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報。六道凡夫,叁善道衆生各有五陰身,那是他的正報,他住在叁善道的國土,比如人道住的國土,是苦樂夾雜的果報;天道是修十善的因,他得到樂的果報。叁惡道造的惡因,就是受苦的正報,依止受報的地方,是受苦的國土。諸佛菩薩各有他的正報身,有他的依報國土。

  「申初、正報」,「身有無量色」,這是講報身佛,他的正報很莊嚴,應身佛的身上只有一種黃金色,報身佛的身上,不是單純的黃金色,或是單純的紫金色,叫做紫摩金身,發紫的金,說不來有多少色在裏面含著,這就是他的總相,有無量的色。「色有無量相」,應身佛只有叁十二種大人相,報身佛,每一種色裏都具有大人相,說不來有多少數量。「相有無量好」,好是相的隨形好,隨著大人相而有這個好,應身佛只有八十種隨形好,報身佛的相無量,好也無量。

  「申二、依報」,「所住依果,亦有無量種種莊嚴。」報身佛住的國土,也有種種無量的莊嚴,爲什麼都用無量呢?因爲沒有個數目字。「隨所示現」,這是對著叁賢十地菩薩說的,凡夫二乘見不到報身佛,叁賢十地菩薩見到報身佛的相,是應機示見。叁賢菩薩見的報身,跟地上菩薩見的不一樣;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,見的也不一樣,隨著這些菩薩的根機示現。「即無有邊」,統統沒有邊際。「不可窮盡」,雖然現的莊嚴相各有不同,但是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依報無量種種莊嚴,統統不可窮盡。爲什麼要用無量無邊的數目字來形容不可窮盡呢?「離分齊相」,因爲報身佛是依著法身顯現,沒有分際,也就是沒有尺寸、沒有數目。應身佛一丈六尺高,有尺寸;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有數目。報身佛多高?沒有尺寸。多少相好?沒有數目,離了分際相。報身佛的依報,報身佛住的莊嚴世界,「隨其所應」,不單指報身佛本身,諸大菩薩都跟著報身佛在一起修行,諸大菩薩見到報身正報,也見到依報的莊嚴,隨著他們所應見的,「常能住持」,統統能安住,能任持。「不毀不失」,依報世界的莊嚴,不會毀壞,不會損失。因爲我們凡夫住的世界,有水、火、風叁災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階段,到了空的時候,完全毀壞。到壞劫的時候,被水火風叁災毀壞損失,但是報身佛的依報莊嚴,能安住,能任持,叁災毀壞不了它,也損失不了它。

  未叁、結果由因,釋顯報名

  如是功德,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,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。具足無量樂相,故說爲報身。

  「未叁、結果由因,釋顯報名。」果位的功德是由因位的修行成就的。解釋爲什麼取報身佛這個名字?「如是功德,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,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。」佛教講四聖六凡都有因果,離開因果不能講佛法,離開因果講佛法,變成外道。佛也有他的因、他的果,報身佛哪來好的報身、好的依報呢?因爲在他因位之中,修諸波羅蜜的無漏行門,他不只修六度波羅蜜,而是修無量無邊的波羅蜜,都是無漏的因行。他不求人天福報,不求二乘小果,所以他的功德都是無漏的功德,集無漏的功德成就報身,報身無量。還有不可思議的熏習,是由真如不可思、不可議的熏習所成就的。內因是真如不可思議的熏習,外緣是修諸波羅蜜,合起來就是一個因行,因行無量,他得的果報也無量。「具足無量樂相,故說爲報身。」報身佛,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好有無量莊嚴,統統都是受樂的相,叫做自受用報身,他受用報身也是享受法樂,報身佛的相,是受樂的相,所以取名叫報身佛。應身佛也叫化身佛,叫做叁類化身:大化、小化、隨類化。大化身佛,一千丈高。小化身佛,一丈六尺高,還是受樂的相。隨類化身,不是受樂的相,人道中現人相,畜牲道現畜牲相,地獄道現地獄相,餓鬼道現餓鬼相,比如我們放焰口供的面然大士,是觀音菩薩現的,你看那個相難看死了!難道是受樂的相嗎?這就是六道所見的都是粗色,不是受樂的相。菩薩見的報身是受樂的相,受樂的相什麼樣子?我們沒有福報看見,我們在人間看見有福報相的人,一看這個人就是享福的相,有的人薄福,生的相就苦苦惱惱的。

  巳二、重牒分別(分二)

  午初、應身(簡凡異小)

  又爲凡夫所見者,是其粗色。隨于六道各見不同,種種異類,非受樂相,故說爲應身。

  「巳二、重牒分別」,把前面講過的再重新標牒出來,分別一下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應身(簡凡異小)」應身佛,揀別是六道凡夫見的,異于小乘人見的丈六金身,叫隨類化身,也叫隨類應身。「又爲凡夫所見者」,「凡夫」指的不是大心凡夫,是初發心學大乘法的凡夫,是六道凡夫,他們所見的也是六道凡夫。「是其粗色」,丈六金身是個細色,報身佛更是細中之細,這時候見的是粗色。「隨于六道各見不同」,隨著六道看見的相各有不同,他要去度鹿,現的是鹿的相;要去度羊,現的是羊的相;要去度惡鬼,現的是惡鬼的相;要去度地獄的衆生,現的是地獄衆生的相。應身佛在人間,不是示現丈六金身,異于小乘所見,釋迦佛在世時,現的是比丘相,而且是個老相。「種種異類」,這叫異類化身,也叫隨類化身。「非受樂相」,不是受樂的相,「故說爲應身」,所以說應身,完全指著六道,應衆生之機而示現。

  午二、報身(簡比異證)(分二)

  未初、明地前所見

 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,以深信真如法故,少分而見。知彼色相莊嚴等事,無來無去,離于分齊。唯依心現,不離真如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

  「午二、報身」,「簡比異證」,揀別報身是叁賢位菩薩比觀所見,異于地上菩薩是親證所見。量境有叁種:現量、比量、非量,你們學過唯識知道,修觀想也是,有的修比觀,有的修正觀。叁賢位的菩薩沒有親證法身,修的是比觀,如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,是比出來的,真正的火還沒見到,分二科。

  「未初、明地前所見」,辨明登地以前叁賢位菩薩所見的報身。「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」,「初發意菩薩」不包括十信位,就是從初住位以後叁賢位所見。「以深信真如法故」,「深信」二字,揀別十信位菩薩是淺信真如,不是十住位以後的深信,所以不包括十信位。「少分而見」,叁賢位菩薩見到的報身佛,只見到少分。「知彼色相莊嚴等事,無來無去」,叁賢位菩薩依著深信不疑的信心,知道報身佛色相莊嚴,沒有來去之相。「離于分齊」,沒有尺寸、沒有數目。「唯依心現」,報身佛相完全依著自己的業識心現出來,雖然細但還是個妄心。「不離真如」,不離我自己的真如,叁賢位菩薩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。

  「然此菩薩猶自分別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」叁賢位菩薩信盡管信,心裏還起分別,因爲還沒有登地,還沒有親證法身。他們見的報身佛色相莊嚴,都是無量,離于分際,但是都不太顯明,等于隔雲望月一樣。

  未二、顯地上所見

  若得淨心,所見微妙,其用轉勝,乃至菩薩地盡,見之究竟。若離業識,則無見相。以諸佛法身,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。

  「未二、顯地上所見」,顯現地上菩薩所見的報身。「若得淨心,所見微妙,其用轉勝」,假若得到淨心,就是證得初地,所見的報身佛就微妙不可思議,跟叁賢位菩薩見的報身佛大不相同。叁賢位菩薩見了報身能得受用,不太殊勝。地上菩薩見的報身體相微妙,其用也轉加殊勝。叁賢位菩薩見的佛說法不微妙,得的用就不微妙。地上菩薩見的佛體相微妙,用也特別殊勝,佛跟他說的法微妙,得的利益很大。佛怎麼偏心呢?佛沒有偏心,差別還是在衆生之機,因爲沒有登地,說微妙的法,聽了也不太微妙,所以得的利益少。地上菩薩親證法身,見到的佛體相微妙,跟他說的法也甚深微妙。「乃至菩薩地盡」,乃至于十地菩薩地窮盡,把等覺合到十地裏面,再往上沒有菩薩地。「見之究竟」,到十地菩薩才能見到究竟的報身佛相。「若離業識」,你見到報身佛微妙之相,從初地到菩薩地盡,見到究竟,還是用的業識。要是離開業識,「則無見相」,有能見、有所見,都是妄想分別,不過粗細不同。凡夫二乘用的分別事識,分別得粗,見的相也粗。菩薩用的是業識,分別得細,見的相也微細,假若離開業識,就沒有相可見了。

  「以諸佛法身,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。」「疊」作「互」字講,彼此相見,叫做「疊相見」。《華嚴經》:「十方叁世佛,同共一法身。」要是有二個法身,這個佛跟那個佛可以見面,但是十方諸佛共一個法身,沒有彼此二個相,怎麼疊相見?所以諸佛跟諸佛沒有相可見。你看《地藏經》,釋迦世尊在忉利天開法會,十方如來到法會裏來,各遣侍者問訊世尊,爲什麼十方如來已經到了忉利天宮,不跟釋迦如來見面,而派遣侍者問訊世尊?你懂得這一句就好了解了。你看《大般若經》,東方有無量數世界,無量數如來到般若法會來,各遣侍者問訊釋迦世尊,少病少惱否?衆生易度否?乃至于九方如來都是這樣,爲什麼不跟釋迦世尊見面呢?因爲佛與佛沒有彼此色相疊相見。那麼誰看見釋迦世尊、十方如來呢?菩薩看到的,菩薩用業識心看見的,離開業識沒有分別,沒有彼此,哪有二個佛見面呢?不過還有一個疑問:「同共一法身」,法身只有一個,爲什麼有十方如來呢?這是現報身。報身誰看見呢?菩薩。經上叫你知道,佛與佛不見面,叫發大乘心的菩薩悟法身,叫你回光返照,你怎麼看見這麼多的佛,還是你的業識看見的。你離開業識,根本沒有二個相,到這裏把報身佛講完。

  辰二、問答除疑(分二)

  巳初、問

  問曰: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,雲何能現色相?

  「辰二、問答除疑」,藉問答解除疑惑,分二科。「巳初、先問」,「問曰: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,雲何能現色相?」假若諸佛法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