋,你不把衆生度盡,你不能成佛。這個衆生是我心內的衆生,不但同體,還同一個心。你度衆生,就是斷你心內的煩惱,你把心內的衆生度盡,就把煩惱斷盡。你不度衆生怎麼成佛呢?《普賢行願品》講:「一切衆生,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,而爲華果,以大悲水,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何以故?若諸菩薩,以大悲水,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是故菩提,屬于衆生,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,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」菩提根本就在衆生身上,你不度衆生,你的菩提道根本不能成就。這是顯悲深,因爲衆生同我一個身體。
「巳二、明智深」,「而亦不取衆生相」,你度衆生不取衆生相。這就是彌勒菩薩作的偈頌:「廣大第一常,其心不顛倒,利益深心住,此乘功德滿。」來解釋《金剛經》: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……我皆令入無余涅槃,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,得滅度者!」所謂四種心:一、廣大心,廣度一切衆生。二、第一心,度一切衆生都成佛。叁、長遠心,盡未來際度衆生。四、不顛倒心,不著衆生相,把衆生都度入無余涅槃,而實無衆生可度。你要是著了衆生相,長遠心發不起來,因爲衆生不是好惹的,你一著衆生相,就要生煩惱,一生煩惱,就要退道心。所以你任運去度,度衆生要弘法,弘法才能利生,「利生爲事業,弘法是家務。」這是我應該做的事,衆生對不對得起我,我不起分別。你要是對衆生起分別,你的道心非退轉不行。比方我剛才說,你要振興佛教度衆生,要成就法師,非辦佛學院不行。辦佛學院你著了衆生相,這個學生惹你生氣,那個學生惹你煩惱,不辦了,道心退掉了。我根本不著學生的相,我供養學生吃飯,這是我的責任,我盡我的力量供養。我講佛法給學生聽,這是我的責任,我盡我的力量講。至于學生將來是否報答我,我根本不動這個念頭,一存報答之心,著相起了分別之心,他要是不報答你,就不要辦了嗎?所以你不要著衆生相,這叫不顛倒心,這都是真如妙用。
「巳叁、征前悲智深所以」,征驗前面悲深智深所以然的道理。「此以何義?」以什麼義理說發悲心要發得深,要觀想衆生同己身?要智深,不取衆生相呢?
「巳四、依真如門答顯深」,依真如門答複,顯悲深智深的道理。「謂如實知一切衆生,及與己身,真如平等,無別異故。」我剛才的解釋,都是淺顯的道理,觀衆生地、水、火、風同一身。依《普賢行願品》,菩提根本在衆生,那個道理還淺呢!依《大乘起信論》,講到真如平等沒有別異之相,哪裏有衆生呢?同一個真如,同等無差別,沒有別異,這樣你就任運自然,悲心會深,智慧會深。
卯二、牒因顯果(分叁)
辰初、牒前因以有如是大方便智,辰二、自利果除滅無明,見本法身。辰叁、正顯用相(利他果)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。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,又亦無有用相可得。何以故?謂諸佛如來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,第一義谛。無有世谛境界,離于施作,但隨衆生見聞得益,故說爲用。
「卯二、牒因顯果」,分叁科。「辰初、牒前因」,「以有如是大方便智」,起後得智度衆生,度衆生不著衆生相,就是方便智。
「辰二、自利果」,顯自利的果。「除滅無明,見本法身。」你因爲有大方便智,天天去度衆生,把自己的無明滅掉,見到自己本來的法身,得到自利的果。
「辰叁、正顯用相(利他果)」,顯真如妙用之相,也就是利他的果。「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。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,又亦無有用相可得。」你依著前面所講的道理去度衆生,也就是依著真如體起妙用,你不要著相,任運的度下去。最初當然很勉強,但是越度你的煩惱越輕,真如的妙用越來越大,自然而然就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妙用。這不可思議的妙用,跟真如相等徧一切處,也沒有用相可得。你了解一切法皆空的道理,不執著度衆生的相,也不執著有用可得。「何以故?」去度衆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的妙用,怎麼說沒有用相可得呢?
「謂諸佛如來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。」諸佛起妙用,對著地上菩薩現報身,對著凡夫二乘現應化身。他現的報身、應化身都是屬于用,但是報身、應化身都是他的法身智慧之相。「第一義谛」,屬于第一義谛,就是真谛。「無有世谛境界」,沒有世俗之谛的境界。有世俗之谛,才有相可得;沒有世俗之谛的境界,所以無相可得。「離于施作」,他是任運自然現報身、應化身,諸佛本性之中不動念,他是任運現相,任運說法,沒有施作。沒有施作怎麼見到報身佛、應化身佛呢?「但隨衆生見聞得益,故說爲用。」地上菩薩見到報身佛說法,得到利益;凡夫二乘見到應化身佛說法,得到利益,這就是諸佛的妙用。衆生見相聞法得利益,所以說他有用,實際在諸佛的本分上講,沒有用相可得。
寅二、別釋(分二)
卯初、標
此用有二種。
「寅二、別釋」,分別解釋,分二科。「卯初、標」,「此用有二種。」真如之用有二種。
卯二、釋(分二)辰初、正顯用相(分二)巳初、直顯其用(分二)
午初、明應身
雲何爲二?一者依分別事識,凡夫二乘心所見者,名爲應身。以不知轉識現故,見從外來,取色分齊,不能盡知故。
「卯二、釋」,解釋。「辰初、正顯用相」,正面顯明用相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直顯其用」,再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明應身」,諸佛的妙用,有報身之用、應身之用,先說應身之用。
「雲何爲二?一者依分別事識,凡夫二乘心所見者,名爲應身。以不知轉識現故,見從外來,取色分齊,不能盡知故。」應身之用是凡夫二乘,依著他的心分別的。凡夫二乘什麼心呢?分別事識的心,就是最粗的分別心。他不懂得細心的作用,有業識、轉識、現識,應身是外面的境界,他不曉得外面的境界相是由轉識現的,看見應身佛以爲是心外來的佛,他就有了分際,所以不能盡知。他看見的最高最大的佛,只有一丈六尺高,看見的相好,只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實際佛的身不能盡知。
午二、明報身(分叁)
未初、約識舉人
二者依于業識,謂諸菩薩從初發意,乃至菩薩究竟地,心所見者,名爲報身。
「午二、明報身」,再分叁小科。「未初、約識舉人」,標舉出來這個人,是什麼位子的人?用的是什麼識?佛成了佛,證得果報身體,叫做報身,《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》講佛分叁個身、四個身、五個身,乃至十個身,都講得很詳細。普通都是講叁小身,就是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這裏也是分這叁個身,證得法身就成了佛,成了佛就現報身,報身是依著叁賢十地的菩薩現的。怎麼叫做報身呢?報是報答的意思,報答他因位上的修行,他在初發心修行,修了無量波羅蜜,成就無量功德,他應該享受法樂,這叫自受用報身。他自己應該得這個受用,這是果報,報是報酬、報答,酬答他因位上的功德,因位上的行門。叁賢十地菩薩見的佛都是報身,叫做他受用報身,因爲叁賢十地菩薩見了報身佛給他說法,得了受用。自受用報身、他受用報身,分開來二個,合起來還是一個報身。
「二者依于業識」,是依著什麼識見報身佛呢?見應身是依著「分別事識」,見報身佛是依著「業識」,就是最細的妄心,也包括轉識、現識,含叁個細妄想心在裏面。什麼人能依業識見到報身?「謂諸菩薩」,其地位不一叫「諸」,諸菩薩包括叁賢十地。「從初發意」,初發意就是十住位第一個位,叫做發心住,從十住位起,十行、十回向,「乃至菩薩究竟地」,就是到了第十地。「心所見者,名爲報身。」就是從初發意菩薩的心,乃至于到第十地菩薩的心,他們所見的都是報身佛。
未二、明所見報相(分二)
申初、正報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申二、依報所住依果,亦有無量種種莊嚴。隨所示現,即無有邊,不可窮盡,離分齊相。隨其所應,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。
「未二、明所見報相」,明所見報身佛的相,分二科。果報有二種:一種叫正報,二種叫依報。「正報」是正當受報,你造什麼因,正當受報的就是你的身體,凡夫有凡夫的身體,二乘有二乘的身體,菩薩、佛,有菩薩、佛的身體,都叫正報。「依報」是國土、世界,是依止受報,有個依止的地方,在那裏受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