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身没有色相可见,诸菩萨怎么能见到报身佛的色相呢?

  巳二、答(分二)

  午初、释法身能现(分二)未初、总答曰:即此法身是色体故,能现于色。未二、别所谓从本已来,色心不二。以色性即智故,色体无形,说名智身。以智性即色故,说名法身徧一切处。午二、释所现之色所现之色无有分齐。随心能示十方世界,无量菩萨,无量报身,无量庄严,各各差别,皆无分齐,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识分别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义故。上来释生灭门中法义二章竟○初释真如门,次释生灭门,总是大段,第一别释二门,显动静不一义竟。

  「巳二、答」,答复疑问,分二科。「午初、释法身能现」,解释法身能现相,再分二科。「未初、总」,总答复。「答曰:即此法身是色体故,能现于色。」因为法身是理体,是一切法的本体,当然也是色法之体,离于色相,它本身没有色相,才能现出来色相。它要不是色法的本体,你叫它现色相,它很难现,因为它本身有一个色相,生了障碍,现不出来第二个色相。比方镜子的本体没有色相,什么色相都现得很清楚。要是木板,本身是个色相,现不出来第二个色相,因为它本身的色相生了障碍。

  「未二、别」,分别答复,解释色心不二的道理。「所谓从本已来,色心不二。」从根本以来,色法与心法没有二个。「以色性即智故」,因为色法的本性就是智慧。「色体无形,说名智身。」色法有形相,色法的本体没有形相,法身现出来报身叫智慧身。「以智性即色故」,因为智慧之性就是色法的本体本性。前面说「色性即智」,色就是智,这里说「智性即色」,智就是色,说来说去「智」就是「心」,叫做「色心不二」,就是智与色不二,色与智不二,因为智性就是色法。「说名法身徧一切处」,法身徧一切色法之处,以一切法为身,叫做法身;以一切智为身,叫智身,色法与心法没有二个,叫色心不二。

  「午二、释所现之色」,「所现之色无有分齐」,报身佛的色相都是无量,没有分际。「随心能示十方世界,无量菩萨,无量报身,无量庄严,各各差别,皆无分齐,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识分别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义故。」随心能示现十方世界,随谁的心呢?有二种解释,第一种随诸佛的心,他有自在妙用,他要观十方世界就能观。第二种随菩萨的心,因为十方世界有无量的菩萨,见到无量的报身,都见到无量的庄严,各各差别不同。依着前文解,三贤位的菩萨见的少分,证了净心,登了初地以后,跟二地见的各各不同。「皆无分齐」,三贤位的菩萨虽然少分见,他见的还是离分际的相,初地、二地见的不同,都各有差别,虽然有差别还是离分际相,这个道理很玄奥,不可思议。这就是我们的心识太粗,不是我们心识可以分别了知,他根本离了分别心,才能见到报身相,因为报身佛是真如的自在妙用。

  「上来释生灭门中法义二章竟」,上面解释生灭门中法义二章,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,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。众生心是什么样子?是心生灭,怎样生灭呢?是心生灭因缘,怎样的因缘?是心生灭因缘相,是什么相?是心生灭、是心生灭因缘、是心生灭因缘相,三科讲的都是生灭门中的法。接着讲体大、相大、用大三大的义理。一者法,二者义,这二章都讲完了。「初释真如门,次释生灭门,总是大段,第一别释二门,显动静不一义竟。」应该有「动静」二字,显动的跟静的二法,不是一个法。先讲真如门,后讲生灭门,壬初、别释二门,显动静不一义,这一科讲完了。

  壬二、明会相入实,显动静不异(分三)

  癸初、标

 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,即入真如门。所谓推求五阴,色之与心。

  「壬二、明会相入实」,会真如门、生灭门的相,入于实相之中。「显动静不异」,显现动,生灭门的相:静,真如门的相,并没有差别。把二个门合起来,序文,由一心生二个门,第一心真如门,第二心生灭门,再合起来二门不二,分三科。「癸初、标」,标举出来,「复次显示从生灭门,即入真如门。」「即入」,当下就入,你只要会悟了这个道理,生灭门即是真如门。「所谓推求五阴,色之与心。」连「癸二」念下去再解释,怎么生灭门就是真如门呢?你推求五阴法,色与心都不可得。

  癸二、释(分二)

  子初、观色法

  六尘境界,毕竟无念。以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终不可得。

  「癸二、释」,解释,分二科。「子初、观色法」,先观色法,科文虽然割断,论文要连着念下去,「所谓推求五阴,色之与心。六尘境界,毕竟无念。以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终不可得。」生灭门的法差别相很多,但是总不出五阴法。三界以内的生灭法分三大科: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十八界合起来就是十二处,十二处合起来就是五阴,五阴者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我们在人说人,我们人的身体就是五阴法,外面的身就是色阴,里面的心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识四个阴,叫五阴身。色法是内而根身,外而世界,五根身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都是色法。外而世界,山河大地都是色法,合起来就是一个色阴,再加上心法四个阴就是五阴。你去推求五阴色法里面,没有一个我,也没有一个法,统统是空的,你把五阴法合起来,就是色与心二个法,山河大地跟五根身合起来就是一个色,把受、想、行、识合起来就是一个心,色法没有一个我,心法也没有一个我。

  「六尘境界,毕竟无念。」六尘境界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没有个念,观色法没有可念的六尘,六尘境界皆是空的。有念的就是妄心,真心是没有念的。「以心无形相」,因为心没有形相,「十方求之终不可得」,推求六尘,六尘不可得,回过头来再推心,心没有形相,十方求之也不可得。可是科文上不说这是观心,而是观色,因为能分别色的是心,心没有分别的念头。没有能分别的心,哪有所分别的六尘呢?但是依着论文,分科把它分到观色法,我不大满意。论文上很显明,前面是推求六尘,六尘空,是所念的六尘空。连能念的心也是空的,求六尘不可得,求妄心也不可得。拿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公案,证明他怎么用功,他自己把手臂斩断,痛得要命,心里不安,求达摩初祖给他安心,达摩初祖说:「将心来,与汝安。」你叫我给你安心,你把心拿来,我给你安。慧可回答:「觅心了不可得。」心没有形相,找心找不到。达摩说:「我与汝安心竟。」我把心给你安好了,慧可就大彻大悟,悟到不可得的心,悟到无形的心了。

  子二、观心法(分二)

  丑初、喻如人迷故,谓东为西,方实不转。丑二、合众生亦尔,无明迷故,谓心为念,心实不动。

  「子二、观心法」,分二科。「丑初、喻」,说个比喻,「如人迷故,谓东为西,方实不转。」如迷了方向的人,硬说东方是西方,但是东方那个正确方向没有随着他转,尽管他迷,东方还是东方。「丑二、合」,依法来合。「众生亦尔,无明迷故,谓心为念,心实不动。」这才观心法,教我们用功,先观色法空,再观妄心空,我们心怎么会有念呢?因为无明在那儿动,无明迷了,我们以为心有念,实际我们的心没有动,所以用功要回光返照,要照自己无念的真心。众生可怜,一天到晚随着妄心转,没有个我,硬认为有个我,我要这样,我要那样,不晓得都是无明妄心在作怪,我们一点作不了主。我们学佛法要学到修行用功,你学佛法进步没有?你要是顿超的根机,贪瞋痴当下不起。渐次的根机,渐次的来,看看今年的烦恼是不是比去年轻一点?是不是比去年的贪心轻一点?是不是比去年脾气发得少一点?这样去问自己,你就进步了。

  癸三、总结

 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,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。上来显示正义竟

  「癸三、总结」,总结起来。「若能观察知心无念」,修行从哪里下手呢?就从这里下手,你观察知道我的心无念,真心无念,有念就是妄心。「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」,「随顺」,是方便观。「入」,证入,是正观,你观察到我的心是个无念的心,有念我就把它制止下去,不要随着念转,这就跟真如随顺,会生灭门入真如门。不是依文解义就算了,要真正从我们心里用功,把生灭心转成真如心,先要叫它随顺,不要与真如相违背。就是你观心无念,一生心动念,你就要觉照,所以古人说:「不怕妄念起,但怕觉照迟!」随时觉照我心里不该动念,我的心本来无念。我们凡夫哪能无念呢?妄念起来不要怕,怕你觉照迟,觉照迟你随着妄念转,妄念驱使你,叫你到哪里,你就到哪里,那就迟了。一觉照,能知前念起恶,我控制住令它后念不起,那你功夫进步,就与真如相随顺,结果就能证入真如门。

  「上来显示正义竟」,解释分分三大科,第一显示正义,第二对治邪执,第三分别发趣道相,讲到这里,显示正义这一大科讲完。《会阅》上生灭门会入真如门,有一个作梦的比喻最恰当:真如等于一个醒着的人,睡觉忽然间作梦,梦到种种境界,就成了生灭门,于是起分别知见,梦到顺境,合乎妄心,就起贪心;梦到逆境,不顺妄心,就动瞋恨。对方顺乎你的妄想心,你就要怎样给他恩惠、怎样对他好;对方使你动瞋恨,要怎样欺侮他、怎样凌辱他、怎样损害他。那么再继续梦下去,你待他好,他报答你,你感觉很快乐;你待他不好,他报复你,你感觉很苦恼。结果一梦醒来,会生灭入真如,什么都没有,完全一场大梦。你把作梦的比喻,比喻生灭门、真如门,再比喻生灭门会入真如门,没有二个心,还是一个心,你就会用功,会作观想,一切境界都等于作梦,何必认真呢?本来就是执着境界,你一认真,把妄境当成真的,执着转深,起惑造业,非受报不行。所以你作梦观,夜里睡觉是个小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