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沒有色相可見,諸菩薩怎麼能見到報身佛的色相呢?

  巳二、答(分二)

  午初、釋法身能現(分二)未初、總答曰:即此法身是色體故,能現于色。未二、別所謂從本已來,色心不二。以色性即智故,色體無形,說名智身。以智性即色故,說名法身徧一切處。午二、釋所現之色所現之色無有分齊。隨心能示十方世界,無量菩薩,無量報身,無量莊嚴,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,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識分別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義故。上來釋生滅門中法義二章竟○初釋真如門,次釋生滅門,總是大段,第一別釋二門,顯動靜不一義竟。

  「巳二、答」,答複疑問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釋法身能現」,解釋法身能現相,再分二科。「未初、總」,總答複。「答曰:即此法身是色體故,能現于色。」因爲法身是理體,是一切法的本體,當然也是色法之體,離于色相,它本身沒有色相,才能現出來色相。它要不是色法的本體,你叫它現色相,它很難現,因爲它本身有一個色相,生了障礙,現不出來第二個色相。比方鏡子的本體沒有色相,什麼色相都現得很清楚。要是木板,本身是個色相,現不出來第二個色相,因爲它本身的色相生了障礙。

  「未二、別」,分別答複,解釋色心不二的道理。「所謂從本已來,色心不二。」從根本以來,色法與心法沒有二個。「以色性即智故」,因爲色法的本性就是智慧。「色體無形,說名智身。」色法有形相,色法的本體沒有形相,法身現出來報身叫智慧身。「以智性即色故」,因爲智慧之性就是色法的本體本性。前面說「色性即智」,色就是智,這裏說「智性即色」,智就是色,說來說去「智」就是「心」,叫做「色心不二」,就是智與色不二,色與智不二,因爲智性就是色法。「說名法身徧一切處」,法身徧一切色法之處,以一切法爲身,叫做法身;以一切智爲身,叫智身,色法與心法沒有二個,叫色心不二。

  「午二、釋所現之色」,「所現之色無有分齊」,報身佛的色相都是無量,沒有分際。「隨心能示十方世界,無量菩薩,無量報身,無量莊嚴,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,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識分別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義故。」隨心能示現十方世界,隨誰的心呢?有二種解釋,第一種隨諸佛的心,他有自在妙用,他要觀十方世界就能觀。第二種隨菩薩的心,因爲十方世界有無量的菩薩,見到無量的報身,都見到無量的莊嚴,各各差別不同。依著前文解,叁賢位的菩薩見的少分,證了淨心,登了初地以後,跟二地見的各各不同。「皆無分齊」,叁賢位的菩薩雖然少分見,他見的還是離分際的相,初地、二地見的不同,都各有差別,雖然有差別還是離分際相,這個道理很玄奧,不可思議。這就是我們的心識太粗,不是我們心識可以分別了知,他根本離了分別心,才能見到報身相,因爲報身佛是真如的自在妙用。

  「上來釋生滅門中法義二章竟」,上面解釋生滅門中法義二章,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,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。衆生心是什麼樣子?是心生滅,怎樣生滅呢?是心生滅因緣,怎樣的因緣?是心生滅因緣相,是什麼相?是心生滅、是心生滅因緣、是心生滅因緣相,叁科講的都是生滅門中的法。接著講體大、相大、用大叁大的義理。一者法,二者義,這二章都講完了。「初釋真如門,次釋生滅門,總是大段,第一別釋二門,顯動靜不一義竟。」應該有「動靜」二字,顯動的跟靜的二法,不是一個法。先講真如門,後講生滅門,壬初、別釋二門,顯動靜不一義,這一科講完了。

  壬二、明會相入實,顯動靜不異(分叁)

  癸初、標

 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,即入真如門。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。

  「壬二、明會相入實」,會真如門、生滅門的相,入于實相之中。「顯動靜不異」,顯現動,生滅門的相:靜,真如門的相,並沒有差別。把二個門合起來,序文,由一心生二個門,第一心真如門,第二心生滅門,再合起來二門不二,分叁科。「癸初、標」,標舉出來,「複次顯示從生滅門,即入真如門。」「即入」,當下就入,你只要會悟了這個道理,生滅門即是真如門。「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。」連「癸二」念下去再解釋,怎麼生滅門就是真如門呢?你推求五陰法,色與心都不可得。

  癸二、釋(分二)

  子初、觀色法

  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終不可得。

  「癸二、釋」,解釋,分二科。「子初、觀色法」,先觀色法,科文雖然割斷,論文要連著念下去,「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。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終不可得。」生滅門的法差別相很多,但是總不出五陰法。叁界以內的生滅法分叁大科: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十八界合起來就是十二處,十二處合起來就是五陰,五陰者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我們在人說人,我們人的身體就是五陰法,外面的身就是色陰,裏面的心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識四個陰,叫五陰身。色法是內而根身,外而世界,五根身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是色法。外而世界,山河大地都是色法,合起來就是一個色陰,再加上心法四個陰就是五陰。你去推求五陰色法裏面,沒有一個我,也沒有一個法,統統是空的,你把五陰法合起來,就是色與心二個法,山河大地跟五根身合起來就是一個色,把受、想、行、識合起來就是一個心,色法沒有一個我,心法也沒有一個我。

  「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」六塵境界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沒有個念,觀色法沒有可念的六塵,六塵境界皆是空的。有念的就是妄心,真心是沒有念的。「以心無形相」,因爲心沒有形相,「十方求之終不可得」,推求六塵,六塵不可得,回過頭來再推心,心沒有形相,十方求之也不可得。可是科文上不說這是觀心,而是觀色,因爲能分別色的是心,心沒有分別的念頭。沒有能分別的心,哪有所分別的六塵呢?但是依著論文,分科把它分到觀色法,我不大滿意。論文上很顯明,前面是推求六塵,六塵空,是所念的六塵空。連能念的心也是空的,求六塵不可得,求妄心也不可得。拿禅宗二祖慧可斷臂求法的公案,證明他怎麼用功,他自己把手臂斬斷,痛得要命,心裏不安,求達摩初祖給他安心,達摩初祖說:「將心來,與汝安。」你叫我給你安心,你把心拿來,我給你安。慧可回答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心沒有形相,找心找不到。達摩說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我把心給你安好了,慧可就大徹大悟,悟到不可得的心,悟到無形的心了。

  子二、觀心法(分二)

  醜初、喻如人迷故,謂東爲西,方實不轉。醜二、合衆生亦爾,無明迷故,謂心爲念,心實不動。

  「子二、觀心法」,分二科。「醜初、喻」,說個比喻,「如人迷故,謂東爲西,方實不轉。」如迷了方向的人,硬說東方是西方,但是東方那個正確方向沒有隨著他轉,盡管他迷,東方還是東方。「醜二、合」,依法來合。「衆生亦爾,無明迷故,謂心爲念,心實不動。」這才觀心法,教我們用功,先觀色法空,再觀妄心空,我們心怎麼會有念呢?因爲無明在那兒動,無明迷了,我們以爲心有念,實際我們的心沒有動,所以用功要回光返照,要照自己無念的真心。衆生可憐,一天到晚隨著妄心轉,沒有個我,硬認爲有個我,我要這樣,我要那樣,不曉得都是無明妄心在作怪,我們一點作不了主。我們學佛法要學到修行用功,你學佛法進步沒有?你要是頓超的根機,貪瞋癡當下不起。漸次的根機,漸次的來,看看今年的煩惱是不是比去年輕一點?是不是比去年的貪心輕一點?是不是比去年脾氣發得少一點?這樣去問自己,你就進步了。

  癸叁、總結

 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,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。上來顯示正義竟

  「癸叁、總結」,總結起來。「若能觀察知心無念」,修行從哪裏下手呢?就從這裏下手,你觀察知道我的心無念,真心無念,有念就是妄心。「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」,「隨順」,是方便觀。「入」,證入,是正觀,你觀察到我的心是個無念的心,有念我就把它製止下去,不要隨著念轉,這就跟真如隨順,會生滅門入真如門。不是依文解義就算了,要真正從我們心裏用功,把生滅心轉成真如心,先要叫它隨順,不要與真如相違背。就是你觀心無念,一生心動念,你就要覺照,所以古人說:「不怕妄念起,但怕覺照遲!」隨時覺照我心裏不該動念,我的心本來無念。我們凡夫哪能無念呢?妄念起來不要怕,怕你覺照遲,覺照遲你隨著妄念轉,妄念驅使你,叫你到哪裏,你就到哪裏,那就遲了。一覺照,能知前念起惡,我控製住令它後念不起,那你功夫進步,就與真如相隨順,結果就能證入真如門。

  「上來顯示正義竟」,解釋分分叁大科,第一顯示正義,第二對治邪執,第叁分別發趣道相,講到這裏,顯示正義這一大科講完。《會閱》上生滅門會入真如門,有一個作夢的比喻最恰當:真如等于一個醒著的人,睡覺忽然間作夢,夢到種種境界,就成了生滅門,于是起分別知見,夢到順境,合乎妄心,就起貪心;夢到逆境,不順妄心,就動瞋恨。對方順乎你的妄想心,你就要怎樣給他恩惠、怎樣對他好;對方使你動瞋恨,要怎樣欺侮他、怎樣淩辱他、怎樣損害他。那麼再繼續夢下去,你待他好,他報答你,你感覺很快樂;你待他不好,他報複你,你感覺很苦惱。結果一夢醒來,會生滅入真如,什麼都沒有,完全一場大夢。你把作夢的比喻,比喻生滅門、真如門,再比喻生滅門會入真如門,沒有二個心,還是一個心,你就會用功,會作觀想,一切境界都等于作夢,何必認真呢?本來就是執著境界,你一認真,把妄境當成真的,執著轉深,起惑造業,非受報不行。所以你作夢觀,夜裏睡覺是個小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(下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